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思政教育探析

2019-11-14 20:48李玉娟宁波工程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11期
关键词:办学思政传统

■李玉娟/宁波工程学院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和灿烂文化是劳动人民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值得世代传承。近年来,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文化传承弘扬工作。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是新时代新型办学模式的群体一部分,理应大力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这也是提升文化自信的途径,更是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重要举措。

一、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并且有必要融入到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思政教育

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有其独特的优势。首先,丰富思政教育内容,为思政教育提供强大的精神后盾。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每一方面在优秀传统文化都有体现。其次,为思政教育拓宽教育理念和方法。传统文化本身有育人寓意,其中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法、“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熏陶法至今仍是思政教育的有效方法,优秀传统文化对引导高校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也会提供新载体和新方法。

目前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教育更加多元,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新的办学模式近年来异军突起。据全国中外合作监管平台上数据,全国有近400个中外合作项目。中外合作主要是引入国外的教育管理模式,一般采用全英文授课,毕业之后可拿到中方学校或外方学校或兼得的学位学历证书。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有自身的特点,主要有:一、家庭条件相对较好。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一年学费是其他普通专业四年学费的3-4倍,条件相对好的家庭才能付得起。二、自我意识相对较强。从小生活条件优越,大多数家庭为“4-2-1”核心家庭模式,家中长辈相对宠溺孩子,自我意识较强;三、见识广,才艺和兴趣丰富多样。出生在改革开放后经济突飞猛进的一代,家长秉承“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理念,更多的关注孩子的兴趣和各种才艺的培养。四、对西方文化更为推崇。很多中外合作办学学生从小从周边人或自己亲身去过国外,接触较多的西方文化知识,对西方文化更为推崇。五、学生大都以出国读书为就业方向。很多孩子在大学之前已经尝试过国外读书,更有孩子在高中已经报名托福雅思培训,家长也期望以后出国读书。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思政教育内容及原则

(一)教育内容

教育部2014年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为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人格修养教育[1]。针对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就业方向大多数为出国升学,学生自我意识较强等特点,根据思政教育的内容,笔者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外合作办学的思政教育内容可分为三大部分:家国情怀教育、自我道德教育、纪律与法制教育。

在家国情怀教育方面,学生进入大一大二阶段着力注重对国家的历史和发展进行宣传,认清国内与国际形势,增强国际认同感,激发学生对祖国的崇敬、热爱之情,这对于以后有志于出国升学或出国工作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在战争动荡年代,家国情怀教育主要以国家统一、安宁为宗旨。在和平年代的表现是关注国计民生、社会经济发展稳定为主旨,从《礼记》中的“天下为公”,到战国时代楚国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等都是爱国忧民之声。

在自我道德教育方面,中外合作办学学生一般自我意识较强,性格有其独特性,会在道德行为中表现出人际关系、自我认知的不协调。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有孔融让梨的孝文化,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自强精神,有“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定意志,有“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诚实守信。道德教育是传统文化对自己内在修养的提高,对自我的认同,对内心世界的客观认识,不断的促进自我向上向善的行为机制。对中外办学学生从传统文化内在方面检查对照,促使学生提高自我修养,完善自我对社会认知,健全人格。自我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正人先正己”“身教大于言传”“仁爱共济,立己达人”,做好自身道德示范。

在纪律与法制教育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强调道法有常,“尽信书,不如无书”,《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万事万物都有一定的规律,遵循规律,同样在现代法治教育中,要注重纪律与法制教育,对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散漫、自由随意的缺点进行约束,让其明白纪律与法制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对中外合作办学学生进行公正平等教育,在纪律与法制面前无逾矩,对人对物皆友善平等。

(二)原则

针对中外合作学生特殊性,传统文化在融入思政教育时,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方式上以显性和隐性教育相结合,隐形教育为主导。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了解相对较少,加之从小受西方文化影响较深,缺乏系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所以还需要显性的教育;另外,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学业压力较大,课表几乎是满课,课程教育的时间有限,通过单独的教育时间上不允许,大都还要融入于校园文化和各项社会实践中。通过显性与隐性结合的方式,增强教育效果,让中外合作学生对传统文化有系统认识。隐性教育为主,使思政教育润物无声,提高了实施效果。

