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解语文课堂上生成的问号略谈

2019-05-10 06:23钟友兰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9年2期
关键词:课堂生成语文教学小学

钟友兰

摘 要:现在的学生所见所闻多了,知识丰富,思维也活跃,学生在课堂上会提出来一些既有创新意识又比较难的问题,有时甚至教师一时也解答不了。只有教师善教、学生善学、教师善解,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文章以《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课文教学和“竭泽而渔”成语教学中善解学生课堂上生成的问题为例,阐述“教师善教—学生善学—教师善解”这个中心内容,揭示了善于解答课堂上生成的问号的重要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生成;小学

在语文教学中,笔者一直注意建立语文课堂上教材与心灵的“超级链接”,首先是把握教材风格,启迪学生智慧,注重表达情感。用观赏者的心灵和创作者的心灵去感受教材,教学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使审美主体和客体融为一体,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点燃他们智慧的星星之火。基本做法:一是鼓励学生思考、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潜藏智慧;二是让学生有所体会和领悟,丰富积累,启迪智慧;三是鼓励学生应用、创新,在生活中运用智慧。时时注意把握课堂时间和空间,把自主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实现与教材的平等对话,营造一个丰富而充实的内部世界,一个富有诗意的心灵世界,一个可供精神自由翱翔的理想世界,从而走上发现创新之路。

在这样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课堂上往往会生成一些意料之外的问号,需要教师懂得解答。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文是印第安酋长西雅图写给白人领袖的一篇著名演说。文章以饱含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印第安人对这片土地的留恋和眷顾之情,表达了人们对土地的爱。这篇文章被誉为有史以来在环境保护方面最动人心弦的演说,它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人类与大地上河水、空气、动植物等的密切关系,强烈地表达了印第安人对土地无比眷恋的真挚情感。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笔者的第一个环节是围绕课题质疑问难,学生先提出了“这片土地指的是哪片土地?”“为什么用‘神圣来形容土地?”等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第二个环节是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学生通过读书、讨论和交流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作者首先用大量事实告诉人们这块土地是神圣的;接着,要求人们善待这块神圣的土地,保护好河水,保护好空气,保护好这块土地上的动植物;最后,强调大地是人类的母亲,要用全部的力量和情感来保护它。第三个环节是学习第一部分,重点探讨“文章哪些地方体现了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潜心默读、圈点勾画,然后组织交流,朗读体会。第四个环节过渡引入“面对这片神圣的土地,我们应该怎样做?”这个问题学习文章第二部分,引发新一轮的探讨,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等途径让学生再次研读文本。引导学生充分朗读、自由感悟,使学生透过优美的语言,去领略这片土地的可贵。如研读“河水是我们的兄弟,也是你们的兄弟。你们应该像善待自己的兄弟那样,善待我们的河水”,让学生想想河水对人类的贡献;研读“空气与它滋养的生命是一体的”,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空气对人类的影响;研读“如果所有的动物都死去了,人类也会灭亡。降临到动物身上的命运终究也会降临到人类身上”,让学生思考动物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到底是人类主宰着动物,还是人类与动物休戚相关?动物的灾难怎么会成为人类的灾难?最后通过充分朗读让学生体会“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个体现文章主旨的中心句,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表达的强烈情感。当笔者正准备进入下一个环节时,有个学生举手了:“老师,既然在印第安人心中,土地是如此的‘神圣,那为什么要转让?一定要转让吗?”这个问题笔者没有想过,教学参考关于写作背景的介绍也很简单。

19世纪50年代,“华盛顿特区”的白人领袖想购买美国西北部的印第安人领地。本文是根据当时印第安人酋长西雅图的回信编译的。西雅图对白人很友好,为了纪念他,美国西北最大的海岸城市命名为西雅图。白人居民还在他的墓地上建立了纪念碑。

