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左岭第一初级中学 王晓霞
波利亚在《数学的发现》序言中说:“中学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解题训练.”他还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掌握数学就意味着善于解题.”解题教学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与创造性的重要途径.笔者对武汉市2017年元月调考第21题进行研究,有些心得,现整理如下:
(2017年武汉市元月调考第21题)如图1,在Rt△ABC中,∠BAC=90°,BD是∠ABC的角平分线,以点D为圆心,DA为半径的⊙D与AC相交于点E.
(1)求证:BC是⊙D的切线;
(2)若AB=5,BC=13,求CE的长.
图1
该题涉及的主要知识点有:角平分线的性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切线的判断方法、切线长定理、勾股定理、比例的计算等;涉及的基本方法有:线段、角之间的关系的转化,列表达式进行计算,考查学生对基础几何问题的逻辑推理、规范书写及简单计算的能力.本题的定位虽然是一道基础几何题,涉及的知识点也并不复杂,但是从最后的阅卷报告中发现,满分为8分的试题,实际平均分才4.82分,得分率仅为60.25%,满分率也只有44.57%.由此可见,学生对于此类几何逻辑推理题的掌握并不理想,部分学生的书写缺乏规范性,与此同时,也涌现出了不同的解题思路.
该题要求学生正确、完整地写出解答过程,考查学生的几何推理能力、简单计算能力及规范书写能力.笔者将典型错误归类如下:
错证1:如图2,过点D作DF⊥BC于点F,直接将∠ABC当成60°,然后DF=BD,同时ADBD,得到DF=AD,然后得到结论BC是⊙D的切线.
图2
【分析】这种错误主要是没有认真审题,仅依靠自己的主观感受,盲目判断造成的.题目中并未给出∠ABC=60°这个条件,出现这种错误的考生相当于把题目中的条件特殊化了,这种做法是不符合严格推理要求的.
错证2:如图2,过点D作DF⊥BC于点F,使DF=AD,得到结论BC是⊙D的切线.
【分析】这种错误属于人为造条件,过点D作DF⊥BC于点F,即线段DF的长度已经确定了,如何使DF=AD?这种错误就属于随意制造条件.
错解1:利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时,解错方程,得到错误的结论.
错解2:利用相似处理时,三角形的对应顶点没有写对,导致对应边错位,得到错误的结论.
【分析】第(2)题的错解1是由于学生的计算功底不扎实,或者还没有熟练掌握初中阶段应该掌握的各种类型方程的解法,基本技能不过关.第(2)题的错解2是由于答题时缺乏规范性,导致得不到正确解而失分.这两种错误都属于比较低级的错误,但是在实际的考试中学生经常犯这样的错误,所以一定要抓好“双基”的落实,严格要求学生解题时要规范.
笔者重点对第(2)题的求解进行分析.
思路1:如图2,设圆的半径为r,根据第(1)题的辅助线,在Rt△DFC中,CD=12-r,DF=r,CF=13-5=8,利用勾股定理建立方程82+r2=(12-r)2,解得r=,则CE=12-2r=
【分析】思路1是命题者在命制试题时的意图,也是学生解题时的自然思路.设未知数,利用勾股定理建立等量关系,解方程,这种解法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方法,大部分学生都用到了该思路.
思路4:如图3,过点C作圆的切线与BA的延长线交于点H,连接DH,过点D作DG⊥CH于点G,则点G为切点.
图3
【分析】思路2~4都利用了等积法,但是思路4较思路2和3稍显复杂,需要作的线太多,而且作了一条不经常用的辅助线,即作切线,暂且不论繁简程度,若推理过程严谨,也不失为一种好的解法,体现了殊途同归的解题思维本真.
图4
图5
图6
图7
【分析】思路5、6、8均需添加辅助线,构造相似,利用相似得到比例线段,从而求出关键线段,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思路7利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计算圆的半径,从而解决问题.其中涉及四点共圆、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切线长定理、证两三角形相似的方法、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等基础知识储备.
图8
【分析】思路9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即要熟悉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定理,对比前几种思路,不易想到.但仔细想来,仍然是作平行线构造相似,得到比例线段的关系.联系平时的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如能让学生多掌握一种思路,就能拓宽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能够高屋建瓴地理解问题、解决问题.
一题多解的探寻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宽度,使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更多,发散学生的思维,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本题作为一个比较基础的题目,仍然涉及转化、数形结合、方程、建模等思想,通过数学思想的培养,数学能力才会有大幅度的提高.掌握数学思想,就是掌握数学的精髓,促进学生思维的可持续发展.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