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芸芸
摘要:针对淮北地区近几年来小麦赤霉病发生比较严重,为解决这一病症,现浅谈小麦赤霉病的病原、侵染循环、小麦赤霉病发病症状、发病条件以及防治技术规程,为更好的防治小麦赤霉病提供参考。
关键词:浅谈;小麦赤霉病;发生;防治枝术
小麦赤霉病发生地区很广,淮北地区以种植小麦为主,小麦种植密度较大,水肥充足,近几年来在当地小麦赤霉病发生特别严重。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生育期发病的主要病害之一,这种病麦病粒批瘦,发芽率低,降低种子质量,另外,小麦赤霉病不仅可以导致减产,而且病麦含有毒素,人、畜食后,会引起头昏、恶心、呕吐、腹泻等急性中毒症状,病粒失去食用和饲用价值。
一、小麦赤霉病的病原
1.小麦赤霉病属子囊菌亚门,赤霉属,核菌纲,肉座菌目,属半知菌亚门,丝抱纲,丝孢目,大型分生孢子聚集时呈粉红色。
2.赤霉病菌兼寄生和腐生生活,麦收后,赤霉病菌可以继续侵害其他寄主,或者以菌丝在病残体上腐生,并越冬,在我们北方,以玉米根和麦壳上越冬最多,第二年由此产生子囊壳和子囊孢子,成为穗腐初侵染的主要来源。病菌也可以菌丝在种子内越冬。發育适温为24——28℃,在相对湿度80%-100%时发育最好,赤霉病菌的分生孢子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即能产生,25℃产生的速度最快,感病种子内的菌丝体可以存活数年。
二、小麦赤霉病的症状
小麦在苗期到穗期都可发生赤霉病,造成苗枯、茎腐、穗腐,穗期危害最大。
1.苗期发病症状:菌枯发病的芽鞘与根变褐枯死,残余籽粒呈粉红色,这是由种子带菌引起的。
2.杆腐发生初期在剑叶的鞘基部变棕褐色后扩展到节部,长出一层红霉,引起病部以上部分枯死。
3.穗腐发生初期在颖壳上或小穗基部出现小的水渍状淡褐色病斑逐渐扩大成枯黄色,同时不断扩大蔓延,甚至到整穗发病在颖壳的合缝处或穗基部产生粉红色霉层,后呈现针头大蓝黑色小粒,而后导致小麦病穗籽粒干瘪。
三、小麦赤霉病发生条件
小麦赤霉病发生的基本因素是菌源量、寄主感病性和气候条件。气候条件为主导因素。
在菌源具备的情况下,赤霉病的发生和流行主要取决于小麦抽穗扬花期的温湿度条件,尤其是温度多雨的天气最适宜发病,在温度25℃左右,相对湿度80%以上,最易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和流行。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小麦赤霉病病情发生比较迅速,产生的菌丝及分生孢子经风雨传播引起传染。在小麦齐穗后20d内最易感病,以扬花期感病率最高。
在开花灌浆期如遇连续降雨,潮湿闷热的天气发病重,对于田间排水不畅、田间潮湿的田块发病重。
四、病情调查
为更好的防治小麦赤霉病打好基础。
1.查菌源量。
抽穗前7-10d,抽查地面残留玉米茬上的子囊壳,带菌率在25%以上,子囊壳成熟率在50%以上,即表明有引起大流行的足够菌源。
2.查生育期,看天气,定防治田块和防治时期。
小麦抽穗后,分别调查不同类型及品种田块的扬花灌浆期,可参考当天的天气预报,如果遇到扬花灌浆期连续阴雨或大雾或者是重露水而且菌源量充足的时,就应定为防治对象田,抢在雨前喷药防治。
3.从小麦品种抗病性和赤霉病的发病规律来调查。
在不同的品种的代表田中,从小麦孕穗开始,固定观察500穗,并做好每天麦穗的发病率、病情指数以及当天的天气情况的记载。
五、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技术规程
小麦赤霉病的流行,具有暴发性和间歇性的特点,在防治上应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种植抗病品种,消灭菌源以及适时施药的综合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和播期。
目前,抗赤霉病的小麦新品种天益科麦5号已经通过国家审定。小麦要适时早播,促进小麦早发早熟,使花期避过阴雨期,可以减轻损失。
2.深耕灭茬,消灭菌源
(1)在小麦播种前,要深耕细耙,把玉米、棉、麻等前茬作物遗留土表残体深埋土下。
(2)在整地时,要做到田间开沟排水通畅,达到田间雨停无积水。
(3)合理施肥。氮、磷、钾肥要合理搭配施用,多施磷、钾肥,促使麦株健壮,增强抵抗力,底肥为主,追肥为辅,追肥要早施、少施的施肥方法。
3.化学防治
(1)药剂拌种。播种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2008或15%粉锈灵可湿性粉剂160g湿拌种子100kg。
(2)药剂防治
①坚持“见花打药、适期防治”。小麦齐穗至扬花期适预防控制小麦赤霉病发生危害的最佳时期,“见花打药”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若遇到连阴雨、大面积结露和雾霾等适宜病害流行天气,应在第一次施药5——7d天后,再次喷药防治,切实做到雨前预防和雨后控制相结合。
②要坚持“科学选药、轮换用药”。防治小麦赤霉病用药防治要优先考虑耐雨水冲刷的剂型。且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以延缓抗药性、提高防治效果、减轻真菌毒素污染。保证用药效果,可亩用有效成分氰烯菌酯·戊唑酮40-60g,或戊唑·咪鲜胺10-15g,或咪锰·多菌灵20-25g,或苯甲·多抗3g,或多菌灵·三唑酮40-60g,或戊唑酮·福美双18-27g,或氰烯菌酯37.5-50g,兑水喷雾预防,手动喷雾器喷头向下,要做到均匀喷雾,机动喷雾器要掌握好行走速度,不留空白。
参考文献:
[1]农林病虫害防治百科 中国商业出版社1994.51-52.
[2]谯先林,游贵湘,苏友萱,林克明.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学各论(南方本)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
[3]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学各论(北方本)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