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霍姆林斯基和孔子的音乐教育

2019-05-13 11:30姚尉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9年5期
关键词:音乐教育孔子

姚尉

【摘要】  中国和俄罗斯音乐和教育文化差异性较大,但是也有相似之处。在孔子和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中的音乐教育不是培养专业音乐家的教育,而是符合美学教育的特点。他们都注意到音乐艺术对人的情感、情绪和道德的影响;都注意到音乐的美能够净化人的心灵;都发现了音乐艺术在教育中的价值;都将音乐艺术作为一种教育手段,用来达到陶冶情操和培养品德的教育目的;都认为音乐是培养人的世界观和提高人的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蘇霍姆林斯基 孔子 音乐教育

一、音乐艺术作为教育手段的目的

在现代教育学中将艺术作为教学手段来运用,不论在中国还是在俄罗斯已经成为一种现实状况而存在。大量的科学研究表明包括声乐和乐器在内的音乐艺术具有教育的潜力。现代教育在人本主义化的过程中经常求助于古代的经典。我们的研究对象就是中国和俄罗斯的两位教育家。在中国,最喜爱运用音乐艺术作为教学手段的无疑是乐教的倡导者——孔子。而在俄罗斯经典的是苏霍姆林斯基。虽然苏霍姆林斯基的工作地点是在苏联时期的乌克兰,但是俄罗斯在物质和精神文化方面,包括教育领域全面继承了苏联的遗产。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在俄罗斯教育界受到高度重视和保护,已经成为了俄罗斯教育思想文化的一部分。

孔子生活的时代是“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其私学的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维护贵族统治所需要的人才。孔子乐教的基础是建立在引导人的灵魂的提升上的,其目的首要是提高人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素养。在孔子所要求的六艺教育中,礼和乐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孔子所编著的《诗经》也符合礼乐制度的思想。孔子时代的诗经是可以唱的,有曲调的。诗经的学习可以激励人爱“善”、从“善”、弃“恶”。诗中的歌词正是感染人的灵魂的重要媒介。语言和音乐的结合可以帮助被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周围世界和自我。对于孔子来说,不论是文学还是音乐艺术,都是对人世界观有重要影响的,但是思想和心灵比任何艺术本身都重要。

今年是苏霍姆林斯基诞辰100周年,他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其教育思想成熟时是冷战时期,也是意识形态激烈对行的时代。如何利用马列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世界上先进的教育方法,培养适合社会主义制度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当时教育工作者的探索方向。苏霍姆林斯基坚信共产主义,在解决学校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时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思想。在他的著作中经常引用的共产主义指导思想,从不是形式上的,而是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苏霍姆林斯基不仅注意对过去先进教育思想的利用,还注意从现代文学艺术和最新教育理念中借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经验。

二、音乐艺术作为手段在教育中的运用

1.孔子教育中的音乐艺术

儒家的核心思想“仁”,在孔子的乐教中也有体现,仁是由礼和乐的学习之后才能达到的境界。这里的礼和乐就像是形式,而仁就是内容。“仁”的解释有多种,子曰:“仁者,爱人也”。所以简单来讲,仁就是爱人,真心爱人。从论语及孔子的言行,孔子的"仁"是有丰富的内涵的,概括来说,有四种意识:人格意识、人类意识、人为贵意识及人和意识。孔子理想中具有“仁”的思想的就是“君子”。“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一部短短两万多字的《论语》,“君子”这个词就出现了一百多次。君子这一说法,最早是来自于《周易·乾》:“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孔子在《诗经·周南·关雎》中也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孔子的乐教中,特别重视对人的思想道德的教育。《论语·八佾》中写道,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里孔子强调了音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一种形式。儒家的二程也曾指出礼乐就是天理的实质性内涵,而仁同礼乐一体。道德准则是天理的组成部分。《论语·泰伯》中也写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见孔子重视乐对人的感染作用,认为人格的圆满有赖于乐的感化作用。孔子的乐教传统这样来看有三个层次,并且有先后次序,先是学诗、再是学礼,最后学乐。但是,孔子乐教的三个部分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乐本来与儒家的乐教有关。孔子很重视诗教、乐教、礼教,开门授徒,对音乐教育尤为用力。他以音乐为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以音乐为其学习的最终完结。

