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传心授”传统教学方法分析及其在音乐教育实践中的创新研究

2018-11-15 15:53王宇迪周友良湖北师范大学
长江丛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声乐传统音乐

■许 畅 王宇迪 周友良/湖北师范大学

一、前言

口传心授是中国传统音乐传承的主要方式,主要是“通过口和耳来传其形,以内心领悟来体味其神韵,在传形的过程中,对其音乐进行深入体验和理解”笔者经过两个多月的资料收集、文献查阅后对近年来关于“口传心授”的研究做了一些梳理,并进行系统的总结。

近年来,国内有关“口传心授”的文献论著不断推陈出新,研究“口传心授”的文章、刊物也颇多。笔者在中国(CNKI)学术文献总库、中国知网两个学术期刊网站进行检索发现,最具代表性的当为刘富琳教授的研究,他的两篇文章《中国各类型传统音乐中的“口传心授”》、《中国传统音乐“口传心授”的特征》对“口传心授”作了最早的研究,从目前来看也是最有价值和最具代表性的,给予后来学者很大的借鉴作用。其中在《中国各类型传统音乐中的“口传心授”》一文中作者分析了四大类型音乐的“口传心授”的特征: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中国传统音乐“口传心授”的特征》一文中通过全方位的研究将“口传心授”归纳为七个特点,分别是“直接性”;“非纯乐谱性”;“综合性”;“展开性”;“保守性”;“程序性”;“唱、奏的流派”。

另外研究“口传心授”在传统音乐中的地位的文章有:朱洁琼教授的《口传心授的多重解读》、于建刚《浅谈口传心授》、傅虹《论音乐传承中的“口传心授”》等;研究“口传心授”对现代音乐教学作用的有黄凤霞《略论“口传心授”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陈艳《谈“口传心授”与声乐教学》、但丹《浅谈口传心授在古筝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而研究口传心授与戏曲教学的文章更甚之,如海震《论戏曲音乐传统传承方式——“口传心授”辨析》、吕珍珍《戏曲艺术传承为何必须口传心授》等等。

笔者通过详细的整理和分析,发现当前研究者探讨“口传心授”的时间大多在二十世纪末,他们在解释“口传心授”时,多仅限于特点,并将其与教学模式相结合,根据刘富琳教授的研究成果把“口传”与“心授”分开理解,认为口传心授更侧重于技艺的传习模仿,是学习和掌握技艺的有效途径,且易于掌握,习者可以根据“主干内容”自由发挥,使传承内容更具不定性。而对于今后“口传心授”的发展、创新之路谈及的少之又少,所以关于“口传心授”的发展创新问题还需要深入研究。笔者在查阅了朱琼洁《“口传心授”的多重解读》和罗玄《音乐传播技术的历史发展解析》等几篇文章时获益良多,结合“口传心授”在中国传音乐传播的历史,从而展开对“口传心授”创新的新思考。

二、“口传心授”的内涵与特点

(一)传统“口传心授”释义

就“口传心授”的定义而言,学者刘富琳给出的界定可能最为精炼准确,即所谓“口传心授”就是通过口耳来传其形,以内心领悟来体味其神韵,在传“形”的过程中,对其音乐进行深入的体验和理解。

在古汉语中,“传”和“承”是分开来解释的。“传”是掌握制作操作能力的人来传授知识,如韩愈《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承”有会意、接续、继承之意,如:东汉·许慎《说文》“承,奉也。受也。”所以口传心授的字面意思即为师徒间口头相传,内心领会。这是一种教育模式,也是一种传承方式,通俗讲即为“师徒相沿”,它是领悟,也是同化,是延续,也是升华。

“口传”即口头传授,是传者通过口头教学来让承着理解音乐更深层次的意思,这样的教学更趋于口语化,通过“口传”的方式以自身为例,言传身教,向承着传授音乐更深层的含义。“心授”即内心领会,与口传相比,更加注重“悟”的境界,作为老师是无私的倾心传授,作为学生按照老师的教诲潜心学习,因此“心授”更强调师生之间的默契配合与情感交流。

(二)“口传心授”的特点

从传统视角来看,“口传心授”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主要传承方式和必然选择。《蝮庐曲谈·序》中阐述了音乐的传承与其他学术的不同,即在于人的口传心授的观点:“六艺之事,惟乐易亡。盖声音高下,节奏迟速,必口授耳聆,乃能详悉,非若其他学术,可求之载籍文字间”。韩愈在《重答张籍书》中说过:“昔者圣人之作春秋也,既深其文辞矣,然犹不敢公传道之,口授弟子,至于后世,然后其书出焉”。“口授”,作为口传心授的一种形式,是对儒学理论的口头上的传播和传承。

