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琳
(太原师范学院音乐系,山西 晋中 030619)
高校音乐专业传统音乐课程中,要求通过模唱、背唱相当数量的民歌,感受传统音乐文化中的美感与趣味、掌握传统音乐理论,更好地进行音乐表演、音乐创作,传承传统音乐文化。山西是民歌的海洋,山西民歌的模唱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学生很多存在有唱得韵味不足、山西地域色彩感不够浓郁的情况,甚至有些部分还不够准确,学生就无法全面地感受山西传统音乐的美感。为此,本文将对山西民歌模唱教学的方式进行一下梳理,分析各种教学方式的优点与缺点,从而寻找出更合适的、更好的解决方法。
山西民歌模唱的教学方式,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别:乐谱式的模唱教学方式、口传心授式的模唱教学方式。
使用乐谱进行山西民歌的模唱教学,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有乐谱的情况下,进行理论分析较为方便,调式、调性、节拍、旋律走向、音乐结构、旋律与歌词的配合等等,在谱面上都能轻易了解到。例如:
有了乐谱,学生不需要听音响,即已可以开始进行一定的音乐分析,并可以轻易地分析出该民歌为七声音阶D徵调式,结构为整齐的一上一下单乐段结构、旋律进行方向基本呈现下行的趋势,可能很好地反映出过去交城百姓的贫困、苦难生活等等。从谱面上学生已经对传统民歌有了相当的认识了。
另外,因为有乐谱帮助,学习和记忆感觉较为容易,从学唱到唱熟花费的时间就会比较少一些,甚至有些曲目可以视谱自学。这种情形会给学生比较高的自我评价,学习的兴趣会比较高,能唱熟的民歌数量会比较多一些。山西民歌运用乐谱式的模唱教学好处真的是很多。
乐谱式的模唱教学好处固然多,但也有其不足之处。最大的问题是,经常会出现学生只按平均律简单地来视唱,忽视了民间音乐多彩的风格特色,忽视了传统音乐的体裁特点、地域风格与民族特色等。如上面分析的《交城山》,学生对于民歌旋律中某些特色音,如其中的流徵会比较不重视,甚至于未发觉,唱得音不准,缺失了地域音乐色彩感;只求自己唱得开心,对本民歌中小调体裁的歌唱要求也漠不关心;甚至有极个别学生可能会唱得比较快速,还自以为自己的唱得熟,就是唱得好,就把音乐的情绪也唱错了……。课堂教学控制得不够好时,民歌模唱的质量会比较低。
而有时候进行一些无乐谱的、纯音响的模唱,却会把学生的注意力更多地吸引到对声音、对音乐本质上的要求来。
模唱山西民歌,当采用口传心授式的教学方式时,乐谱的地位就不是特别重要了,甚至有时可以进行无乐谱的,纯听觉式的模唱教学。口传心授的方式,从古代到新中国成立前曾经一度是民间音乐流传的主要方式。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序说:“存在即合理”,口头传唱必然有其一定的合理性,用于传统音乐的教学也就有其一定的可取性。
1.口传心授式、无乐谱的民歌模唱教学方式,在高校理论课堂上,有其天然的缺陷。但在民间以口头传唱的方式进行了上千年,表明其具有着必然性的优势。
这种教学应用于课堂的缺点是客观存在的,没有乐谱的帮助,在模唱时需要大大延长时间,学生学会一首山西民歌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唱好,这样会影响到学习山西民歌的总数量,降低课堂学习效率。因为人在生理上自身不可改变的一些特点,人获取信息量效率最高的是视觉而非听觉。“研究表明,人的各种感觉器官从外界获得的信息中,视觉信息占60%,听觉信息占20%,触觉信息占15%,味觉信息占3%,嗅觉信息占2%。”那就是说,仅靠耳朵的听觉,我们能获取的信息数量是相当相当少的,尽管我们的学生是经过了严格的、系统的专业训练的,对于声音的感受比一般人要敏感得多,但是我们依旧是人,不可能将听觉与视觉获取信息1:3的比例,太多地跳脱出来,将之改为3∶1,当然,盲人音乐家除外。
