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霞/广东培正学院
湛江雷剧来源于雷州半岛,2010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雷剧可追溯于雷州歌,经姑娘歌、劝世歌、大班歌、雷剧等四个发展阶段,到剧种形成历时300多年。雷剧不仅是雷州民俗文化的载体,也为发扬雷州文化,打造湛江特色文化品牌做出了重大贡献。本项目针对雷剧的人才紧缺和年轻观众越来越少的问题,探讨研究通过培养与时俱进的新型雷剧人才和在创新发展中传承雷剧来解决。
雷剧是湛江三大戏种之一,2017年共有国办剧团3个,专业和业余的各类剧团200多个,其中湛江市实验雷剧团有限公司为雷剧的标杆剧团。根据调查显示,民营剧团年演出场次数可超过200场/每团,最多的可达300场,而且每场的演出收入为2000至6000元,大多为酬神戏,多在每年的1-3月演出。虽然雷剧剧团多喝演出场次不少,但大部分都是业余剧团和“爆肚戏”团,专业的剧团很少,导致雷剧界的戏曲文化演出市场出现混乱的情况。
雷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存在人才少、资金不足等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
1、湛江雷剧传承与发展的专业人才紧缺
(1)湛江雷剧传承与发展的编剧人才紧缺
雷剧的编剧人才紧缺,根据课题组调查了解到,整个雷剧界有300多个民营剧团,国有剧团有3个,可雷剧的编剧人员只有30多位,且有16位已年过六旬。由于受个人阅历及创作水平的影响,剧本题材多为历代古装戏,现代题材的甚少。一般改编戏较多,原创戏较少,如近几年写的剧本《尼婆唱歌》、《报答双母》、《孝子之心》等,都跟历史剧情很相似,没有创新。课题组去采访了雷剧界的老前辈,根据他们的反应,现在雷剧极其缺编剧人才,大部分剧团的剧本都是从其他剧种移植改编成雷剧的。年过六旬的著名雷剧演员林奋、陈乃明老师为了雷剧的发展,现在都还在写剧本。根据调查,湛江市各地区的编剧人员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湛江雷剧编剧各地区人员情况单位:位
据表1可见编剧的在编人员很少,而且主要集中在雷州、徐闻地区,由此可见湛江雷剧的编剧人才十分紧缺。
(2)雷剧的专业表演人才紧缺
湛江雷剧界有名的雷剧演员林奋、符玉莲等老前辈淡出舞台后,雷剧界的优秀人才屈指可数。
课题组下乡调查了解到,雷剧剧团下乡演出的普遍人数20人左右,甚至有些剧团仅有几人,且一个人要扮演好几个角色。例如在东海岛崩塘村演出的剧团,专业演员就很缺少,在表演《梨花情》这一场戏时,某演员即要扮演文生,又要演反生,表演了文生的角色后,就立马到后台换衣服表演反生的角色了。湛江职业技术学校作为湛江唯一一家培养雷剧人才的学校,其雷剧班的学生仅有20至40人左右(除去实习期的学生),且湛江艺术学校开设的戏剧专业中,雷剧方向的学生屈指可数。各雷剧团专业演员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各雷剧团专业演员情况
根据表2可知,除了国有剧团实验剧团外,其他民营剧团的专业演员不仅少而且年龄也大。
由此可见湛江雷剧的专业表演人才的确很紧缺。
2、湛江雷剧的年轻观众较少
现在,湛江观看雷剧的年轻观众越来越少了。
根据调查统计,湛江雷剧的普遍现象是观看雷剧演出的人很少,而且在人群当中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占了80%,年轻的观众只占20%。课题组分别调查了湛江霞山市区、麻章市、雷州市龙门镇、乌石镇、杨家镇和湛江市东海岛的东简镇和东山7个不同的地方,每个有雷剧演出地方,都是年轻观众较少。
例如,在湛江市东海岛崩塘村的雷剧表演现场,晚上7点多在现场观看雷剧人大概有100多人,现场的观众80%是中老年人,年轻观众占20%,越到晚上年轻观众就越来越少,到最后现场都只剩下老年人在观看雷剧了。而且湛江雷剧的受众主要集中在50岁以上的年龄层人群。如在湛江雷剧第一辈掌门人符玉莲从艺65周年的雷剧现场,虽然观看演出的观众有400多人,但是现场50岁以上的年龄层观众就占了55%,30岁以下的年轻人仅占20%。湛江雷剧观众调查情况,如表3所示。
表3 湛江雷剧观众调查情况单位:位
由表3可以看出,无论是市区还是乡村,观看雷剧的年轻观众都很少。
