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燕
摘 要 “互联网+”的新时代大背景下,碎片化时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如何适应社会发展浪潮在碎片化时间的条件下提高碎片化学习的效率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特别是在高等教育过程中,通过对碎片化学习以及大学生群体的特性分析,对碎片化学习在高等教育中的适用性进行策略研究是本文的重点。
关键词 碎片化时间 碎片化学习 高等教育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9.04.010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of "Internet +", fragmentation time is the inevitable product of social development. How to adapt to the wave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fragmentation learning is the main content of this paper. Especially in the process of higher educa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fragmentation learning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fragmentation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is discussed, and the applicability of strategy research is the focus of this paper.
Keywords fragmentation time; fragmentation learning; adaptabi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碎片化”(Fragmentation)一詞,在上世纪80年代常见于“后现代主义”的有关研究文献中,原意是指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随着云计算、移动互联、大数据等为核心的“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时间碎片化正在悄悄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接受信息的多元化、处理事务的多线程等正逐渐成为发展主流,这些都是时间碎片化的表征。时间碎片化可以说是时代发展的产物,那么在如此现状下,一方面从个人角度来讲要学会加强自我时间管理,充分利用“被碎片的时间”来化零为整提高个人效率;另一方面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来说,要主动找寻适合在“时间被动碎片化”引起的学习行为习惯改变时能够行之有效的教育新方法。正如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的讲话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通过研究时间碎片化对学习行为习惯产生的影响,从而寻求碎片化学习背景下的教育新方法,以求不断提高学习效果成为了本文的主要内容。
1 碎片化学习的产生
其实“碎片化学习”古来有之,大概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我国著名散文家欧阳修曾用“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来描述自己的创作过程。这里的“马上、枕上、厕上”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碎片化学习,只不过古人是主观的选择随时随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进行学习创作。
而随着人类科技进步,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当今的“碎片化学习”应该有更新的诠释。这要从当今“互联网+”的时代背景说起,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普及率为57.7%。其中,手机网民规模已达7.88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3%。通过报告中各方数据比对,我们发现人们使用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逐年提高;手机新闻类阅读使用人数比例逐年提高;在线阅读时长逐年提高……同时,各级党政机关和群团组织等积极运用微博、微信、客户端等“两微一端”新媒体发布政务信息、回应社会关切,我国在线政务服务用户规模达到4.70亿;人工智能在线下零售店、家庭儿童教育、养老陪护、家务工作、医疗健康、投资风控等多种场景迅速落地;超级计算机在自主可控、峰值速度、持续性能、绿色指标等方面实现突破;企业信息系统向云平台迁移,工业互联网平台快速发展……可见“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知识、信息都进入了微时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多线程的事务处理使得可供支配的完整时间相对减少,时间“被动”碎片化现象越来越普遍,碎片化学习也成为了“互联网+”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化“被动”为“主动”,运用全新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在浩瀚的知识碎片中攫取对个人知识体系重建有价值的信息有着重要意义。
2 碎片化学习的特点
在新时代背景下,为了实现对碎片化时间的有效再利用,充分发挥碎片化学习的功效,首先要从碎片化学习的特点入手。
通过对学习内容或者学习时间进行分割,使学习者对学习内容进行碎片化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成为碎片化学习。知识的碎片化本身并不带来优势,优势在于碎片化后的有效利用带来的价值,这个价值来源于时代赋予的碎片化需求,这里我们要研究的是在学习时间的被动分割对学习内容和体系以及学习者行为习惯的影响。