那么,通过古今学者对于“口传心授”的描述和记录,至少可以看到,这种传承方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涵盖的范围广,从文学写作到各家思想,大部分具有延续、传承意义的文化形式都与其紧密相关;二是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是以师傅的言传身教和徒弟的心领神会的双向互动为核心,三是更加具有创新性,“口传心授”更强调音乐的即兴性,是一种富有创造性和开放性的传承方式。笔者以为,这也是“口传心授”这一传承方式的核心所在。

三、“口传心授”在音乐教育教学中的地位

(一)“口传心授”在传统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口传心授”既是传统音乐的传承方式,又是传统音乐文化观念的现实表现。乐谱作为音乐信息的“备忘录”,在口传心授的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起到了帮助音乐人回忆音乐、提示音乐内容的功能。据传统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公认的现存最早乐谱是南朝梁代丘明的古琴文字谱《碣石调·幽兰》。文字谱是古琴专用记谱法,就是用写文章的方法记叙弹琴时左右手指法和所弹琴弦以及徽位的一种记谱法。但它只能记录音位和指法,没有音高也没有演奏力度、强度等具体弹奏方法,不能完全依谱传声。所以口传心授在传统音乐教学里仍占有重要地位。

在我国古代,盲乐师的存在被看做是使用口传心授较为特殊且常见的人群,譬如春秋战国时期善琴的卫国的师涓、晋国的师旷和曾为孔子老师的师襄等等。在当时记谱手段不那么完善的情况下,“口传心授”即是盲人乐师们从事音乐技能的掌握与传授的主要手段。”可见,在只能靠音乐记忆能力传承技艺的时代,“口传心授”是何等重要。

由于传统音乐的记谱法只记录曲调的骨干音,在演奏的过程中很难确定准确的音高和演奏方法,所以在演奏的过程中不可能完全依赖乐谱,因此,无论有无乐谱,“口传心授”依然是传统音乐教育的主要传承方式。

(二)“口传心授”在现代音乐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与价值

在现代实践中,“口传心授”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以古筝教学和声乐教学为例:

我国古筝教学历来重视“口传心授”的教学方法,最重要的就是理解音乐、表现音乐,讲究的是师生之间交流与领会。对于古筝经典曲目的教学,通过教师亲自示范基本的演奏手法、演奏技巧等,帮助学生理解不同乐曲的风格和技巧,才能真正领悟乐曲所要表达的内涵。由于传统的筝曲中存在较多不明确的音高和不固定的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适时予以亲自示范演奏,以便清晰讲解不同曲目的运指技巧以及左手作韵的方式。

如,林玲老师根据民间流行曲调改编的古筝曲《柳青娘》中活五调的音高变化fa和si音的韵味以及多种调式频繁交替所带来的变化音的游移和不稳定。虽然有些动作非常细微且难以把握,但要表达乐曲韵韵之美,这是关键所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加强讲解与示范,使学生掌握曲子原有的文化和精髓。“口传心授”的教学方法在现代音乐教学教育中必不可少。

声乐艺术历史悠久、风格多元、个性鲜明,其教学方法也一直处于继承与不断地创新发展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虽然已经有了较为科学的声乐教学理论,但是,很多声乐的表达形式与技巧仍然需要教师的口头传承、亲身示范才能更好完成。声乐教学中的“口传心授”,主要是指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歌曲的不同特点将自身所积累的声、台、形、表等综合知识,通过言传身教的形式给学生讲解和传授包括呼吸、咬字吐字、演唱技巧等的方法,从而引导和启发学生从自己的语言表述和演唱示范中学习、感悟并体会歌唱方法和技巧以掌握声乐演唱的教育教学过程。

在声乐教学中,许多教学手段可以帮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来训练声音,教师利用言传身教的方法,用自身做示范,演唱给学生观看,简单的肢体动作、面部表情就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地领会到教师的要求与指示。这些形象直观的动作化为学生的主观感受,使学生较容易地捕捉到歌唱的感觉。通过教师的口传心授、言传身教启发和引导学生逐渐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进而不断提高他们的声乐艺术水平,这本身也是声乐教学的客观要求。

四、口传心授教学方法的分析与思考

(一)“口传心授”在现代教育课堂的局限性

就教育学意义而言,“口传心授”是一种大体上符合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的“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教育规律的音乐教育方法。但在现代音乐教学中“口传心授”被渐渐忽视,因其教育方法的弊端在现代教学中慢慢显现。

一是效率较低。与谱传相比,口传心授需要面对面直接传授,因此传授的方式受到制约,传授的效率也在不断的重复中显得较为低下,并且这点在初学音乐的同学中尤为明显。但因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这点也需要我们辩证的看待。