由此可见,湛江雷剧的年轻观众的确不多。
3、湛江雷剧的发展资金短缺
(1)湛江雷剧的人才培养发展资金短缺
湛江雷剧的人才培养资金紧缺,课题组到湛江采访雷剧剧团的团长了解到,民间剧团平均每场演出收入2000-6000元,而参与培训机构去培训,一名演员一个月就要3000-5000元,对于普通的民营剧团来讲这是一大笔资金,演出的收入根本就不够去培养一个演员,所以剧组一般都是内部自己培训演员,或者与其他剧组相互交流。
(2)湛江雷剧的剧本创新发展资金紧缺
在财政投入方面,雷剧获得的专项投入资金较少,由于高质量新颖的剧目创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只有雄厚的资金支持才能保证从剧本创作到剧目排练和正常演出全过程的顺利进行。很多雷剧剧团也想过改编创新剧本,但是聘请一位作者创作一份新的剧本的稿酬费需要5000-6000,而且只是初稿,如果再加上剧本的修改、再版,那么购买一份剧本的成本就需要10000多元。对于一场演出的平均收入才2000-6000元的民间剧团来说这是一笔巨额,根本就开销不起。而且民营剧团经常以巡演的方式在雷州半岛各地进行演出,不仅要为剧团的运营筹集经费,还要考虑演员的工资问题,这对一个普通的民营剧团来说是个巨大的负担,所以单靠剧团自己是没有资金投放到在剧本创新上面的。
由此可见,湛江雷剧的人才培养、剧本创新等发展资金的确紧缺。
雷剧的专业人才之所以紧缺,主要是因为专业人才的发展空间和收入有限。
根据调查了解到,雷剧编剧这一行业的收入不稳定。例如,编剧写一本关于雷剧的剧本,首先要自己掏腰包来创作,可是创作出来还不一定卖得出去,因为雷剧毕竟是个小剧种,市场的受众不是很广,对市场的担心是避免不了的;如果价格抬得高,没人买,因为各剧团在雷剧剧本的创新方面也并不重视;价格低就没有利润赚,所以很多编剧都觉得写雷剧剧本不仅自身得不到发展,而且收入又不高,所以就很少有人愿意去从事雷剧编剧这一行业了。
喜欢雷剧很简单,但要长期从事雷剧的表演则是长久的生计之事。学习雷剧不仅仅需要“唱、打、坐、念”多种技艺的练习,而且需要花费常年累月进行学习,还要忍受各种痛苦和磨练进行雷剧训练,才能成为一名专业的雷剧表演人才。前期时间花费长和精力投入大与后期收益并不成正比,导致雷剧的从业人员越来越少。而且雷剧演员的主要经济收入与所在剧团或单位的经济效益挂钩,部分演员拥有基本工资并配比绩效,相对收入客观,但大多数雷剧演员主要以现演现结的方式,收入相对较低且波动不定,难以维持生计,从而也导致越来越多的雷剧演员不会鼓励乃至反对自己的下代从事雷剧表演。
由此可见,演员自身的发展空间和收入有限是导致雷剧专业人才紧缺的原因。
湛江雷剧的传承无创新主要是填在唱腔、服装道具、音乐设计和表演方式等。
通过观看10年前的雷剧表演的录影带和观看现代的雷剧表演对比,湛江雷剧在唱腔上面虽然有了一点进步但还是满足不了现代审美需求。唱腔只承前无创新,缺少戏曲的那些喜、怒、哀、乐,不同剧团的唱腔都千篇一律,板式、拖腔、音韵、律线、调式、句幅、顿尾落音等都缺乏创新元素;对比现在和10年前的服饰,服饰单调、暗淡缺乏活力,与当代京剧相比远远不及;在音乐设计上比较传统,其音乐器材还是最古老的,某雷剧团现在还是在用电子琴、二胡、铜镲铜钹等,演奏出来的音乐比较古老,导致年轻受众少;在舞蹈设计上,雷剧的表演方式比较单一,观看10年前和10年后的雷剧表演录像,发觉其缺乏舞蹈方面的因素,整个表演比较单一,缺乏现代活力。
由此可见,湛江雷剧缺乏创新元素是导致雷剧的年轻观众较少的主要原因。
在财政的投入方面,湛江雷剧获得的专项资金支持较少。一方面是政府收入相对有限,另一方面因其他同类非遗项目也需要资金投入,这也导致雷剧获得财政资金支持较少。而且政府拨款的资金范围也有限,如国营剧团湛江雷州市实验雷剧团,2013年曾获得广东省和湛江市各100万元精品剧目专项扶持资金,用来打造《岭南圣母院》这一剧目,为了参加比赛打造雷剧品牌。而普通的民营剧团要无论是剧团内部的自我建设还是打造一个好的剧目,都得得靠自己掏腰包,某剧团想加强内部建设,曾计划对剧团内部进行整顿,更换设备、道具、打造剧目等,但整体预算下来都要花费50-60万,对民营剧团来说资金远远不够支撑。如果没有政府的资助,民营剧团靠自己的演出收入根本发展不了,所以多年来雷剧得不到发展最主要的问题是发展资金紧缺。
由此可见,湛江雷剧的发展资金短缺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其发展资金的来源有限。