至于印第安人为什么一定要卖这片土地,笔者也不甚了解。笔者建议学生课后去查找一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下课后第一时间上网查找,网络打开了笔者全新的视野。这片土地是印第安人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是他们部落的领地。白人入侵,使印第安人逐步失去自己的领土。1851年,美国政府又以金钱购买为由,要印第安人放弃这片土地。身为酋长的西雅图已无力抗拒。迫不得已之下只能再三叮嘱白人:土地是“神圣”的,善待土地上的万物。课文中“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句反复出现,一咏三叹,正表现了西雅图被迫离开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地时的无奈、酸楚和不舍。

第二节继续上语文课,当笔者把答案告诉学生时,话音刚落,学生又举手了:“老师,西雅图为什么不带领印第安人跟美国白人拼死一战?”这个问题笔者已有准备。于是,笔者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为酋长想一想:拼死一战的结果会怎样?迎接他们的是白人的枪炮,等待他们的是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为了百姓的安宁,为了土地的完整,他只能卖掉这片土地。虽然,卖掉土地有万般不舍,但至少可以让土地免遭战乱之苦;再加上印第安人的强烈要求,白人还有善待土地的可能。此时,这片土地属于谁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要善待她。笔者还举了个生活中的例子:“当我们无奈之下要把自己心爱的小宠物卖掉或送人的话,你一定会叮嘱对方好好对待自己的小宠物的,对吧?”学生马上就理解了西雅图的无奈之舉和一咏三叹。学生还想知道:“那这片土地转让以后,结果怎样?”笔者告诉学生:事实证明,西雅图这样做是明智的。如今这片土地圣洁依旧,美国政府在这片土地上建起的城市,还以这位印第安酋长的名字命名——西雅图。至此,学生对课题用的“神圣”一词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印第安人的心中,土地是“神圣”的,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圣洁的、原始的、天然的,没有人工的痕迹,没有人为的破坏。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他们视植物为“姐妹”,视动物为“兄弟”,以主人的身份去守卫自己的家园。他们选择放弃,借以保全土地及万物。这更能看出这片土地在印第安人心中的“神圣”地位。

教师善教,学生善学,教师善解,这是笔者所追求的一种教学境界。

成语“竭泽而渔”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应该从长计议、合理规划。在学习这个故事时,笔者让学生先默读故事,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讲述的内容。思考:故事中哪句话解释了“竭泽而渔”这个成语?学生读书后很快便知道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接着再读故事,引导学生讨论:“竭泽而渔”的策略对于当时的晋国有什么好处?学生思考后回答:“用狐偃所说的欺诈的方法能帮助晋国打胜仗。”“从故事的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这种策略存在的问题?”学生回答:“这种策略偶尔用一次可以,但以后不能再用,因为这不是长久之计。”最后重点理解“雍季所说的关系到百年大计,狐偃的策略只是为了一时之利,我们怎么能认为一时之利要比百年大计重要呢?”这句话的意思。于是学生明白了“竭泽而渔”的引申义: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可就在这时,有个学生高高地举起了手:“老师,排尽了湖中或池中的水以后为什么不再放水进去?为什么不再放鱼苗进去养呢?”学生问得那么有道理,是不是这个成语故事说得不对呢?其他学生马上把目光投向笔者,似乎在等着看老师的“好戏”。笔者先赞扬后解释说:“这位同学头脑灵活,善于思考,善于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他说得非常有道理,现在我们有些养鱼专业户在捉鱼时,也是排了水来捉鱼的,然后放水进去,放鱼苗进去养下一批鱼。但请大家注意,这个成语故事发生的年代是晋朝,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那时的生物科学还不发达,根本没有人工培育的鱼苗,即使放水进去,两三年之内也未必有鱼!这个故事放在当时的背景来说是没有错的,所以,我们在学习古代流传下来的成语时,必须结合当时的背景去理解。大家说,对吗?”学生大声响应:“对!”

综上所述,善解课堂上生成的问号对有效进行课堂教学十分重要。这也始终是笔者孜孜以求的境界。

参考文献

[1]陈金铭.小学语文教材全程经典解读(人教版六年级)[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

[2]宋春花.创建生活与语文教学的超级链接[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2(12).

猜你喜欢
课堂生成语文教学小学
捕捉课堂生成,引导深度探究
赏识,让课堂生成更精彩
着眼课堂生成,提高思想品德课堂的有效性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