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芳中
摘 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之一。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紧紧围绕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搭建广阔的自主学习平台以及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三个方面,浅显论述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些有效方法。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方法
普罗塔戈,古希腊生物学家,曾经这样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也就是说,对于教师而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切不可一味地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将五花八门的知识强行“填充”到学生的头脑之中。相反,教师要想方设法“点燃”学生学习知识的激情,进而让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知识。
和小学低年级学生相比,小学高年级学生无论是在认知能力,还是在学习习惯等方面,都要好很多。因此,在小學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下面笔者将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浅显论述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些有效方法。
一、营造轻松愉悦的自主学习氛围
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同样,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积极营造出一种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的话,那么,在这种良好自主学习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每一位学生也都会顺其自然地投入自主学习过程中。
因此,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教材教学内容为中心,以学生的实际学情为参考,巧妙地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教学辅助手段,通过精心设计别开生面的课堂教学活动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自主学习氛围。
比如说,在新授例题环节,教师完全没有必要开门见山地去讲解例题。相反,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思考、分析这些例题。当学生在自主探究例题的过程中顺水顺舟的时候,教师可以“坐享其成”(学生已经无师自通了,教师也就不用费尽周折反复讲解了)。当学生在自主探究例题的过程中遭遇困境的时候,教师要“静观其变”(如果学生能够自主解决,就让他们自主解决。如果解决不了,教师要适时适度进行点拨)。
置身于这种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中,每一位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产生自主学习的动机,进而积极主动地投入自主探究过程之中。
二、搭建异彩纷呈的自主学习平台
常言道:“站在岸上永远学不会游泳。”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如果教师不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去揣摩、去领悟、去实践,那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
有鉴于此,为了富有成效地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立足课堂之内,放眼课堂之外,多措并举地为学生搭建异彩纷呈的自主学习平台。在教师的指引下,当学生踏上这些异彩纷呈的自主学习平台之时,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就会得到逐步培养。
举例来说,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前紧扣教材和教学内容,精心制作一些微课视频。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利用这些微课视频自主预习新课内容。此举不仅有助于降低学生预习新课的难度,还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益,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当然,教师在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平台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与认知水平。否则,学生对于教师搭建的平台“不来电”、不感兴趣,那么,即便是在自主学习的平台之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很难得到有效的培养。
三、评价形形色色的自主学习行为
有人说,评价是学生学习的指南,是教师教学的抓手。事实的确如此。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面对学生形形色色的自主学习行为,教师必须要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否则,学生就很容易迷失自主学习的方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就得不到有效培养。
基于此,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要聚焦学生的各种自主学习行为,以夯实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以及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对学生形形色色的自主学习行为进行评价。
例如,在自主探究例题的环节,如果一些学生凭借自己的努力探究出了解题思路与解题过程,教师一定要给予这些学生适时适度的评价。当然,教师评价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教师可以用语言、动作或表情等褒奖学生的优异表现,甚至可以让这些学生充当小老师,向全班学生讲解这些例题。而这,在学生看来,也正是对他们最大的肯定与赞赏。
归功于教师对于学生形形色色自主学习行为及时有效的评价,所以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就会变得动力充沛、方向明确。如此,以教师及时有效的评价为推手,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益就会得到大幅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能够得到持续培养。
一个鸡蛋从外部打破是食物,而如果从内部打破就会变成生命。学习同样如此。如果教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那么,以自主学习能力为推手,学生的学习效益也就会得到大幅度提升。小学高年级学生一旦具有自主学习能力,他们学习数学的效益也就会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参考文献:
[1]管琼慧.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6(24):55.
[2]张艳.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教育科学(引文版),2016(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