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宁
【内容摘要】在当今教育环境背景下,为积极响应素质化教学理念,切实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许多历史教师开展探索、尝试将情境教学应用课堂教学,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基于此,本文就结合历史教学实践,在阐述历史课堂情境教学法运用注意事项基础上,提出了三方面运用策略,期望能为相关教学活动提供可参考价值。
【关键词】历史教学 情境教学法 运用策略
在以往历史教学中,大多教师采用“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显然与素质化教育理念相悖,且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对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历史教育理念及方法的转变是非常有必要的。情境教学法就是顺应新课改新要求下诞生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经实践证明,其对于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和趣味性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此,本文就自身教学实践,谈一谈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旨在优化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學习质量。
一、历史课堂情境教学法运用注意事项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虽具备多重优势,但仍需要注意几个问题。其一,忌“拿来主义”。据了解,当前个别历史教师时常将其他教师教学视频运用自身教学实践中,这样不仅不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还会使其课堂教学目标偏离,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有效性降低。其二,忌“大包大揽”。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当下,教师应摒弃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理念,合理运用情境教学,旨在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课堂参与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由此可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结合课本教材及学生学习情况,合理科学化创设情境教学,旨在营造良好氛围,提升学生学习水平。
二、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策略
1.创设语言情境,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在历史教学中,创设语言情境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还能让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理性认识,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对此,历史教师应对讲课语言进行精心设计,润色加工,促使学生能够随着教师富有感染力的教学参与课堂活动,提升学习效率及水平。
例如,在初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教学中,为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课堂参与度,深入了解以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英勇奋战事迹,我就满怀激情的向学生讲述教材内容,如黄海大战前邓世昌怎样临危受命?又怎样在激烈战争中拼死抵抗?通过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讲述,既能让学生感受战争的惊心动魄,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还能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爱国者视死如归的英雄本色,进而通过语言情境起到极好的情感带动作用。由此可知,在历史教学中创设语言情境,对学生学习、课堂氛围烘托有重要帮助作用。
2.创设多媒体情境,降低学生学习难度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广泛应用,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为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集视频、音频、文字于一体的优势,将学生带入具体的历史情境,促使学生在多媒体情境中深入理解当时历史环境,进而降低学习难度提升学习水平。
例如,在初中历史《鸦片战争》一课教学中,为加深学生对走私鸦片给社会带来的危害认识、体会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民族利益与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我就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引领学生观看1997年拍摄的电影《鸦片战争》,旨在视觉上为学生构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让学生深入理解“落后就在挨打”的道理,生发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由此可知,在历史教学中创设多媒体情境,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还能有效降低学生学习难度,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3.创设角色情境,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学生才有可能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去探索。对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角色情境还原部分历史片段,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例如,在初中历史《北伐战争》一课教学中,在讲完基础知识后,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北伐战争的了解,促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作为自身的奋斗目标,激发学生爱国之情,我就通过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角色创设的方式,还原历史情境。如各小组分别设定孙中山、蒋介石、陈独秀、张作霖等角色,让每个学生基于分配角色搜集相关资料,并在课堂“论战”中提出自身的主张及想法,促使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总结学习难度与重点,最终提升教学。由此可知,创设角色情境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有重要帮助作用,不可忽视。
综上所述,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课堂参与度,还能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对此,本文主要从创设语言情境,营造良好教学氛围;创设多媒体情境,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创设角色情境,提升学生学习效率这三方面进行的探究分析,旨在提升历史课堂有效性,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及成绩。
【参考文献】
[1]代春永.以情设境促教学——探究初中历史情境教学[J].学周刊,2018(10):111-112.
[2]朱淑辉.初中历史情境教学方法的有效实施[J].学周刊,2018(27):108-109.
[3]徐培灵.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应用研究[J].华夏教师,2018(23):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