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群,曾绍校,郑宝东,庞杰,宋洪波,张怡
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福州 350002)
为主动融入“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的发展主旋律,主动发挥人才及资源优势,培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实现福建高等教育在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使命,创办、建设产业学院是实现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已进入全面实施、局部突破的阶段。创建产业学院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探索,更是深化产教融合的有效途径,在聚焦对接产业需求、有效解决改革向心力缺乏、集聚优势资源服务大产业等方面优势凸显,形成投入、效益、需求、办学、提升的多要素良性循环[1]。建设高质量的食品产业学院需要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学科专业建设质量协同提高、实践教学环境协同改善、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协同推进、应用型科技研发协同开展等五方面进行顶层设计,其中实践教学环节核心组成的毕业实习是决定产业学院建设有效运行、取得预期成效的基础性重要内容[2]。当前,食品类专业的毕业实习在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同时,与产业学院建设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如何改革毕业实习的教学模式与机制成为教学管理人员的研究热点。基于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以往毕业实习教学的经验与不足,在充分调研分析毕业实习满意度的基础上,尝试解析当前毕业实习存在难点问题与原因,进而探寻基于产业学院建设背景下食品类专业毕业实习的策略与措施。
为配合产业学院建设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持续改进,选择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2015—2016届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全体本科毕业生为毕业实习满意度调查对象,采用微信小程序填答调查问卷的形式,高效利用现代信息手段与统计方法。向全体毕业生457人发放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422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92.34%和100%。调查问卷的设计以封闭式选择题为主,开放式问答题为辅,先客观后主观、先硬件后软件,共计10项单选题、2项多选题和1项问答题(存在问题与建议),主要调查毕业生对实习单位质量与数量、实习基地建设与重视程度、专业技能与实习岗位衔接度、实习时间与模式、实习薪酬与责权、实习管理与跟踪、教师指导情况、实习效果与收获等内容的满意度,并征求存在问题与建议等[3]。
调查结果显示,各指标的满意度分别为:实习单位质量与数量94.78%,实习基地建设与重视程度88.86%,专业技能与实习岗位衔接度83.18%,实习时间与模式84.07%,实习薪酬与责权91.23%,实习管理与跟踪87.68%,教师指导情况86.97%,实习效果与收获90.52%。由调查数据分析可知,毕业实习的总体满意度虽与前期历次调查相比有大幅提升,但与产业学院建设目标、新工科发展趋势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尤其在提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当今高等教育要求下更不容乐观,值得一线教学人员、教育管理者关注与深思。
随着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伴随着食品企业不可阻挡的专业化、规模化趋势,薄利趋势明显、成本意识增强,企业在实习中要给学生提供食宿甚至薪酬等条件,给企业带来额外负担,造成部分企业接纳实习生的主动性降低、实习岗位的专业对口比率偏低[4]。部分实习单位出于对技术、商业秘密的保护,实习时间不长学生的加入,使原本定岗定编部门运行脱轨,一定程度地干扰生产秩序;实习单位配备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在有限时间内予以实习生培训、帮带,实习生对实习岗位技能稍有进步就离开单位,对实习单位没有贡献或不能留为己用,校外指导教师、实习单位指导意愿下降,校外指导效果弱化。
毕业实习顺利完成的物质保障是充足的毕业实习经费,尽管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的日益提高,但考虑到招生规模扩大、物价逐渐攀升等主客观因素,还有长期不变的实习经费标准,加之近乎苛刻的报账规则导致建设需求与报销条目严重脱节,实习经费不足成为实习高质量开展日益尖锐的共性瓶颈问题。除了尽力补助实习单位校外指导教师微薄的指导津贴外,学校对实习单位硬软件条件建设的贡献几乎为零,形成固定实习基地数量不足、实践教学条件严重滞后的难堪局面,导致实习岗位难以满足毕业生需求,难以调动实习单位和师生的积极性,严重影响毕业实习各教学环节的开展,进而无法保证毕业实习质量。
多数高校将毕业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在最后一个学期里毕业生分身乏术,要同时面对该阶段的多项事务:毕业论文(设计)、毕业实习、研究生复试准备和求职、各种招聘考试等,当这些事务发生冲突时,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学生不可避免地将考研、考公与就业置于首要地位,而忽略毕业实习重要性,导致疲于应付甚至偷工减料、流于形式,师生脱钩的“放羊”式实习严重影响毕业实习的教学秩序。部分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毕业实习安排的时间较短(4~6周计划)、课程设置与生产实际脱节严重,在有限短时间内实习生真正开展具体工作的时间少,大部分时间用于了解情况、熟悉环境,无法承担某项具体工作、难以进入应用专业知识与提升专业技能的角色,导致难以检验人才培养成效、不利于提高实践能力和规划职业生涯。