儒家的核心原则之一是《中庸》,在乐教实施的过程中,将中庸、乐、礼和仁结合在了一起。中庸在乐教中的体现就是“和”。在诗经中最典型的“和”的作品就是《关雎》,因为其特点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里面没有任何露骨的描写爱情的词语,也没有任何与传统道德抵触的东西。因此,关雎也被孔子认为是音乐美学的典范。用音乐作为手段教育人,可以使人净化心灵,远离低俗。这也是孔子乐教的具体任务之一。孔子对《韶》乐的评价非常高。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近善也。”“美”指的乐舞的艺术形式,音调声容之美。“善”指乐舞的思想内容,蕴籍内涵之美。《韶》:传说是古虞舜时的一组乐舞,也叫大韶。主题是表现了“舜韶尧之道德”,即指虞舜通过禅让继承帝位,所以乐舞中有一种太和之气,可以成为尽善。《武》是周代用于祭祀的“六舞”之一,指周武王战胜殷纣王的一组音乐和舞蹈,也叫“大武”。孔子认为武王伐纣虽顺应天意民心,但毕竟经过征伐,故说“未尽善。”所以就有了: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这是记叙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后的感受,三个月吃肉都吃不出什么滋味来。连孔子都感慨没有想到,音乐竟然能达到这么迷人的地步。

现代社会不可能回到两千多年前的礼乐制度中去,学者们更多是研究孔子所提倡的道德原则。孔子的礼不仅仅是社会生活中的礼节,首先就要做到“仁”。孔子的音乐传统跟西方的音乐传统是不同的。孔子的音乐中道德是第一位的。孔子的音乐传统是声、情和礼组成的。其中在某种乐器下歌唱诗经中的段落是必备的。孔子宣扬的音乐传统拥有哲学的高度,道德的高度、人类智慧的高度。这种传统的目标是教育人们,并提高他们的德行,使人获得身体和精神上的平衡:“和”。诗经中每首歌曲都包含着有价值的生活智慧,可以帮助人们挽救道德的沦丧、净化心灵。

本世纪中国流行的是通俗音乐,其中充斥着不少低俗的作品,对大众的道德有比较负面的影响,使得人的内心不能平静,用孔子的观点来说,就是不能做到“和”。这种音乐对未成年人的危害尤其严重。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音乐教育飞速发展,各年龄层次的人们都喜爱音乐。具体表现就是有人喜爱演奏乐器,有人唱美声或民歌,有人听交响乐或流行音乐,观看歌剧和音乐剧等。但这对于以音乐艺术为手段的教育来说是不够的。因为目前的音乐教育体系,还没有足够重视对青少年的道德情感的教育,对于挖掘有美学教育作用的音乐作品还不够深入,对情感修养的培养还远远不够。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借助于古老的、传统的音乐教育方式。在这一方面孔子倡导的乐教至今仍有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2.苏霍姆林斯基教育中的音乐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与孔子生活的时代相去甚远。俄罗斯学者林达克注意到了他们有许多的对教育问题的不同观点,但是这两位伟大的教育家也有相同的观点。其中在音乐领域就是在如何利用音乐艺术作为教育手段上。苏霍姆林斯基的指导思想中认为,在教育中使用音乐,不仅可以造就道德高尚的、拥有真正内在修养和崇高精神需求的人,还可以解决许多社会问题。现代人的生活,就是每天最能够影响他,也是人最能够感知的领域。这些领域需要经常性的非常微妙的教育手段:提供智慧的书籍,音乐和艺术。如果没有收到智慧和情感的细致教育,那么也不会有其它手段、办法能够克服酗酒、流氓和犯罪行为。苏霍姆林的思想在这点上是与孔子一致的,他认为在所有的艺术当中,只有音乐最能够教育人的心灵。他对比了人的心灵与多种乐器,提到关于“心灵的音乐”“语言的音乐”“自然的音乐”:树林的音乐,夏日的田地。林间小溪,夏日夜晚,亲爱的草原和树林。苏霍姆林斯基创建了一个理论:音乐艺术作为一种手段在教育中不是只面向美学教育,也可以面向道德、劳动、爱国主义教育;音乐在人的情感修养教育中的作用不可能会被高估。只有音乐可以使受教育者的情感得到完善。只有训练对音乐旋律的敏感,才能成功地培养情感关怀和同情心。使孩子们接受并且懂得周围人和自身的情感、情绪和感受;情感关怀,作为教育者来说,就是对人以人性化的态度,也像是一种人的自我的完善。他还认为,音乐是一种强力的手段,可以阻止无礼、无情和文化道德的缺失,是一种培养高尚情操和高雅的、细致的情感的手段。

