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丽
摘 要: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正在深入实施,2017年教育部发布的课程标准中对于核心素养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和综合阐释,明确提出心理素质是核心素养的一部分,在教育教学中要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和融入。而且青少年时期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形成的关键阶段,对于今后人生的发展、个人的成长起到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且当前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易发多发,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基于此,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实施已迫在眉睫。本文主要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索
一、当前初中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当前初中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学习方面带来的心理压力较大,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会出现心理紧张、焦虑等问题。二是人际关系不够协调。在溺爱的环境之下,一些学生娇生惯养,在合作意识和集体观念上相对较差,在与父母、教师和同学人际关系的处理上面临问题较多。三是学生自信心严重不足。一些学生只是看到了自身的缺点,却对自身的优势和长处视而不见,在面对一些挑战性较大问题时往往会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信心不足。四是独立意识较强。多数中学生对父母的干预感到不耐烦,与父母之间存在较大的代沟和隔阂,且有时会出现叛逆心理。五是来自青春期问题的影响和烦扰。这一时期的学生对异性的爱慕之心逐步显现,对于两性关系难以正确对待,青春期畸形和早恋问题易发多发。
二、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有效性策略
(一)强化心理教育课程和心理辅导讲座的实施
初中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对于一些心理教育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设置,但仅仅依靠教材的内容显然是非常有限的、也是很不够的。在开展好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教学的基础上,学校应当组织开展心理教育课程,结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特征经常性地组织开展心理教育方面的讲座辅导,一方面要注重提升讲座的趣味性,要以初中生普遍存在的不良心理问题为依据,借助表演、故事或者有趣的心理测试方式对问题进行提出,以此强化学生表现欲望的激发,帮助和引导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更好地敞开心扉,在不知不觉、循序渐进中实现心理素养的提升。另一方面,要注重讲座行为化的提升,要对于行为作业进行倡导和强调,及时地将教育要求转化为行为训练的基本要求,并且注重从行为角度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变化进行评价,让学生的言语、思想和行动保持高度的一致。同时还要强化讲座针对性的提升,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本策略,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问题和个性化需求进行及时的指导引导。
(二)强化实践活动组织实现学生适应能力培养
在开展心理课程和心理辅导讲座的基础上,教师还应当广泛动员和组织学生对社会活动和课外活动进行参与,让他们对于时代的脉搏进行充分感受,对交往过程中的情感进行体验,了解合作和协作的重要意义,比如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并带领学生充分参与其中,让学生将自身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充分表达出来,还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中进行一定的任务分工,安排学生承担不同的角色,让学生在小组之中就相关的心理问题进行思维碰撞和交流探究,而且小组之间开展辩论等,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学会如何对自身进行评价、如何对他人进行评价,还能够让学生由孤僻内向走向开朗活泼、懂得如何与他人进行合作,如何在活动中对他人进行理解和宽容,从而有效防止和避免学生心理失常和心理障碍的出现,强化学生受挫折应对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三)强化心理咨询活动实施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学校应当定期组织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有条件的话可以设置心理咨询室,让学生对于自身的困惑、痛苦、烦恼进行诉说,借助教师的因势利导,让学生在获得心理净化和情感宣泄的同时,幫助学生积极进行心理问题解决办法的寻找与探索。在心理活动中可以安排心理咨询老师与学生进行面谈,让学生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进行有效的心理调整;也可以实施间接咨询,让学生将那些难以表达、难以启齿的问题借助信件、电话等匿名的方式与教师进行交流,而教师再借助黑板报、讲座等方式对于其中的典型性、普遍性问题进行解决。立足于心理咨询活动效果的提升,教师应当严格遵循保密原则,对学生的隐私给予充分的、足够的尊重;要坚持交友原则,努力与学生做朋友,让学生在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惑的倾诉与解决过程中摒弃思维顾虑;要坚持教育性原则,教师应当坚持诲人不倦、循循善诱,让学生在明辨是非中进行心理障碍的排除与解决。
(四)强化家校互动策略实施构建心理问题解决合力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家庭是第一所学校,家庭活动、家庭环境往往能够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而每一个心理上有疾患、有障碍、有问题的学生往往都有着来自家庭方面的原因。而且家庭的教育环境、父母的教养方式和教育思维理念能够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直接的影响。教师应当强化与家长的对接、沟通、交流,转变家长重视智力教育、而对于体育、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忽略或忽视思想观念的转变,坚持以身作则,积极从各个方面为孩子做出榜样和表率,强化孩子战胜挫折、吃苦耐劳坚强品德的重视,多尊重孩子、多与他们进行思想的交流、强化对他们的鼓励与支持。让家庭和学校定期开展交流成为一种常态化的机制,互相进行信息的获取与掌握,从而强化下一步针对性教育措施和策略的实施。对于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教师和家长也要进行及时的引导、分析与解决。
(五)强化健康宽松社会环境的营造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支撑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离不开家庭和学校教育,更需要社会良好环境的熏陶与支撑。要动员社会各界对于初中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进行关心关注,要持续净化社会思潮和网络空间,最大限度地减少那些不良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带给学生的渗透和腐蚀,有效防范青少年身心健康事件和问题的发生,努力创设有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三、结语
在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教师应当强化心理教育课程和心理辅导讲座的实施,强化实践活动组织实现学生适应能力培养,强化心理咨询活动实施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强化家校互动策略实施构建心理问题解决合力,强化健康、宽松社会环境的营造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鲁云,龙舟波,潘文权,向爱国,吴安林.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研究[J].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卷),2017.
[2]福建晋江市第一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首届“健康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暨颁奖大会论文集,2012.
[3]彭雷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革新,2015(1).
[4]邓美银.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J].广西教育,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