在没有乐谱可以依靠的情况下,学生短时间内听不清、也记不住太长的音乐,会增加学习的困难,需要增加对每个乐句的听唱的次数,学唱一首山西民歌的时间会变得更长,影响了学习的总数量。虽然高校音乐各专业的学生都曾经历过一定系统的音乐训练,但要求每个学生都拥有极强的音乐听辨和重复能力、较长音乐的听记能力,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具备的能力。长期只有纯听觉的民歌模唱,要保证学习的量,就不那么地可靠了。
2.口传心授、无乐谱的民歌教学方式,有其天然的优势。
(1)口传心授、无乐谱的民歌流传方式,在民间比较普遍,模唱效果相当好。
这样的流传方式,注重的是实际的音响,能把音乐的听觉效果放大到最大、最好的效果。在高水平的山西老歌手的歌唱中,处处完美体现着:山西民歌的体裁特征、地域审美观、民族审美观;各种歌唱技巧,包括行腔特点、润腔润饰方法、力度变化、各种歌唱方法的转变等等。本地人长期浸淫其中,能唱得富有韵味,每日乐于其中,享受着真实而全面的音乐审美和音乐趣味。
因对于学唱者有着时间、环境等的要求,我们的教学设置需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来进行田野工作,去民间采风,将能得到最真实的、最能表现地域音乐风格特征的学习机会。
(2)口传心授的民歌模唱教学方式,体现着各地的方言,鲜明的地反映了地域音乐特色。
民歌都是用当地富于特色的方言来唱的,音乐因而有着鲜明的地域音乐文化特点。口传心授式的民歌模唱教学方式,能严格反映各地的音乐风格,学生了解方言特征后,能模唱得更准确、更有地域特色韵味。举个例吧,乔羽作词张棣昌作曲的歌曲《人说山西好风光》常被当作民歌来唱了。它的第一句唱的就是:
以第二小节为例,歌词为“山西”节奏为一拍一个字。晋中话读作“sāng-xi”,两个字的调型为下降式的。很明显,本歌是使用晋剧音乐为素材写作的,它所配的旋律“4 35 2 |”与太原、晋中话字调的调型基本一致。但是其他省市的人就不一定能立刻听懂了,因为它的旋律走向与普通话是不一致的,普通话读作“shān xī”,这两个字的调型为平直的,旋律就不能是下落的,哪怕为了好听加点儿装饰,也应该是类似这样的而如果是晋南人来唱这两个字话,他会唱成类似这样的为什么呢?因为晋南人口中的“山西”二字的读音为“shán-xi”,两字的调型呈现抛物线形,先是明显的向上,然后向下拐一点儿。是不是会让人误解成“陕西”呢?不是的,晋南人口中的“陕西”读作“shàn xi”!旋律得唱成类似这个样儿的。如此一来,学生已经能很清楚地区分晋中音乐风格与晋南音乐风格了。
(3)各种装饰、润腔歌唱技巧等,更是可以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分辨得清、学得会、唱得好。
例如晋中《绣荷包》中唱到:
总之,为了拥有更好的教学效果,以教师的示范性的歌唱和道地的山西民歌的音响或音像资料,用口传心授为重要内容的模唱方式进行教学,若能运用得好,学生情绪会很振奋,会有更活跃的课堂氛围。同时,学生能更多地看到、听到、了解到当地真实的生活环境、文化环境,增加了对民间音乐文化产生氛围的了解,对其从理论认知、歌唱技巧、传统音乐的审美等方面都会有更大的提高。
此外,口传心授式的山西民歌模唱教学方式,可以是教师为主的课堂,也可以加入由外请优秀山西民歌手们进行的歌唱和讲座。通过他们现身动情感人的歌唱,更能增加学生对山西某一地区音乐审美的感性认识;通过他们对自己方言的朗诵和本地歌唱审美追求的讲述,学生可以从这一地区山西民歌中获得更多的生活情趣,对山西传统音乐的美感认知更全面,能学得更鲜活、用得更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