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量感”

2019-05-14 11:05徐晶晶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量感途径培养

徐晶晶

摘 要:有关“量”的数学问题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在小学数学平时的教学中,都十分注重相同量之间的换算,这也是常常各类考试的重点,本文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量感”。

关键词:小学数学 “量感” 培养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5-0169-01

说起“量感”大家可能会觉得有些陌生,但说起“量”一定不陌生。常见的“量”有长度,面积,体积,时间,重量,角度等等。有关“量”的数学问题在生活中其实非常常见,比如身高,体重,教室的面积,一盒牛奶的容积,从家到学校的距离等等。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们都十分注重相同量之间的换算等一些考试的必考点或重点,但往往在教学“量”的时候忽略了学生“量感”的培养。笔者将根据平时的教学感悟以及有关的理论借鉴对小学生数学“量感”的培养进行粗简的分析。

“量感”归根到底是一种“感受”,它是对物体的大小,重量,规模,快慢等的感受。然而在数学教学中,“量感”常常被忽略,因为要培养学生真实有意义的“量感”需要老师们付出更多的时间或者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去做一些实验或者活动。这是一个比较费时的过程,因而老师们宁愿将这些时间花在大量的练习上面,比如单位之间的换算等等。

1 导致学生”量感“缺失的原因

一旦老师忽略了学生的“量感”的培养,一些看上去不可思议的错误也会随之产生,比如“北京到上海的铁路全长大约是是1463( )”,要求在括号里填上正确的单位,有很多学生会填写“公顷”,“平方米”等等,这些错误在老师们看来是有些想不明白的,但事实就是存在这样的情况。其实学生一旦出现这种单位之间的混乱就能说明他的“量感”的缺失,学生能否清晰的理解单位的含义其实是衡量“量感”形成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

那么导致学生“量感”缺失的原因有哪些呢?

1.1 缺乏对量的实际测量和操作

缺乏对量的实际测量和操作,虽然教材上有提供这样的引导,但是考虑到各种因素,这些操作和测量往往被忽略了。比如五年级《认识公顷》一课时,教材是这样定义的: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公顷。对于这个定义学生是很好理解的,但是能否真切的感受1公顷的大小呢?教材上有这样一个题目“28个小朋友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00平方米,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公顷?”对于这个问题学生都会计算的,但是会算就能说明学生能够真实的感受到1公顷有多大了吗?公顷是相对比较大的单位,学生对1公顷的理解比较抽象,如果老师愿意肯花时间能带领学生去操场实际操作一下,那么学生的理解就能与生活接轨。

1.2 某些“量”对学生而言比较抽象

有些“量”是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的,比如身高,体重,但有些单位学生学生在生活中很难真实的感受到,比如吨,平方千米等等。有些量是比较直观的,比如厘米,分米等长度单位,元角分等钱数单位,这些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体验比较深刻的,而有些量是比较抽象的。

2 培养学生 “量感”的策略

2.1 在真实的活动中丰富培养学生的“量感”

例如,在教学时间单位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1分钟”有多长的活动,让学生在指定的1分钟里完成一些事情,比如能写多少个字,能做多少道口算,能跳几下绳子等;在教学重量单位时,可以组织学生称量身边的物体,如自己的体重,书包,铅笔盒等;在教学长度单位是,可以组织学生测量一下自己的身高,手臂的长度,脚的长度,教室的长度等;在教学面积单位时,可以测量下身边的物体的面积,小到手指甲盖,大到操场的面积。在一次次的测量活动中,学生无形之中就加深了对“量”的意义的理解,才能真实的体会到什么是长度,什么是面积,什么是体积,这样也就能减少乱用单位的现象。

2.2 联系生活,提高估算和概算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材在编排时常常也会举一些实际的例子,来让学生感悟量的大小。例如,天安门广场的面积,南京明孝陵的面积,青藏高原的土地面积等等。但这些例子往往离學生的实际生活很远,学生难以获得真切的感受。这时,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如校园的面积,公园的面积或体育馆图书馆的面积等等,这样学生才能能真实的感受到“量”的大小。

在教学单位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能够选择一些参照物进行比较。比如:1平方厘米我们可以参照大拇指指甲盖或者电脑键盘,1平方分米可以参照手掌面的大小,1平方米可以参照地砖的大小,有了这些实际参照物,学生就有了估计和概算的能力。

2.3 拓展教材,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的学习

数学课堂教学往往有一个教学拓展的环节,教师可以藉此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的学习。

例如,在学习重量单位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查找有关秤和质量单位的前世今生,学生在调查的过程中可以学习到很多有趣的知识,比如古代称量的工具有哪些,古代的计量重量的单位有哪些。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既丰富了课外知识,又进一步掌握了课内的知识。

综上所述,“量”的学习本来就贯穿于学生的生活的四周,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重要的是唤起学生对“量”的属性、大小、单位、工具使用上的真实感。学生只有在真实额感觉中学习,才能更好的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量感”的培养不应该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缺失和忽略的一部分。然而,数学“量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通过教师长期的坚持不懈引导和训炼。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长期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之中,逐步建立起对“量”的感受。

参考文献:

[1] 周国蓉.6年级学生量感现状调查与分析[D].重庆:西南大学,2014.

[2] 张廷凯.教材改革观念变革与教材开发[N].中国图书商报,2003-11-28(011).

[3] 刘庆娜.小学生估测水平、估测策略及培养[J].教育研究,2011(5).

猜你喜欢
量感途径培养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静待“量感”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