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策略

2019-06-03 09:10肖海波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数学思维语言表达小学数学

肖海波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十分重要,小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强了,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自然就能够得到有效培养。基于此背景,文章对创设生活情境,激发语言表达兴趣;基于教学内容,找准语言表达“落点”;结合探究过程,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语言表达;数学思维

很多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都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有些题目学生会做,但是却说不出这样做的原因,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他们数学语言能力的欠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十分重要,教师要通过创设合理的情境、通过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说数学”,从而让他们的数学语言能力得到培养。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语言表达兴趣

只有在合适的情境中才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教师要创设良好的语言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变得“想要说”“乐于说”。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基于实际教学内容来对情境进行创设,融入生活素材,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进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小数加减法”一课的教学为例,一位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了“超市购物”的情境,让学生在该情境中学习,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将他们的学习用品或者玩具标上价格,使教室变成了一个小超市,学生可以选择他们喜爱的物品进行购买(学生在购买的过程中可以讨价还价),他们完成购买之后和同学之间展开讨论和交流:我买了这个物品,你买了什么呢?你买的物品价格是多少?一共花费多少呢?

生1:我买的物品是小熊和芭比娃娃,价格分别为4.2元和2.5元,所有物品共花费6.7元。

生2:我买的是小飞机和玩具枪,前者价格是2.8元,后者价格是3.5元,所有物品共花费6.3元。

生3:我买的物品是练习本和钢笔,价格分别为2.6元和0.4元,所有物品共花费3元。

(基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将算式板书到黑板上)

师:同学们对总花费是如何计算的呢?

生1:我先将小数点前面的相加,然后再将小数点后面的相加,4+2=6,2+5=7,所以总花费是6.7元。

生2:我和上一个同学计算方式类似,2+3=5,8+5=1.3,加到一块便是6.3元。

生3:我是先将小数点后面的相加6+4=10(角)=1(元),再加上2元,结果是3元。

师:大家太棒了,可不可以通过列竖式的方式进行计算呢?

生4:4元与2元相加结果为6元,这是整数部分对齐相加,2角与5角相加结果为7,这是小数部分对齐相加。

生5:我觉得在列竖式时,要先将小数点对齐,然后在进行相加,这样便可以了。

基于该情境,教师让学生说一下他们是怎样来对需要支付的钱数和需要找的钱数进行快速计算的,由于他们之前进行了买卖的过程,他们进行了初步的计算,在说的过程中就拥有了非常高的积极性。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可能会使用生活语言,这个时候教师就指导他们加工语言,学会使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通过结合生活来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有个轻松的学习氛围,让他们的数学语言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

二、基于教学内容,找准语言表达“落点”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离不开教学内容这一载体,教师在教学中,要基于教学内容为学生找准语言表达的“落点”,这样,才能切实提升他们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于一些关键性的数学知识点,教师可以试着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通过“说”来促进学生的“思”,让他们做到深入的理解。

例如,在“表面积的变化”这一课中,有这样一道习题:有三个正方体,它的棱长是1厘米,将其拼接为一个长方体,它的表面积是多少?

师:同学们准备如何来进行计算呢?

生1:在拼接成功之后,会减少4个面,因此,拼接之后会有14个面。先对其中一个面的面积进行求解1×1=1,再将其和14相乘便能够得到结果了。总的列式为1×1×(6×3-4)=14(平方厘米)。

师:其他同学有没有别的想法呢?

生2:拼接之后所得到的长方体,其长宽高分别为:3cm、1cm、1cm,因此列式为“(3×1+3×1+1×1)×2=14(平方厘米)”。

生3:由于拼接之后的长方体有两个正方形,因此列式可以这样写:“3×1×4+1×1×2=14(平方厘米)”。

这样,学生在“说”的过程中能够暴露出自己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获得非常好的效果。

三、结合探究过程,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数学探究的过程,引导他们进行数学表达,要让学生学会利用数学语言来说数学探究的过程与结果,这样能够让他们的思路得以理清,同时他们也经历了数学概括的过程。

以“表面积的变化”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将下面的例题展示给他们:有两个小正方体,它们的棱长都是1厘米,将其拼接成一个小长方体,对其体积与表面积进行求解。

师:同学们在进行比较计算结果之后,能够发现什么?

生1:拼接之后与拼接之前的体积是不变的,均为2立方厘米。不过拼接前后表面积发生了变化,拼接之前总的表面积为12平方厘米,拼接后的总表面积为10平方厘米。

生2:拼接后的表面积减小了,原因是什么呢?

师:是啊,表面积减小了,原因是什么?存在什么规律呢?

生3:可以扩大小正方体的数量,再次进行拼接来查找原因。

师:你的想法非常棒,接下来同学们就尝试一下吧。

生3:我發现用3个小正方体进行拼接,拼接之后体积不变,不过表面积变小了很多。

生4:在对2个小正方体进行拼接时,表面积的减少值为2平方厘米;当小正方体的数量增加到3之后,表面积的减少值为4平方厘米。

生5:小正方体的数量为2时,表面积减少了2个小正方形的面积;小正方体的数量为3时,表面积减少了4个小正方形的面积。

师:你总结得很棒!那么接下来我们将小正方体的数量增加到6,看一下能够拼接成几种长方体?其中哪种拼接方式的表面积最小,同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

(学生能够找出两种拼接方式:其中一种面积减小了10平方厘米,另外一种面积减小了14平方厘米,所以后者表面积较小)

师:同学们再次思考讨论一下,想一下为何表面积会减小?

(学生们仔细观察实物,并认真分析,找出不同拼接方法所减少的面,同时对其中的原理进行分析)

生6:拼接之后那些重合的面会消失,数一下重合的面便能够知道减少的面了,这样就能够求出表面积减少多少了。

生7:如果小正方体的数量是2个,就会有2个面减少;如果小正方体的数量是3个,就会有4个面减少……

生8:完成拼接之后,有一次重合就会减少2个面。

以上教学片段中,教师基于知识“生长处”让学生进行手动拼接,并引导他们说一说,让学生在手动操作的过程中总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得到了提升。

总而言之,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要让他们“会做”“会说”,这样,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猜你喜欢
数学思维语言表达小学数学
新闻采访中如何应用语言表达技巧
语言表达综合训练
让小学数学活动绽放数学思维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