雷剧要发展,必须把人才培养放在第一位。人才培养可分为:政府、学校和社会三种方式。
政府方面要充分利用好雷剧传承基地,安排一定资金,委托文化部门组织民间职业剧团的演员,分期分批进行一些免费短期班或进修班进行培训,根据这些民间职业剧团演员的功底对他们进行更专业的艺术培训,对演员进行考核,表演艺术高的,给予更高级别的培养,设定不同级的雷剧演员证书,将优秀的演员报送到艺术学校继续进修,给他们提供更好的平台。
社会方面是以发动社会力量捐资或各民间职业剧团的业主赞助,由文化部门选派雷剧文艺骨干对各类演职员进行业务培训。不同市区设定不同的培训俱乐部,让对雷剧有兴趣的人都参与进来,可以进行交流和讨论雷剧,同时可以从中发现和挖掘雷剧人才,然后再对他们进行更进一步的培养。将好的苗子挑选出来,送到专门的艺术学校进行进一步深造。
学校方面是指支持雷剧团积极带剧团演员们与湛江本地的大学进行交流活动,并与当校的大学生进行声乐、舞蹈、文学等方面的学习交流。鼓励演员们走进校园,通过校园渠道学习更多的艺术知识,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同时也可以让更多的年轻大学生了解雷剧,并鼓励学生成立与雷剧相关的校园社团、兴趣小组、课题研究小组等。
雷剧要发展,改革必先行。作为一种剧种,不仅仅只满足本区域、本语种观众的观赏,更重要的是要考虑让跨区域跨语种的观众欣赏,因此雷剧必须进行改革创新。要从音乐唱腔创新、舞蹈设计、舞台背景以及剧本创新方面着手。
如雷剧《善恶报》这场剧,在唱腔的艺术创作中,多从个人的主观意愿出发,表现情感舒缓的慢中速唱腔创作较多,表现感情激进的快速唱腔创作极少,导致唱腔种类不齐全,制约了人物形象的塑造。在这个方面,雷剧唱腔需要定板定腔,可利用市群众艺术馆和各县的文化馆等载体,举办雷剧音乐唱腔讲座和培训,加强对民间职业剧团唱腔的创作和培训,促使雷剧唱腔的普及和提高。同时吸取现代音乐元素,对雷剧唱腔进行规范化整改,既能创作出符合现代人的唱腔,又不失传统。
在《善恶报》这场雷剧表演过程中,整个表演都很单调,全程几乎都是靠说,很少有舞打动作,使之表演很枯燥;而且舞台设计很古老,其舞台背景是几间茅草屋和水缸等组成,与现代社会背景格格不入;在舞台设计上雷剧可以参照京剧的舞台背景来改变,融入其民间手艺,或将一些民间具有吉祥代表的图案勾勒上去,使其更加贴切我们的生活;在雷剧的表演过程中应该融入一些现代舞蹈和武打元素,在舞蹈上面可以参考现代芭蕾的柔,在武打动作上参考现代武术的钢,刚柔相结合打破雷剧的单调,要做到既保留传统技艺的精髓,又巧妙结合现代舞蹈等因素。
为提高当地群众对雷剧的认可程度,可由当地政府带头组织开展以融入雷剧表演元素且具有现代生活气息的微电影大赛等活动,让全体人员参与到雷剧创新发展中来,让每个人都将自己的创新点子融入到雷剧中来。
湛江雷剧要发展必须要有足够的发展资金,雷剧的传承与发展可以借鉴潮剧基金会的成功做法,广泛发动政府、热心雷剧的有关社团组织、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力量,建立起自我主导运行的雷剧发展基金;通过基金会整合雷剧的发展资源,吸引外部的资金投入,形成相对成熟的雷剧产业。
同时与当地相关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相结合,推动湛江雷剧产业链的构建和完善,开发创新设计雷剧相关的纪念品、首饰、动漫等衍生产品,促进雷剧的多元化发展来扩大雷剧的收入渠道,壮大雷剧的发展基金;这样可以带动雷剧产业的发展,在保证雷剧艺术效益的同时,挖掘其经济价值,既可以缓解雷剧发展过程中的经济问题,又可以扩大雷剧的知名度,更好地推广雷剧。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湛江雷剧的专业人才紧缺、年轻观众较少、发展资金紧缺等问题,探讨出给演员搭建发展平台、吸收现代艺术元素,在创新中发展雷剧、创建雷剧发展基金,助推雷剧的发展等解决方案,为湛江雷剧的发展出一己之力。湛江雷剧的传承与发展虽面临多种困境与挑战,但也拥有诸多利好机会和优势。由于自身理论水平与研究精力有限,本文对雷剧传承与发展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和局限性,有待进一步的提升并虚心接受相关的意见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