个体化无张力疝修补手术治疗老年人腹外疝的临床研究

2019-06-04 02:54郑奇志朱卫国张剑锋谢湛荣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9年4期
关键词:疝囊个体化修补术

郑奇志 朱卫国 张剑锋 谢湛荣

(广东省佛冈县人民医院 佛冈511699)

腹外疝为腹部外科常见疾病,指人体某脏器或组织脱离正常解剖位置,通过腹部形成的缺损、孔隙朝体表突出等[1]。本病发病病因与腹壁薄弱、腹内压升高等因素相关,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表异常膨隆、站立包块突出等,若不及时接受有效治疗,可造成疝内容物嵌顿,引发化脓感染、坏死等现象,严重威胁患者身体健康[2]。本研旨在探讨个体化无张力疝修补手术用于老年人腹外疝治疗中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8月~2018年9月我院收治老年腹外疝患者94例,以手术治疗方式不同、分成观察组与参照组各47例。观察组男26例,女 21例;年龄 66~84岁,平均年龄(78.95±4.56)岁;病程6个月~2年,平均病程(1.63±0.21)年;切口疝10例,腹股沟疝37例。参照组男27例,女20例;年龄 67~84.5 岁,平均年龄(78.98±4.61)岁;病程5个月~2.5年,平均病程(1.67±0.23)年;切口疝9例,腹股沟疝3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经临床相关检查确诊腹外疝;年龄>65岁;患者及家属签署同意书。(2)排除标准:不符合手术适应证者;手术耐受较差者;精神疾病者;临床资料丢失者;合并严重躯体疾病者;有麻醉禁忌证者。

1.3 手术方法

1.3.1 参照组 行传统疝修补术。取平卧位,行硬膜外麻醉,于腹股沟韧带上端2 cm处行平行切口,长度3 cm左右,直达腹外斜肌腱膜,游离疝囊周围精索,暴露疝囊切开疝囊后将疝囊内容物推至腹腔,结扎疝囊颈,腹内斜肌、腹横腱膜与腹股沟韧带缝合,关闭腹腔。

1.3.2 观察组 行个体化无张力疝修补术。行局麻或硬膜外麻醉,以患者疝环大小、腹横筋膜厚度、有无腹膜缺损等情况决定修补材料,常用修补材料包括巴德网塞补片、聚丙烯网等。根据患者疾病类型实施手术治疗。(1)切口疝:患者腹部缺损面积相对较大,采用椭圆形切口切除原有手术瘢痕,分离腹直肌、腹外斜肌筋膜,充分显露疝囊、疝环位置,随后切开疝囊颈,分离正常腹部组织,腹膜缝合,平铺聚丙烯网,于补片边缘3~5 cm处U型缝合。(2)腹股沟疝:于腹股沟韧带部位作6~8 cm平行切口,切开腹外筋膜,充分显露疝囊线,对较小疝囊,可先行分离操作后纳入腹腔内,对较大疝囊,可先行离断疝囊,不进行高位结扎,塞入网塞至疝环后,将其固定于腹横筋膜,置入网片于后侧。

1.4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手术时长、术中失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等临床指标。(2)术后1、2、3 d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两组患者疼痛情况。于直尺上标记10个分数,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剧烈疼痛,由患者根据自身疼痛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分数越大,疼痛越重。(3)统计两组术后并发症(尿潴留、血肿、疼痛等)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长、术中失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s)

住院时间(d)观察组参照组组别 n 手术时长(min)术中失血量(ml)下床活动时间(d)47 47 t P 50.13±8.51 62.57±9.46 6.702 0.000 40.96±3.47 68.79±5.28 30.197 0.000 1.06±0.84 3.24±1.07 10.987 0.000 3.82±0.72 5.43±1.28 7.516 0.000

2.2 两组术后VAS评分比较 观察组术后1、2、3 d 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VAS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术后VAS评分比较(分,±s)

组别 n 术后1 d 术后2 d 术后3 d观察组参照组47 47 t P 2.86±0.52 5.19±0.61 19.928 0.000 2.15±0.41 4.98±0.46 31.486 0.000 1.98±0.35 3.26±0.37 17.230 0.000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腹外疝为腹部外科常见病,为腹壁薄弱、腹内压升高所致。本病多见于老年群体,因老年患者年龄增长,身体各器官、内脏功能逐渐衰退,代偿能力逐渐减弱,导致生理储备性较差[3~4]。腹外疝患者若不及时采取适当措施治疗,可导致疝内容物出现嵌顿,引发化脓感染、坏死等,威胁其身体健康,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5]。因此采取合理的手段对老年腹外疝患者进行治疗对保障其身体健康、提升生存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手术为临床治疗腹外疝的主要手段之一。传统疝修补术原理是对不同结构进行缝合形成整体,与人体生理解剖结构特点不相符,治疗效果不佳,存在局限性[6]。且传统疝修补术治疗会使患者缝合部位所受张力大于正常值,造成术后异常疼痛,对切口正常愈合造成一定影响,从而延长患者住院时间,不利于改善预后、促进术后恢复[7]。

老年腹外疝患者因肌肉、筋膜等强度逐渐减弱,加上存在便秘、慢性咳嗽等可诱发腹内压升高的因素,易导致术后复发。且不同老年腹外疝患者临床特点存在差异,对合并心肺疾病的患者,术中应选择局麻,不应选择硬膜外麻醉,否则会对其心肺功能造成一定影响[8]。受老年患者临床特点影响,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与其生理解剖结构特点更相符,手术简便易行,不会因缝合产生张力,可对较高腹内压进行抵抗,降低术后复发率,为治疗老年腹外疝的有效手段。为缓解症状,减轻患者痛苦,近年来临床主张实施个体化无张力疝修补术,根据患者实际病情选择恰当的无张力疝修补方式及修补材料,最大程度发挥手术价值,缓解患者痛苦,提升其生存质量[9~10]。对老年腹外疝患者行个体化无张力疝修补术可有效降低术后复发,提升根治疾病的成功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切口尽快愈合。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长、术中失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1、2、3 d 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说明对老年腹外疝患者应用个体化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的效果理想,可显著缩短手术时长,减少失血量和并发症,促进其尽早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疝囊个体化修补术
《风平浪静》黑色影像的个体化表述
不同假疝囊处理方法对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比较
胎儿疝囊型膈疝的磁共振诊断与鉴别诊断
于腹股沟斜疝患者中分别应用有张力修补术、无张力修补术实施治疗效果对比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Lichtenstein修补术并发症的防治体会
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中采用疝囊剥离与横断处理治疗Ⅲ型腹股沟疝的对比研究
食管癌手术个体化输血的可行性研究
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与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比较
个体化多媒体时代微电影的流行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