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玲
【摘要】 针对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农村班级学生的现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迫在眉睫,我们教师也不要一味的做一些无用功,要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效率,教师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进行课堂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 中学语文 小组合作 分层教学
农村中学有一部分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学习态度懒散,学习兴趣低沉。更有甚者游离于课堂之外,上课有说话的、睡觉的、看课外书的,有的学生上课还影响课堂纪律。针对这种现象,作为老师不能一味的批评指责,这种做法最后也没有多大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学校有机会进行了“农村初中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参与度”省级课题的研究,经过三年的课堂实践研究,我们初步达成共识,下面就谈谈在语文学科中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探究。
一、采用小组合作模式促进学生参与课堂
当代合作学习理论的开创者、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约翰逊等人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中采用小组的方式,以使学生之间能协同努力,充分地发挥自身及同伴的学习优势。”《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针对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农村班级学生的现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迫在眉睫,我们教师也不要一味的做一些无用功,要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效率,教师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进行课堂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把小组合作模式引入了课堂,农村中学的一个班级学生是不多的,一个班级也就是25个学生左右,我们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力水平、学生特长、个性、性别等因素均匀的分成四个组,分完组之后,老师要公布加分的项和要求,第一名的组可以在班级任意的挑选位置来坐,其他组依次类推。同时在各个组里选出纪律组长、学习组长,纪律组长负责这个组的上课纪律,学习组长负责这个组的学习情况及小组得分情况,诸如交作业情况,上课发言情况,考试成绩等等,总体负责这个组的学习成绩。作业打优的加5分,优良的加3分,不交作业的扣5分,各科代表那里都有加分的成绩单。老师上课时采取加分制,上课发言一人次计2分,每个人最多就发言两次,这样限制学习好的同学一堂课发言的次数,也让其他同学有参与的机会。团体表现好的给予奖励加分,比如,这个小组上课纪律表现好或者上课时每人都发言的,就给予奖励加5分。每个组再选出一个组宝,这个组宝其实就是组中最不愿意发言的或者成绩最后一名同学,组内不能有歧视现象发生,就像游戏中斗地主的抓宝一样,如果组宝上课发言就加双倍的分。教师讲解课文时分析的问题可以设计为4个小问题,四个小组正好就采取抓阄的方式进行回答问题,一个问题4分。如果设计3个问题,就有一个小组抓的是空号,那么就直接给这个小组加4分。如果设计的是5个问题,剩余的一个问题大家就可能抢答,老师可以依据问题的多少而定小组回答的方式。小组的分数一天一总结,到周五时做最后的总评,然后进行班级座位的调整。这样,每个组的成员为了能得到高分,上课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课堂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
二、采用分层教学促进学生参与课堂
朱熹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分层思想可以说源于孔子的“因材施教”,孔子依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大致把学生分为“上致”“中人”“下愚”,然后教给他们不同的知识。“新课标”也提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于学生成长的环境不同,智力不同,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不同,基础不同,好学生吃不饱,困学生吃不了,作为教师要保护学生的求知欲望和自尊心,为了让更多学生参与到课堂中,采用分层教学很有必要。
我们把学生分成A、B、C三类,优等生为A类,中等生为B类,学困生为C类,对他们进行目标分层、提问分层、作业分层、测试分层和评价分层。目标分层是老师在备课时要做到心中有数,哪一类学生要达到什么样的三维目标。提问分层是在课堂中老师设计的问题要针对三类学生,有难度的让A类学生回答,简单容易的让C类学生来回答,B类学生回答中等难度的问题,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展示,都有机会参与到课堂中来。学生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就或多或少的能有收获,不参与课堂学习怎么能会有收获呢?时间长了,学生就会慢慢的对学习有兴趣了。作业分层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要求全体学生都要去做,选做题针对C类学生可以不去做,难度稍大的只需要A类学生去做就可以了,A类学生还可以多加一些课外的作业,如多读几本名著,做好读书笔记,多加一些积累的篇目,多写几篇作文等等。对于B类学生可以介于A类学生和C类学生之间,老师灵活掌握就可以了。测试分层基础试题要占百分之七十,有难度的加在阅读理解上,考试题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A类学生要求全做,B类学生有一道难度的题可以不做,C类学生只做必做题就可以。评价A类学生以激励为主,挖掘他们内在的潜力,拓宽他们的思维,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及创造力。B类学生要以鼓励为主,要求他们有更大的进步,C类学生从他们的听课状态、发言情况、作业情况、考试情况总体看,无论哪一方面有进步了,都要进行鼓励,以鼓励为主。
三、创设情境吸引学生参与课堂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新教材中所选的课文从四季美景到至爱亲情,从学习生活到人生泛舟,从群星闪耀到家国情怀,无不是渗透着浓厚情感的美文,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有目的的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学习之中。
1.巧用导语创设情境,吸引参与
好的导语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主动学习的情境,调动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吸引学生更快的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1)故事导入。故事往往以生动有趣的情节,形象活泼的语言来吸引学生,学生容易对故事产生兴趣,而自然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如教学《马说》一课,以伯乐相马的故事导入。
(2)歌曲导入。优美的歌曲可以让身体放松,舒缓压力,可以敲开学生封闭的心灵,特别是农村的学生,生活比较单调,听听歌曲可以让他们很快的进入到状态,参与到课堂中来。如《愚公移山》的教学,可以播放电视剧《王屋下的传说》片尾曲,为这篇课文做铺垫。歌曲旋律委婉动听,把愚公精神诠释的非常完美。
2.借助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参与
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创设了生动的情境,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能够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从而激发他们有效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如教学《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课,单从字面上去理解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很难感受到渡江气势的,利用多媒体播放电影《开国大典》中的渡江片断,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解放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学生自然的主动参与到了课堂中来。
3.结合课文内容创设情境,落实参与
语文教材中大部分课文都是名家名篇,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是难以用语言表述出来的,教师结合课文内容在课堂中创设一定的情境,学生就能主动自觉的参与到课堂中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总之,语文教师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