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保健
(山东省曹县古营集镇卫生院,山东菏泽 27440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深静脉中的血液出现异常凝集进而形成血栓,进一步导致静脉回流受阻。患者主要有受累肢体皮温升高、浅静脉扩张、疼痛以及肿胀等临床表现,一旦血栓脱落将可能引发肺栓塞,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2]。溶栓治疗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疗法,目前常用的方法有导管溶栓术和手术取栓术,该文以2016年7月—2017年10月为研究时段,就二者的疗效做如下探讨,现报道如下。
该组研究纳入的进行溶栓治疗的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均来自该院收治的患者,按照所有研究的住院单双号不同将其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30例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36~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0.3±1.9)岁;研究组30例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35~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0.0±1.8)岁;组间基本数据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有可比性。
治疗前所有患者均先给予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对照组30例采取导管溶栓术治疗:经下腔静脉滤器穿刺点置入8F翻山长鞘,鞘管头位于在血栓近端。经鞘管将8FMPA1导管置入,使用一次性20 mL注射器,待负压稳定后撤出导管,吸出血栓。由血栓远端至近端后撤导管,将血栓反复抽吸干净。确认抽取完全后将溶栓导管沿长鞘置入血栓内,为患者注射20万U尿激酶。之后将 Uni Fuse溶栓导管沿鞘管置入,患者回到病房后继续进行溶栓治疗,此时尿激酶用量增加至60万U/d,同时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5 000 U,2次/d。溶栓24 h后再次经造影检查观察溶栓效果并及时调整导管。
研究组30例采取手术取栓术治疗:患者取仰卧位,进行腹股沟局麻,作一长度约为5 cm的纵向切口,使股总静脉充分暴露。给予注射低分子肝素,从远端血栓自切口位置将血栓挤出,近端血栓可使用Fogarty取栓管。术后持续给予外周微量泵,每天给予静滴100万U尿激酶,连续治疗10 d;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 5 000 U,2次/d,同时给予甘油果糖。
疗效判定:治愈:治疗后症状消失,血管再通率达100%,管腔残留狭窄低于30%;显效:治疗后症状基本消失,血管部分再通,管腔残留狭窄在30%~70%;有效:治疗后症状好转,闭塞管腔部分开通,管腔残留狭窄≧70%;无效:症状无改善,闭塞管腔未开通。总有效率为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处理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溶栓治疗患者的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n(%)]表示,用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的总有效率达96.66%(29/3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6.66%(26/30),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的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详情见表 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远期疗效[n(%)]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血液在下肢深静脉中异常凝结,从而引发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该病在长期卧床、严重创伤或者大手术后、肢体制动、晚期肿瘤患者中较为常见,主要表现为患肢疼痛、肿胀、肤色改变。下肢深静脉血栓复发率高,且较多患者可出现肺动脉栓塞,而肺动脉栓塞发生后,导致右心室后负荷增加,严重者发展为右心衰竭,最终造成患者死亡。因此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治疗中,应当选择有效、安全的方案,不仅要达到良好溶栓目的,还需改善患者的预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目标在于迅速恢复静脉血流,以防血栓延伸,维持静脉瓣功能,消除血栓脱落的危险,从而解除患肢静脉的严重高压和淤血状态手术溶栓以往临床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手段[3-7]。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导管溶栓术有效弥补了系统溶栓的不足,被临床广泛应用。该组研究结果两组的近期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方法的近期溶栓效果相当,但手术取栓术的远期效果佳]。虽然手术取栓疗效确切,但是创伤大、出血多,易引发血管内膜机静脉瓣膜损伤,导致部分血栓残留,影响患者预后,因此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导管溶栓术和手术取栓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均可取得颇佳的近期疗效,但是手术取栓的远期效果好,因此需要结合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