其次,内容上注重传承与创新。一方面,优秀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无数仁人志士不断探索的积淀,是中国民族力量源泉,要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批判的继承,将其优秀之处传播到世界;另一方面,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接触西方先进文化比较早,吸收的比较快,结合中西方文化适当的创新,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进行创新,结合时代变化,对其有更新解释,而不是固执己见,一层不变。传承与创新都是为更好的弘扬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更加丰富其思政教育的内涵,更加符合时代精神。

最后,在实施上强化知行合一。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意识层面形而上的物质,但意识层面的输入要表现出实际行动的输出,要做到知行合一。受制于既得利益和施行的考虑,中外合作办学学生中存在着认知与行动不协调,在实施方面要更加注重知行合一。通过访谈,发现很多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具有一定的传统文化理论功底,也明白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有促进意义,但在实施时不知如何运用到位,或者有些学生在实际行动中多多少少也在践行优秀文化传统,但对理论源泉不明白,以上这些都是知行不对称,不合一的表现。知行合一首先在于把理论知识内化于心,从最初的知识硬性接受到后来的知识内化,再到内化于心,最后知行合一。

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思政教育路径探究

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有其特殊性,可借助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探索思政教育的路径,笔者认为,可通过“1主2翼3结合”(即占领一个主阵地,借助两种载体,实行三种结合)的措施进行。

占领课堂教学主阵地。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统一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覆盖面”“在高等学校统一推广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文化概论》[2]”,说明课程建设的重要性。第一,在课程建设中实行选修课、专题课和有条件高校开设必修课提升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让学生提高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中外合作办学学生从自己经历、周边人口传心授等方式或多或少接触过传统文化,但没有系统性学习,以选修课的形式了解传统文化是个很好的途径;另一方面,中外合作办学根据国外教学模式设计,鼓励学生选修自己感兴趣课程,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弘扬是思想政治教育很好的方式。第二,利用现有的思政课平台,进行教学内容基础上,可适当地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全方位增加教育合力。第三,积极与校内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合作开展校内优秀文化传统讲坛,通过邀请不同的专家学者对优秀传统文化阐述系统讲解,营造中外合作学生推崇传统文化的氛围。

借助新媒体新技术两种载体。优秀传统文化虽是千年精华体现,但也要利用现代先进技术发挥作用。可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手机客户端等向同学定期推送传统文化系列知识要点,还可利用动漫等新技术使传统文化活灵活现的展现,这样可使传统文化保留原有文化要义的基础上生动活动,更易于接受。

结合党建、实习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党建工作是思政工作的重要抓手,优秀传统文化可借用党建工作为抓手做好传承弘扬,从而达到思政目的。针对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生中学生入党意识薄弱,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较低现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更应该加强党员发展和党员建设,在“三会一课”党组织活动中加强传统文化宣传学习。在入党申请人中积极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利用各种校园活动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在入党积极分子中开展“读百部名著”“中华礼仪我先行”“经典故事我来讲”等活动,从中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在发展对象和预备党员阶段,和团委学生会联合举办“优秀读书心得分享”比赛,“走非遗基地,忆文化基因”“优秀党员下基层,传统文化闪光辉”“海外党员说传统文化”等社会实践活动;在正式党员中,组织在校的党员与低年级“一帮一”结对活动,加入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义教育。

在实习就业方面,大部分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就业方向为出国升学或外资企业就业,在实习就业教育时可增加传统文化的教育,定期向实习就业的毕业生推送关于传统文化的故事、礼仪注意事项等;加强家国情怀教育,让即使以后国外工作的学生都能意识到中华文化的精华,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促进作用,同时也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现。

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据统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生的心理问题比其他普通专业更为显著,在咨询辅导时,可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中华经典名著,感悟作品中的艰苦奋斗的顽强意志,在困难面前愈挫愈勇的心态,无私奉献的心理等,这些优良品格都是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所需要学习的。

总之,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表现,而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相对于其他专业学生有其特殊性,同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有其促进作用,这两者决定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而且有必要融入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思政教育。优秀传统文化在融入中可采用以课程建设为主、借助新媒体新网络两种载体和结合党建、心理、实习就业三种内容为主,全方位构建传统文化的融入系统工程,提高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思政教育作用。

猜你喜欢
办学思政传统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思政课“需求侧”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