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世臣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第三人民医院,山东青岛 266107)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理变化主要是血液凝结后堵塞深静脉管腔,静脉血液回流出现障碍,从而引发相应组织器官的功能障碍。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时,手术时间较长,加之术后制动时间长,患者极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确定发生血栓的因素,早期进行预防,对于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有重要意义[1]。该文主要以2018年1—10月为研究时段,就部分创伤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该次80例研究对象均为该院接收的行手术治疗的创伤患者,包括45例男患者,35例女患者,最大年龄是65岁,最小年龄是35岁,均龄值数为(42.56±2.57)岁。根据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将全部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入组标准:(1)与创伤诊断标准相符,并被明确确定接受手术治疗;(2)以上所选患者均由其家属签署了知情协议书;(3)既往体健,除创伤外无其他严重肝肾疾病。排除标准:(1)伴有心、肾、肝等严重器官性疾病;(2)中途退出或死亡;(3)不愿配合完成研究的患者[2]。该研究的开展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许可。
术前对患者进行探访,对其病例进行观察,重点关注术前各项检查及病史。详细记录各项手术治疗指标。
该次试验结果均录入至SPSS 20.0统计学软件中,由专业人员进行统计和处理,t值用于检验由(±s)(均数±标准差)表示的计量资料,χ2用于检验由[n(%)]表示的计数资料,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经过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在60岁及以上,患有糖尿病,既往有血栓史,术后未进行踝泵练习是导致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原因,具体见表1。
经过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在60岁及以上是导致创伤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而踝泵练习是预防血栓的保护性因素,具体见表2。
表1 创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单因素分析[n(%)]
表2 下肢创伤性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
现代社会交通发达,人们在出行方便的同时,也增加了发生各种创伤的概率,深静脉血栓导致血流缓慢,引发肺动脉栓塞,威胁患者生命安全[3-5]。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后,需配合机械护理及药物治疗,虽然手术治疗可以有效治疗疾病,但治疗毕竟有创,术后形成的血栓较为顽固,术后进行药物治疗的效果较差,患者极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6-8]。该文通过对80例创伤后手术患者进行研究,探讨了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诱发因素。
经过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在60岁及以上,患有糖尿病,既往有血栓史,术后未进行踝泵练习是导致创伤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高危因素,踝泵练习为保护性因素,原因主要在于:(1)患有糖尿病,既往有血栓史的患者,因为有严重的内皮细胞损伤,机体循环进行血管内皮受损-修复,失去正常的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正常功能,加之各种因素促进Virchow三要素的发生,从而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针对上述危险因素,术前应积极对患者进行血糖血脂的控制治疗,指导患者合理用药,做好疾病相关的健康指导。对于存在血栓史的患者,术后密切监测各项相关指标,如出现凝血机制异常激活,需及时进行抗凝溶栓治疗[9]。(2)年龄在60岁及以上患者,患者年龄较高时,血管壁弹性降低,血流速度减慢,极易发生深静脉血栓。此外,年龄较高时血管内膜受损的概率升高,刺激促凝因子产生,凝血系统被激活,从而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概率。经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在60岁及以上患者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高危因素,该类患者是重点保护对象,术后需重点监测,积极做好预防措施。(3)踝泵练习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保护性因素,练习内容主要有踝关节背伸,小腿肌肉主动收缩,股四头肌主动收缩,练习的目的在于提高下肢的血流速度,改善下肢血液的供应状态,从而起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越早进行练习,并配合下肢按摩,可有效促进下肢静脉血流回流,积极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10]。
综上所述,对接受手术治疗的创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年龄较高,有糖尿病,既往有血栓史,在治疗时,应加强监测,坚持进行踝泵练习积极治疗基础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