高校扩招前师生比低,毕业实习带队老师驻扎企事业单位与学生同吃住同工作,就地解决学生实习中遇到的技术、心理难题,对检验学生专业知识掌握与应用能力的效果理想。目前状况为实习学生多、指导教师少、分散自主实习多,主要由生产实践经验不足、面临教学科研双重压力而无法驻扎单位随时指导的年轻教师承担指导,实习指导不到位、质量滑坡。毕业实习机制与措施不明晰,实习质量评价体系不健全,难以真正落实教学单位、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学生的职责与分工,自主分散实习模式也增加了管理难度。实习期间监督与惩罚机制的缺失,实习生随意变动单位或时间、抵触单位管理制度、消极应付实习岗位职责的现象时有发生。
部分学生在平时的其他实践教学中就存在实践意识淡薄,对实践教学环节持有应付心态,导致毕业生的动手能力、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较差;学生毕业后准备继续深造,或立志改行从事行政、管理甚至金融等热门行业,以及就业专业对口率下降等导致学生对实习兴趣不足。学生未能充分认识毕业实习这一至关重要教学环节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也不能充分利用毕业实习学会更多课堂无法涉及的课外知识、开阔专业视野、了解行业动态等,错失提供实践理论知识的机会。实习动员重形式轻内涵,理论僵硬、千篇一律的动员会议难以在短时间内撬开学生心扉,学生带着消极心态进入实习环节后毕业实习效果不言而喻。
产业学院建设需紧扣食品产业需求与发展趋势,强强联合食品产业相关领域企事业龙头单位,培养能快速适应用人单位岗位需求的实践能力突出的应用型人才,根基在于理论与实践的无缝融合、提高学生灵活运用专业知识的实践能力与适应能力。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增加实践环节的课时比重,构建课程实验、课程实习(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相互衔接融合、逐步深化、连贯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紧跟学科前沿、行业发展新态势,大幅度压缩总学时,增加食品行业科技发展的新知识、新成果的课程或内容。如新开“专业导论”,增加“食品工程原理”理论课时及反应新成果的实验数目,改造优化“金工实习”“机械设计与制图”等课程内容。使毕业实习与课堂教学紧密挂钩,增强学生工程背景、专业实践能力和行业发展视角,进入企业能快速适应环境、独立开展工作。采取前紧后松原则、适当前移专业基础课程,争取主干课程在前3学年完成,第7学期仅开设4~5门专业课程,学生可合理安排时间开展毕业论文设计、考研考公等,缓冲毕业实习时的各种压力、为高质量完成实习创造良好时空条件。
随着高校扩招的逐年梯升,就业难成为学校、学生和家长共同的沉重话题甚至心理负担。2018年高校毕业生再创历史新高,达820余万人,加上历年未就业毕业生的累积,毕业生就业形式异常严峻。就业前的毕业论文(设计)、毕业实习是人才培养的压轴环节,是对培养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整体检验,但是毕业论文(设计)、毕业实习和就业三者在大四学年呈现矛盾叠加,学生普遍重就业而轻毕业实习、论文。
大部分企业有着“来我企实习,受我企培养,留我企发展”的强烈意愿,产业学院应顺势而为、通力配合意向企业,精准筛选符合岗位需求的毕业生输入实习企业[5]。企业予以实习生定岗定薪、纳入新进员工全面系统培训,配备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管理或技术人员“一对一”进行传帮带、配合学校指导教师在实习期间完成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学生毕业通过双向选择后入职转为正式员工。这种毕业论文(设计)、毕业实习和就业三者相互支持、融合互惠的“三位一体”定岗实习模式,既能较好地解决毕业生就业与实践教学存在的矛盾冲突,又能为企业录用优秀人才、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开辟绿色通道,同时极大提升毕业实习的实践教学效果,从而实现学校、学生和企业“三赢”的良性互动循环。
对导师职责实现延伸和具体化,在企业聘请理论水平高、经验丰富的资深技术人员担任校外指导教师,校内指导教师采取“三位一体、负责到底”的职责模式,即将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与就业指导的职责有机融合。校内外指导教师密切配合、优势互补,在毕业实习中学生选择企业技术问题、产品研发等作为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使得选题密切联系生产实际,同时毕业实习目标明晰、效果改善。
完善毕业实习相关管理规章制度,不断充实提高实习管理规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尤其优化实习评价体系、强化实习追踪动态管理方案,形成有章可循、有章必循的规范有序的科学化管理体制。指导教师深入实习单位一线,通过检查、提问和答疑等方式严格实时监控实习过程,促进学生静心、专心应用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为实习单位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同时也反哺实习生自我综合素养的提升。采取实习前教育动员、实习中全方位辅导、实习后公平评价的实习表现奖惩体系,让学生充分认识毕业实习的重要性,实习全程中知任务、感压力,认真履行实习计划与职责,对违纪违规的实习生根据实习管理制度、相关学生处罚规定及时给予相应处分并公开。
经费支持是实习开展的物质保障,要在政策上逐步增加实习经费的年度预算,同时开源节流,争取资源多方面筹措资金、尽力压缩不必要支出、确保有限经费的高效率使用[6]。在满足实习容纳人数相符合的实习基地数目的前提下,遴选经济效益佳、产学研合作良好的实习单位,引导其给予学生适当薪资补助,如福建赛福食品检测公司、福建回头客食品公司实行实习期间定薪制度,其他大部分企业提供餐费、交通津贴等不同形式补贴,较大程度降低学生实习期间的经济压力。
利用高等学校人才、知识优势,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模式积极开展校企产学研合作提升高校教师的社会贡献度与认可度,指导、培训实习单位校外导师提升业务素质,引导企业拿出双方合作产生的部分经济效益投入基地建设,实现实习基地学校与企业共建共管、高效稳定运行,营造科研与实习共赢的氛围。此外,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软件、工程运行演示和虚拟仿真系统等校内资源优势,让学生远程操作、模拟生产,弥补实习企业硬件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