美育是苏霍姆林斯基多年的研究方向之一。他亲自将音乐艺术作为教育手段进行了实践。研究的对象不仅在声乐、器乐方面,还包括上述提到的自然音乐、语言音乐(特别是诗歌类作品)。他不仅注意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还注意发展学生区分音乐的现实性和幻想性。童话故事类的形象更能够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幻想能力。这些都是建立在研究儿童的创造能力的基础之上的。苏霍姆林斯基发现音乐的价值:在人的发展中可以促使人们更积极地做某些行动或者从事某些活动。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引导下,学生们做出了“音乐盒子”“音乐房间”,并可以从中聆听音乐作品,获得快乐。孩子们根据美好的自然中的形象、童话故事中的形象、还有文学中的形象自己创作了音乐。苏霍姆林斯基发现了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在教育中的价值。在他的学校里学生学习了多种樂器的演奏,学习了合唱,领略到了民歌的魅力。这些民族歌曲是俄罗斯、乌克兰、捷克、波兰和德国的民族性歌曲。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他认为学习音乐最重要的意义是音乐可以引导人们具有纯洁、高尚的高级品味。在音乐作品中的形象可以帮助学生们区分善恶,最终通过理解形成正义感。令人惊奇的现象是,在音乐的影响下,孩子们在自己的想象下创造了许多鲜明的童话人物的形象,用来区别善与恶。这也使得孩子们成为了一个个为正义而奋斗的参与者。音乐使得人物形象,鲜活的跃然纸上,并使得孩子们有了敬畏的思想。音乐使孩子们进入到善的世界。音乐的激励功能对于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有重大意义。他发现,在听完柴科夫斯基、格里格、贝多芬、巴赫关于自然的音乐后,孩子们用自己的想象力在大脑中形成了关于善和恶斗争的图像;孩子们的心灵站到了正义、美好和公正的一方。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们才能被引导做出好的、正确的事情。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了音乐与儿童智力发展的联系,认为音乐能够激发思维的能力。在自己的著作中曾经提到:音乐使思维的源泉,没有音乐的修养孩子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心智方面的教育。音乐的主要来源不仅是自然环境世界,还有人自身,人的精神世界,思维和语言等。音乐的形象帮助人们揭示事物和真实现象的特点。

关于人本主义,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体系中也有体现。人处于整个教育体系的中心位置。跟孔子相同,他们所指的音乐教育,并不是培养音乐家。细致的情感,丰富的体验,都是音乐可以给与教育的,对孩子自身来说是重要的有价值的,是道德品质发展中的必要部分。也是待人处事的价值态度教育中的重要一环。音乐的理解能力,可以帮助小孩子、未成年人、青年人懂得其他人的感受和情绪。掌握音乐的细致之处,高尚的情操和道德的修养,可以使人得到理解别人的欢乐和痛苦的能力,和可以区分这些情绪的能力,这些能力在别人需要情感安慰和帮助时可以发挥作用。音乐的旋律在培养着人的心灵,使人更具有人道主义的情感。在音乐中就像在语言中,表达了真实的人类。训练孩子对音乐的敏感性,可以使他们思维和志向变得高尚。教学的任务就是让音乐的旋律在每个人心中都流淌着生机勃勃的人类情感的泉水。

虽然苏霍姆林斯基和孔子所处的时代不同,其教育的根本目的也不完全相同。前者是服务于社会主义制度,后者是服务于贵族统治的社会制度。但可以肯定的是孔子和苏霍姆林斯基在运用音乐作为教育手段上,有相同点:都肯定利用音乐艺术的潜力对人道主义、对人的态度和对人类情感的态度的培养的巨大价值和作用;都强调音乐艺术和道德教育的统一性。他们的艺术教育就是审美教育,其最终目的都是使被教育者成为具有高尚情操和道德的人。

参考文献:

[1] 于丹.论语心得[M].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

[2]Конфуций.Сужденияибеседы.СПб.Азбука,2012,224c.

[3] МартыновА.С.Конфуцианство:Классическийпериод.СПб.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Азбука-классика,Петербургск  оеВостоковедение ,2006,384с.

[4]Рындак В.Г.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Chinas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Life Science Journal,2014,Т.11.№12s.С.491.

[5]方芳.苏霍姆林斯基美育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6]Сухомлинский В.А.Сердцеотдаюдетям.Киев,Радянськашкола, 1974,288с.

猜你喜欢
音乐教育孔子
孔子请你加入群聊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浅析音乐教育在基层消防部队中的作用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改革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探讨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