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潜台词”透析“诗词心”

2019-05-10 06:23崔国明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9年2期
关键词:潜台词诗歌鉴赏高考

摘 要:所谓“潜台词”,是指某一话语的背后,隐藏着一些没有直接、明白表达出来的意思,有时则表现为“言在此而意在彼”。“潜台词”虽然是一个戏剧术语,但并非戏剧独有,古典诗词中同样存在着大量的潜台词。披文入境,读懂“潜台词”,是高考诗词鉴赏的重要一环。在一定程度上,能否真正读懂古诗词中蕴含的“潜台词”,决定着我们能否准确理解诗意、能否准确把握古诗词之“心”。

关键词:高考;诗歌鉴赏;潜台词

崔国明,江苏省高中语文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工程培养对象,苏州市教育紧缺人才。其研究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区域性名教师工作室建设研究等。十多年来,已在《人民教育》《语文建设》《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学语文教学》等50余种主流刊物上公开发表教育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论文近300篇近200万字,其中全国中文核心期刊80余篇,有多篇文章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辑出版的《高中语文教与学》全文转载。曾赴西藏、陕西等为当地教师开设过30余场有关教师专业发展、语文课堂教学、教育教学研究、高考作文研究等内容的学术讲座。

古诗词鉴赏是高考的一个难点。要达成“鉴赏”这一目标,“读懂”是基础,也是关键。试想,如果连最起码的“读懂”都没能达到,那所谓的“鉴赏”也只能是“空中楼阁”了。

“读懂”古诗词鉴赏,既包括读懂诗词字面的意思,也包括读懂诗词运用的修辞方法和表现手法,更包括读懂诗词中蕴含的丰富的情感。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对诗词“潜台词”的揣摩。

“婉曲”是古诗词的一大特点,因而,古诗词中的“潜台词”,更多的往往是表现为“言近旨远”“言在此而意在彼”,需要我们“由近到远”“由此及彼”,披文入境。只见“近”不见“远”,或只见“此”不见“彼”,都不能读出隐藏于字面背后的“潜台词”,那么,所谓的鉴赏也就只能是浅表化的。如下面的例子:

(2018·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11分)

寄和州刘使君

张籍

别离已久犹为郡,

闲向春风倒酒瓶。

送客特过沙口堰,

看花多上水心亭。

晓来江气连城白,

雨后山光满郭青。

到此诗情应更远,

醉中高咏有谁听?

[注]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

11. 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

对于这道题,学生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关键在于有些学生没有读懂“醉中高咏有谁听”背后的“潜台词”。对于前一句“诗情应更远”,大多数学生都知道,这是在肯定、钦佩刘禹锡的诗歌成就很高;而对于后一句,很多学生则想当然地以为表达的是诗人借酒浇愁的苦闷。

“言在问而意在答。”古典诗词中,有很多的“问”非本意,“答”才见真意。这“答”便是我们要抓住的“潜台词”,所以,我们要根据语境去缘“问”求“答”,去揣摩隐藏于“问”背后的丰富的“潜台词”。

其实,“醉中高咏有谁听”中的“高咏”,很明显是照应前一句中的“诗情更远”,是说刘禹锡的诗歌成就高;而“醉”字就很值得关注了,刘禹锡因何而“醉”?这“醉”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这背后的“潜台词”需要我们认真揣摩。“醉”无非想借酒浇愁,但“愁”又从何而来?这就需要关照最后三个字“有谁听”了。“有谁听”一问的言外之意有二:一是“无人听”,写出刘禹锡怀才不遇、无人赏识的窘境。正因为刘禹锡才能很高,但怀才不遇、无人赏识,因而只能借酒浇愁。二是“有我听”,饱含着作者对刘禹锡的遭遇的同情,以及作为友人对刘禹锡的理解。