通过比对研究发现,相较于传统意义的课堂学习,碎片化学习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它体现在每个碎片的学习时间变得灵活可控;碎片化学习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它体现在适用于碎片化学习的知识点在知识体系构建上的顺序规律减弱,可自主选择;碎片化学习的单个知识点吸收率更高,它体现在由于单个知识点所对应的单个碎片内容的学习时间较短,且可以自主选择兴趣点,极大程度的保障了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在学习成效上对于单个知识点的吸收率会有所提升。
但换个角度观察,碎片化学习由于学习时间长度的不确定性,不能对学习者进入深入学习提供时间保障;碎片化学习由于学习环境的复杂性,对学习者的学习注意力提高产生障碍,会增加深度思考的成本;因此对于知识体系的构建和深入学习有一定的局限性。
3 碎片化学习在高等教育中的适用性分析
鉴于碎片化学习的特点,笔者进一步研究认为,它更适用于广而泛的基础性和常识性知识内容的学习,更适用于单个知识点相对独立完整的课程体系学习;它需要教育者更加深入和全面的剖析需要传授的知识体系,对知识体系内容进行再加工,形成适用于在碎片化时间内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模块,并加工成可通过“互联网+”平台自主学习的知识资源。
进一步聚焦到当今高等教育中来,这里汇聚着我们这个社会最优秀的青年,代表着祖国的未来。他们也一样经受着碎片化时间和碎片化学习的冲击。作为教育工作者,更要与时俱进、因材施教,特别是在当今“互联网+”的新时代背景下,当代高校学生在中西方文化思潮全方位的冲击下,在“人人都是发言人”的自媒体时代,教育工作者更需要紧随时代步伐,抢攻、站稳、坚守教育阵地,教会学生去伪存真、明辨是非的本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侵润到每个学生心扉,所谓立德树人无外乎如此。因此,要想充分发挥碎片化学习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要做出积极的调整和应对。
第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要从主观意识上承认碎片化学习在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之外的时间内,不仅是学生、教师也同时受到时间碎片化的影响,QQ、微信、邮件、网络……无不割裂着整体时间,要从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上主动去适应这样的改变。
第二,在高等教育中,教育者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时间碎片化带来的学习习惯的改变,寻找适用于碎片化学习的知识体系课程。笔者认为,高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党员教育、法律教育等性质的课程更加适用于碎片化学习;对于逻辑推理类课程还需辅以一定的逻辑训练才能达到学习效果。
第三,对于碎片化学习,学习者往往更在意個性化需求和感受,要充分契合学习者碎片化时间下的阅读习惯。在课程体系和学习资源的建设上要根据群体特征,充分融入多媒体手段,加强对学习者声、图、形、动的感官刺激,需要教育者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资源。
第四,在高等教育中的碎片化学习,多是由学习者自主完成,这就需要教学者在碎片化学习的课程设计过程中分类更加清晰、知识点关系更加明确,这实际上是对碎片化学习资源的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碎片化”+“集纳化”的组合实现1+1>2的效果以保障学习效率。
第五,碎片化时代更考验学习者对知识的整理归纳能力,理清碎片化学习的方法和思路。首先要详尽梳理知识体系,绘制个体知识框架,如同画出大树主体枝干;再根据兴趣点、薄弱点进行学习探索,寻求相关的学习资源,有意识的利用碎片化学习补充、扩展和延伸自己的知识网络,如同大树的枝桠和树叶;最后要加深思考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从而不断拓展个体知识框架,如同理顺大树的营养输送系统,这点至关重要,只有将碎片化学习的内容融入已有的知识体系并不断延展才能充分发挥和提高碎片化学习的效率。
4 总结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高等教育“活”起来,推动高等教育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研究时间碎片化对行为习惯产生的改变,以“互联网+”为依托,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以信息化建设促进教学改革,营造物理空间、资源空间和社交空间所构成的新型教学环境是大势所趋;因此,依托碎片化学习媒介,推进探究式、启发式学习,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学习,开展多元化教育模式改革必能有效促进高等教育效果、促进学生素质能力的全面提升,为培养优秀的社会栋梁和工程英才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 黄建锋.碎片化学习:基于“互联网+”的学习新样式[J].教育探索,2016(12):115-119.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第42次).
[3] 张安勇,战强.成人碎片化学习探索[J].继续教育,2015(10):6-7.
[4] 顾小青,冯园园,胡思畅.超越碎片化学习:语义图示与深度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2015(3):39-48.
[5] 赵海洋,陈桂娟.浅析“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校应对挑战之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8(5):206-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