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南 刘志平
【关键词】主题实践活动;教学框架;问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19-0059-03
2017年9月,教育部颁布《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纲要规定“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课程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決现实问题,提升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设计此类课程,是当今学校课程关注的热点与难点。笔者通过到学校调研,发现一线教师在设计此类课程时,一般都会有教学目标、教学资源、活动设计、评价设计等,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学生思维深度不够,探究兴趣不浓和能力欠缺等问题。究其原因,是课程设计中的问题缺失或者不成体系。如何设计与主题实践活动相匹配的框架问题,是一线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何将学习内容转化为一个个重要的、有意义的、能激发学生好奇心、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是主题实践活动课程设计的关键。主题实践活动课程大多数情况下是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为了提高学习的效率和针对性,需要把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在驱动主题实践活动开展的问题上。而且,教师只有把同一主题下的框架问题想清楚,才能对课程有整体的把控。
框架问题设计如此重要,那么,该如何设计框架问题,才能匹配此类活动的开展呢?笔者认为,框架问题的设计要有结构性、层次性和驱动性。
本文以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学习为例,谈框架问题的设计策略。之所以选择“古典园林”这一主题,是因为中国古典园林既是艺术形态的社会精神财富,又是具有实用功能的社会物质财富,它包含的内容涉及文化的所有层次——物态层的文化、制度层的文化、心态层的文化,其牵涉面之广、综合性之强是有目共睹的。因此,要全面而完整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情况,中国古典园林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中国古典园林文化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集中体现了人民大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内容载体上选择古典园林文化既有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又体现了新的时代精神。
1.设计有结构性的框架问题。
所谓结构,无外乎两种,一种是垂直结构,一种是水平结构。垂直结构一般包括:思维目的(我思考的问题是什么),思维先见(我思考的立场、视角和已有观点是什么),思维论点(我得出的结论是什么),思维论据(结论的支撑依据是什么),思维结果(得出结论后我打算怎么做)。以“园林文化”的学习为例,可以设计如下问题:中国古典园林风格的发展受哪类人的影响最大?文人的审美情趣对园林艺术产生的影响是什么?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精华是什么?现在我们要树立“文化自信”,可以从中借鉴什么?通过步步深入,来挖掘园林文化中的文人特质,体现当代人通过学习园林文化,对“美好生活”的追寻。
水平结构可以体现为思维角度、思维跨度、思维界限、思维顺序、思维过程等。以“品味园林文化”为例,可以提出的问题包括:园林艺术本身所积淀的文化思想有哪些?依附于园林建筑有哪些文学形式?种种园林活动所积淀的文化内容有哪些?如此等等。在每个问题下还可以提出一系列小问题,比如,关于园林艺术本身所积淀的文化思想,还可以继续提问:求仙思想在园林中有哪些表现?隐逸思想在园林中有哪些表现?如此等等。由此可见,水平结构往往是和垂直结构结合在一起的。
如果我们能列出结构性的问题,说明我们对要学习的内容已经有了比较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也就是说主题实践活动课程虽然是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退居幕后,但教师必须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要成为学习的先行者。这其实是对教师提出的更大挑战。
2.设计有层次性的框架问题。
按照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认知过程维度可以分为识记、理解、说明、分析、评价、创造六个维度。其中,前三个属于低阶思维技能,后三个属于高阶思维技能。不同维度的知识可以设计出不同认知层次的问题。以“园林题名”的学习为例,这类知识属于事实性知识,教师如果这样提问:
宋代司马光的私家园林尤为著名,下列哪个园林是其私园?
A.拙政园 B.沧浪亭
C.网师园 D.独乐园
这道题从认知层次看,仅仅是一个识记层次的问题,只要知道司马光私园的名称就可以选出正确答案。
教师如果变换一下出题方式,这样提问:
请从拙政园、沧浪亭、网师园、独乐园四个园林题名中找到它们的相似之处。
这个问题的认知层次明显要高于简单识记。因为要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必须知道这四个题名的来历,知道它们出自什么典故,还要对这些题名的内涵进行类比,找到其相似点。很明显,这是一个理解层次的问题。
概念性知识的学习,也可以设计不同认知层级的问题。比如,学习宋代文人园林的风格特点,如果教师这样提问:宋代文人园林的风格对明清园林的建造产生了很大影响,请说说你对宋代文人园林风格特点的理解。这是一个理解层次的问题,只要学生能描述出宋代文人园林风格的特点,并且能列举出相应的例子就可以。但如果教师这样提问:
贾政先秉正看门。只见正门五间,上面桶瓦泥鳅脊;那门栏窗,皆是细雕新鲜花样,并无朱粉涂饰;一色水磨群墙,下面白石台矶,凿成西番草花样。左右一望,皆雪白粉墙,下面虎皮石,随势砌去,果然不落富丽俗套,自是欢喜。
——《红楼梦》第十七回
看了这段文字,有人说贾政对内奢侈,对外朴素,还以“不落富丽俗套”自诩,是个假正经。请结合相关园林知识,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看法。
这个问题的难度明显升高了,因为涉及对观点的评价,是一个评价层次的问题,需要学生基于准则和标准做出判断。依据什么标准和准则呢?之前学生学过宋代文人园林风格特点,并知道宋代文人园林热衷的简远、雅致、疏朗、天然风格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然后再来判断《红楼梦》中对大观园正门风格的描述,会发现,这和宋代的文人园林风格是一脉相承的。所以说,这道题如果要得到很好解答,需要深入理解“宋代文人园林风格”这一概念性知识。
总之,设计有层次性的问题,主要指向学生的认知层次。教师要根据授课目标,在教授知识时灵活设计相应认知层次的问题。
3.设计有驱动性的框架问题。
驱动性问题能牵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其特点是具有情境性和开放性,并能和学生的经验对接。比如,在讲园林古建门制的时候,教师可以出示这样一幅手绘的大观园正门图片,然后让学生找找图片正门中存在的bug。
这个问题本身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没有固定的答案,但需要学生事先了解一些中国门制的知识。bug指电脑程序中的漏洞,在本题中指图中什么地方有问题。提问的时候,用bug一词,可以与学生的经验对接,让学生产生兴趣。采用图片的方式,更体现了情境性。
综上,框架问题的结构性、层次性和驱动性三者密切相关。问题有结构,往往是层次分明的,是驱动着学生不断产生探究的兴趣,由浅入深的。能否设计出具有结构性、层次性和驱动性的框架问题,是检验教师是否能落实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也为之后教师能否设计出相应的学习任务,提供了重要的思维发展方向和空间。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三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安德森,等.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分类学视野下的学与教及其测评[M].蒋小平,等,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3]纪方,赵智慧.基于项目学习的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设计[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5(5):6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