至此,“醉中高咏有谁听”背后蕴含的“潜台词”也就清晰可见,尾联所表达的作者对刘禹锡诗情(才能)的肯定与钦佩、对刘禹錫怀才不遇境遇的同情、作为知音对刘禹锡的理解等情感自然也就“水落石出”了。

如果仅仅停留于诗句表面甚至字面上的意思,而不能触及设问这一表象后隐藏的“答”这一“潜台词”,无论如何也是无法透析这首诗的“诗心”的。

当然,除了设问或反问外,古诗词中内蕴丰厚的“潜台词”更多的可能还隐藏于对比、比喻、曲笔等手法的背后。我们不妨再来看一例:

(山东济南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尽

宋·郑獬

春尽行人未到家,

春风应怪在天涯。

夜来过岭忽闻雨,

今日满溪俱是花。

前树未回疑路断,

后山才转便云遮。

野间绝少尘埃污,

唯有清泉漾白沙。

注:作者曾任翰林学士,后被新党所恶,宦途失意,屡遭贬谪。

15. 结合全诗,分析尾联景和情的关系。(6分)

这首诗的尾联无疑是借景抒情,但是相当数量的学生对于诗人想表达的情感却“只见其一不见其二”。对乡野自然美景的喜爱、对归隐山林的向往或回归山林的喜爱之情,这是很多学生能够读出来的,当然也是正确的。但这还只是字面的、表象的解读,如果止步于此,这样的鉴赏无疑是浅层次的,因为还有隐藏于字面背后的“潜台词”没有被读出来。

“野间绝少尘埃污”,字面的意思很清晰明了,那就是乡间没有受到污染。这是诗人真正想表达的情感吗?非也。乡野没有受到污染,那么哪里受到污染了呢?结合注释,稍加揣摩,我们就可以发现,诗句真正的指向是乡野的对立面——朝廷。“朝廷里污浊不堪”才是隐藏于“野间绝少尘埃污”字面背后的“潜台词”。至此,我们可以发现,诗人真正想要表达的是“对当时险恶的乌烟瘴气的官场的厌恶之情”。“言在乡野”而“意在朝廷”,在这里,诗人暗用对比的手法,完成了“由此及彼”的过渡。明了于此,我们就能够准确挖掘出暗藏于诗句背后的“潜台词”。

同样的,“唯有清泉漾白沙”一句虽然是对眼前实景的描绘,但又绝非仅仅是描绘景象。“清泉白沙”既与前一句中的“尘埃污”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其本身也是喻体,有其特定的喻义,诗人是以“清泉白沙”自喻,要保持自己人格的高洁、心灵的纯净。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古诗词中,景物绝非表象上的客观景物,往往有其深层的内蕴,尤其是那些具有比喻和象征意味的景物。就像唐代诗人苏颋《汾上惊秋》中的“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一句,“北风”“白云”既是实景描绘,但又有比喻特质——朝廷之“北风”一吹,自己这片“白云”就被吹得老远了。因此,身不由己、随风飘荡、任由朝廷摆布,才是其真正的“潜台词”和“言外之意”。

通过这几个例我们可以发现,古诗词中内涵丰富的“潜台词”,主要表现为设问、对比、比喻、曲笔等手法的巧妙运用。

“潜台词”的关键是“言在此而意在彼”,鉴赏时,需要我们由字面向纵深“多走一步”。对于设问或反问,缘“问”揣摩“答”之内涵;对于对比,由“此”揭示“彼”之对面;对于比喻,从“喻体”还原“本体”之本源。认真分析这些手法,是我们读懂诗词“潜台词”,也是准确把握古诗词之“心”的重要途径。

猜你喜欢
潜台词诗歌鉴赏高考
哪个瞬间,会让你觉得“活该我单身”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题和阅读题的审题训练刍议
通过微课培养高中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潜台词在戏剧表演中对塑造人物的重要性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戏剧表演中潜台词对人物形象塑造的意义
算错分,英“高考”推迟放榜
老公的潜台词你懂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