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祥荣,徐衍霞
(1.日照市北经济开发区医院,山东日照 262300;2.日照市五莲县街头镇中心卫生院,山东日照 262300)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属于常见的闭塞性血管类疾病,同时也是引发肺栓塞的主要诱因,可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患者患病后会出现行动困难下肢浮肿症状,患者也会有下肢有沉重发胀感,局部疼痛和皮肤灼烧感[1]。该文主要研究使用中医药辅助介入疗法用于治疗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疗效,特选取2017年5月—2018年10月于该院收治的5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该案选取于该院收治的5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普通组与研究组各29例患者。所有患者经多普勒彩超影像检测联合主治医生会诊后均确诊为下肢静脉血栓。普通组29例患者中男患者与女患者的比例为16∶13,年龄为22~74岁,平均年龄为(42.7±6.9)岁;研究组29例患者中男患者与女患者的比例为15∶14,年龄为23~72岁,平均年龄为(41.7±7.1)岁。两组患者在病情、性别比例以及年龄区间等多项一般资料方面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同期比较价值。所有患者均已被提前告知治疗方案,全部签署同意治疗书。该次研究方案已通过院方伦理委员会核查审批,下发有正式文件通知。
普通组患者接受常规介入治疗,研究组患者接受介入治疗时结合中医药辅助治疗。两组患者均接受相同的介入治疗,血栓直径较大的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前需要置入下腔静脉过滤器,预防血栓移动后在血管中堵塞发生肺栓塞。在足背静脉上进行经皮穿刺术,血栓直径较大患者需选择在健侧股静脉进行穿刺。当穿刺过程结束后,采取留置管溶栓操作:将50 mL生理盐水和50 U尿激酶混合液使用微量泵推注,需要在20~30 min内完成推注操作,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用药效果,间隔12 h溶栓治疗一次。5 000 U肝素钠采用经皮下注射,间隔12 h注射一次,连续接受介入治疗7 d。研究组患者在介入治疗用药基础之上根据中医辨证施治使用中药治疗,以静脉滴注的方式经足背静脉输入川芎嗪200 mg,患者需要在患处外敷双柏散水蜜剂。
(1)观察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治疗效果,显效:经动脉血管造影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出现全部或大部分消融,血液流动情况;有效:经动脉血管造影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出现部分消融,血液流动情况有所改善;无效:血栓未见消失,同时血液流动情况并无改善或者出现加重现象。总治疗有效率为治疗显效率加治疗有效率。(2)在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后使用动脉血管超声检测技术测量其下肢血液流速。
所有研究数据统一使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研究处理,研究中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用[n(%)]、(±s)表示,分别采用 χ2检验与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经治疗后,接受介入治疗时结合中医药辅助治疗的研究组患者总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普通组患者,两组间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经治疗后,接受治疗前研究组患者与普通组患者下肢血液流速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治疗后研究组患者下肢血液流速明显高于普通组患者,两组间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比较[(±s),mm/s]
表2 两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比较[(±s),mm/s]
组别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n=29)普通组(n=29)t值P值115.3±24.7 115.6±24.2 0.822 4>0.05 149.7±32.5 145.0±32.1 6.371 8<0.05
人体内血栓形成过程和溶解过程均较为复杂,因此需要使用多途径的综合治疗方案才能实现逆转血栓形成的过程,加快血栓溶解过程。通过内服中药加上外敷中药,可以全方位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状态,可有效促进并加快血栓消融和吸收的过程[3]。
中医理论认为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体质特点为热、湿兼疲。三者结合作用于患者致其下肢经络气血受阻,血气不畅。因此中医治疗下肢静脉血栓首要提倡使用活血清热的药物,且随着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表现的病症,加减药物用药[4]。该文研究发现,内服加双柏散外敷可有效抑制机体的炎症反应,能够有效降低受局部创伤部位组织液渗透压,同时血肿吸收速率加快。川芎嗪是由中药川芎提纯出的有效成分,已通过临床试验,可直接在血管中使用。研究已证明川芎嗪可以与吸附在血管壁表面部位的血小板直接置换,血小板膜流动性得到大幅上升,粘附作用降低。将川芎嗪作为主要用药之一,可使血管扩张,有活血散疲和通畅脉络的功效。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血栓脱落风险,患者接受治疗前,需对其进行风险评估,采取针对性治疗。
综上所述,可知结合中医药辅助治疗下肢静脉血栓患者,与单一的介入治疗相比,疗效更加显著,且患者接受治疗后下肢血流量数值明显升高,有利于患者疾病的转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