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惠
教师应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潜能,让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动手实践,获得对数学知识更深层次的认知,从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从而提升当代学生的素养。笔者结合教学实践,针对小学数学教师如何通过引导学生在动脑思考、动手操作中,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进行探究。
一、激发学习动力,打造高效课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有了学习动力,探索新知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小学生生性好动、好奇心强,因此在课堂中将数学知识与动手操作相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三上“毫米、分米的认识”的教学时,基于学生对用尺子测量和估测有了一定的认识,课一开始,笔者让学生目测估一估数学课本的长、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厘米?要求学生将估测数据记录下来,并对结果进行反馈。反馈时,会有学生提出不同意见进行补充,笔者将学生估测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并提问:“谁估的比较准确呢?怎么来验证?”当学生提出可以用尺子具体量一量时,笔者让学生分组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和厚。在学生分别测量出结果时,笔者组织他们进行讨论交流,引导他们发现课本用书的厚不足1厘米、宽不是整厘米数,以制造认知冲突。再及时追问学生:“遇到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让学生认识到此时需要用到更小的长度单位,从而体会到毫米产生的意义。像这种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兴趣也更加浓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会觉得数学只有枯燥的公式和数字,动手能力与合作能力也同时得到了培养,还认识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通过这样动手和动脑的结合,让学生能够更快接受数学知识,有利于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二、自主探索新知,打造高效课堂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除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外,还应当给学生营造出动手实践的机会,给学生更多动脑思考问题的时间,促使学生自主探索新知,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五下“长方体的体积”的教学时,笔者先组织学生复习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然后出示一个长方体并提问:“同学们会计算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吗?猜一猜长方体的体积可能跟什么有关?”学生观察后提出可能跟长方体的长、宽、高有关,这三者的数据越大,长方体的体积就越大,反之就越小。笔者因势利导:“长方体的体积的确与它的长、宽、高有着密切的关系,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想不想探究一下?你想怎么探究?”笔者通过演示拼一拼小正方体教具,帮助学生形成体积知识的表象,并让学生自己动手用小正方体搭成长方体:(1)用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并把相关数据填入表格。(2)观察表格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动手操作与观察,学生思考与小组交流,学生很快就明白:长方体所含小正方体(体积单位)的数量就是长方体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正好等于长方体的长乘宽,再乘高的积。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巩固原有知识,自己思考和动手实践获得新知,有效地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拓宽创新空间,打造高效课堂
在当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教师教学的重点,而数学作为一门抽象性和思维性较強学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很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动脑思考数学问题外,还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拓宽创新空间,以期发现新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
例如,教学人教版四上“画角”一课。在学生掌握了用量角器画角的一般方法后,笔者为拓宽学生的创新空间而向学生提出:“如果不用量角器,你们能准确地画出一个120°的角吗?动手试试!”随后,在学生的汇报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展示了以下两种画法:(1)用三角尺的一个30°的角和一个直角拼起来画出120°的角(使用到一副三角尺)。(2)用两个三角尺中60°的角拼在一起来画出120°的角(同桌合作,使用两副三角尺中的同一个角)。此时笔者提示:“还有新的画法,看哪个小组能最先发现!”有了笔者的提醒,学生又争先恐后地展开了操作探索,发现并学会了另一种方法:用三角尺或直尺的一边和另一个三角尺的60°角拼在一起可以画出120°的角(即用一个平角减去60°的角)。离开了动手操作的环节,第三种方法是很难被发现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提供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图形间的变换和联系产生兴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了学生在动态中认识事物,还有利于激发学生富有个性的探索和尝试,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四、培养实践能力,打造高效课堂
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已成为当代教育的重点,更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实践能力的培养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让学生通过动脑又动手解决生活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测量”的内容时,笔者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完成对测量单位的理解和换算,加强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千米是比较大的长度单位,为了加强学生对千米的感知,笔者借助学生熟悉的操场跑道来进行教学。笔者组织学生分组先在跑道上量出100米的长度,再安排学生在操场走这100米,感受100米的长度,接着又让学生推测1千米有多长,需要绕操场多少圈,再实际走一走,体验1千米的实际长度,加深对1千米长度概念的理解。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不仅体验到1千米的实际长度,还知道了千米与米的换算进率。学生在认真思考和动手操作实践中获得数学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更有利于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如能在引导学生通过动脑思考问题、掌握新知识的同时,再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创造各种有利于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调动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必能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