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练习“小先生制”的培养策略

2019-05-15 10:44高雄刚
赢未来 2019年1期
关键词:小先生制课堂练习培养策略

高雄刚

摘要:1.“小先生制”培养策略路线图:老师教——镜头前的小老师——小组的小老师——全班的小老师。2.学生先做后讲是“小先生制”有效运用的保障。3.课堂练习“小先生制”的五条建议。

关键词:“小先生制”;课堂练习;培养策略

“小先生制”是20世纪20—30年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倡导的制度,提出让儿童一边当学生,一边当“先生”,“即知即传入”,把学到的知识随时传授给周围的人。当代著名教育家冯恩洪院长提倡:“学生读过的不教;和学生争话语权的老师不是好老师;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不教;学生相互之间能教会的不教。”对比发现,陶行知所提出的“小先生制”,对于现在我们的教育教学来说依然受用。

在国内,课堂上推行小老师制虽已有一些积极地探索,但是缺少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练习环节中学生当老师的培养策略的实践研究。课堂练习小老师不能局限于组织教学,更不能成了优等生的表演平台,需要有合理的培养策略。

一、“小先生制”培养策略路线图

培养路线遵循以下路径:老师教——镜头前的小老师——小组的小老师——全班的小老师。

老师教:小先生需要经过先模仿再创新这样的过程,老师有效地教是小先生制的前提。小先生怎么教,就像老师那样教。老师教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要对课堂进行外延,教师微课是“小先生制”的助推器。我的做法是根据当天课堂教学的情况,结合自己的板书,录制一节微课,与家长、学生共享。一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当天所学知识,二是给学生示范如何当小老师,树立一个榜样。

镜头前的小老师:这是小先生培养的第二步。小先生的培养是需要过程的,不能操之过急。贸然让学生站到讲台上,往往取得不了我们预期的效果。镜头前的小老师就为学生有效表达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既可以及时看到每位学生当“小先生”的情况,又不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一举两得!在每周无作业日那天,我会布置相关小视频的实践作业,从优点、不足、建议三方面及时予以评价,收集优秀小视频制作成某个知识点的合集,分享到班级群里,极大调动了当小老师的积极性,效果非常好。

小组的小老师:这是路线图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是从镜头前过渡到讲台的桥梁。当学生完成练习题目后,先在小组中说一说,一是体现了合作学习,二是锻炼了表达能力,三是可以在小组内互动交流,查漏补缺。每当小组小老师们交流时,我就积极参与到其中,转换自身角色,认真倾听,适当引导、质疑、评价,生进师退。

全班的小老师:这是我们最终的培养目标。课堂练习的“小先生制”既不是简单地学生说明他是怎么教,更不仅仅是课堂练习的组织者,是需要将两者相结合,及时思维的碰撞,也是锻炼学生信息意识的平台。我们要让后进生收获肯定,去呵护他们上进之心;中等生要收获激励,通过勤于反思去促使他们学习力的提升;优等生要收获思考,尝试把这类学生当做研究生来培养,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证明、尝试与检验,达到乐善好学的目的。

二、学生先做后讲是“小先生制”有效运用的保障

课堂练习先做后讲,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发现、总结、提炼学生问题,在小先生代授时就围绕这些关键问题陪伴学生学习。

课堂练习“小先生制”是需要建立在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这样台上的小老师和台下的学生才有交流的基础。为了避免台上小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台下的其他同学却不知所云,这就需要在学生均完成练习后进行互动交流。台上小老师需要说明白“我是怎么想的?怎么做得?”台下的同学关注“他的想法和我的想法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经过对比,我发现(或知道)了什么。”这个过程应是这样的流程:学生做~小先生讲~互动交流。

三、課堂练习“小先生制”的五条建议

(一)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在平时教学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常用的就是“2W+H”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用?只要学生具有良好的问题意识,在互动交流时就能很好地质疑。

(二)生进师退,老师一定要抑制住想说得冲动,这一点也是最难的。学生能说清的,咱们不说;学生已经解决的,咱们不重复;学生能想到的,咱们不张口。尽量在课堂上给小老师留足思考、表达的空间和时间。

(三)老师要善于捕捉,注意把控内容和节奏。在练习环节中,老师并不是甩手掌柜,相反,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老师要善于倾听,积极捕捉正面的教学素材,及时把控好内容和节奏,做好质疑、引导、评价,既不要让课堂陷入无谓的争辩,也不能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把握好介入的时机,该出手时就出手。

(四)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

后进生~关注是否正确解决了问题,互动交流时以赏识为主;

中等生~一是关注是否解决了问题,二看表达是否清晰,三看能否解答同学的质疑;互动交流时以激励为主。

优等生~经历模仿——创新的过程,不是对对老师讲得内容进行简单的复制粘贴,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有发现;互动交流时以是否让学困生听得懂学得会为主。评价时关注解题策略和思维的深度。

(五)家校同心育英才。家庭教育不应是学校教育的补充,而是学校教育的合作者,“小先生”需要家长的有力支撑。事实证明,家长非常支持“小先生”!既能看到孩子对当天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能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又能陪伴孩子学习,一举三得!

总之,“小先生制”在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环节有效运用的研究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力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平等、和谐且有利于生成的环境,最大程度的开发外在因素,以便于为内在因素服务。采用“小先生”这种行而有效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生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乐学、好学。课堂评价是一大亮点,采用师生评价、生生评价、自我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多种评价方式,导向生成。

参考文献:

[1]让.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

[2] (荷)弗赖登塔尔.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

[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5年6月第一版.

[4]余文森.能力导向的课堂有效教学[J]. 全球教育展望,2018,(05):34

猜你喜欢
小先生制课堂练习培养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
“双减”背景下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效率策略研究
数学课堂练习优化设计探究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小先生制”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谈学生班级管理自制制度
让儿童教儿童“小先生制”之混龄活动理念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