二是不利于广泛的传播。传统的口传心授音乐传承多来自同一宗族、同一血脉的关系,这样就极易形成小的、封闭的团体,不利于音乐文化的大规模广泛传播。这种以“血缘”或“地缘”的传承方式具有很大的保守性,极大地限制了音乐的传承与普及。

为什么“口传心授”在科技发达的现在会被忽视。大致有以下两点原因:

第一,西方的音乐思潮对传统音乐教学的影响。在现代音乐教育理念中,西方的音乐教学有着明显的优势,他们有规律、完整的教学系统。因此,20世纪以来,很多的中国音乐教育家们开始提倡西方教学模式,甚至有些直接抛弃了传统教学方法,完全按照西方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现代音乐学院的教学中西方课程也占据多数。

第二,社会功利性对传统教学的冲击。由于社会发展进步,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逐渐增加,使得音乐活动相当繁荣,音乐人才也层出不穷,其中不乏享誉世界的大家。而评价一个人音乐造诣的标准就是个人的获奖情况,这就需要不断地参加比赛。比赛中,演奏固定的教科书曲目是衡量演奏水平的唯一尺度,若演奏者不按规定演奏那就不会被多数人所认可,那么演奏就不合格的,想要发挥个人即兴能力就是不可能的。而“口传心授”的教学方法与现实的要求标准相矛盾,因此口传心授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逐渐被教师所遗忘。

(二)“口传心授”的创新性思考

随着音乐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口传心授”的传统音乐传承方式正在被信息媒体的发展所动摇,中西音乐的相互融合、渗透,也在逐渐改变着中国传统音乐的生存环境。虽然音频、视频等手段起到了极大的保护作用,但从音乐传承的实际需要和效率而言,它终究无法取代其核心地位。而当下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将不同的传承方式合理的搭配,使之更适于现代教育的传承与发展。

音乐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本身的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使音乐的学习不能仅依靠教师的讲授,不能以其他人的感受代替学生自己的感受,音乐课程的学习绝大多数时候必须是要经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才能获得的。对于艺术教育课程来说,它的自身特点使得它许多时候体现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教育的目标往往蕴含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因此,教师在音乐教育课堂上应该着重引导学生掌握学习音乐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自身发展。新课改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关注每一个学生,注重师生双方平等的互相交流、沟通与合作,交流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对学生的学习加以引导并给予肯定”。学校音乐教育更应该以学生为主题,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的创造成果,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从中受益。

五、结语

传统的音乐教学往往在不经意间将艺术课程上成了缺乏艺术性的、纯粹的知识传授可和技能训练课,课程缺乏生机:在音乐课中我们只注重教师的讲授,注重知识技能的教学,而很少能让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和体验活动,教师注重了教学的结果而没有注重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也陈旧,单一、经常看到的音乐课是这样的:发声练习、视唱、学唱歌谱、学唱歌词……这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是自己融入学生其中,而是凌驾于学生之上,新知识是教师灌输给学生的,而不是学生自己去探索、去掌握的。目的是想借此达到艺术熏陶和智力开发,从而把学习音乐当做是一种手段,这种学习学生是厌烦的。

新音乐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它颠覆了“口传心授”在传统音乐教学的统治地位,对“口传心授”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挑战性。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探索与思考,将“口传心授”转换为“口传心受”,将教学活动的主体转到学生身上,师生双互动,激发学生对艺术课程的兴趣,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好的掌握课程内容。

[1]刘富琳.中国各类型传统音乐中的“口传心授”[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1):159~162.

[2]刘富琳.中国传统音乐“口传心 授 ”的 传 承 特 征[J].音 乐 研究,1999(02):71~77.

[3]朱洁琼.“口传心授”的多重解读[J].人民音乐,2010(06):38~40.

[4]于建刚.浅谈口传心授[J].戏曲艺术,2005(01):95~97.

[5]傅虹.论音乐传承中的“口传心授”[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5):169~170.

[6]黄凤霞.略论“口传心授”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127~130.

[7]陈艳.谈“口传心授”与声乐教学[J].歌海,2011(06):98~100.

[8]但丹.浅谈口传心授在古筝教学 中 的 作 用 和 意 义[J].大 众 文艺,2013(11):257.

[9]海震.论戏曲音乐传统传承方式“口传心授”辨析[J].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12(33):2.

[10]吕珍珍.戏曲艺术传承为何必须口传心授[J].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14(35):3.

[11][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3).

[12]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81).

猜你喜欢
声乐传统音乐
演唱中国声乐作品的责任与使命——喻宜萱1946—1948年声乐活动考述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音乐
音乐
秋夜的音乐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