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大课间操与古乐的融合

2019-04-29 00:01董小琴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相互融合

董小琴

摘 要:课间操是帮助学生锻炼身体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小学的课间操的音乐主要是流行音乐,很少出现古乐。但是古乐是我国古代文化的流传,我们应该更好地把小学的大课间操和古乐更好地结合起来。不但能够帮助学生强身健体,而且能够起到传承文化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大课间;课间操和古乐;相互融合

一、目前小学大课间操的缺陷

1.单一呆板的队形。很多学校由于受到场地条件的制约以及便于管理学生等因素的影响,学校的课间操一直是以呆板单一的体操队形出现。此队形虽然在组织管理、量化评分上有它的优势,但是它掩盖了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让学生们像木偶一样站在原地听从老师的指挥,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2.千篇一律的动作。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教育部一共颁布了3套小学生广播体操,也就是说每十几年学生才能变换一套。显而易见在这么长的时间跨度中,每个学生在他们最宝贵的童年时光,都在做同一套操同一个动作。可以想象再新颖、再有趣味地的广播操长期重复也会变成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3.长期固定的音乐。音乐给人美的享受,但是一成不变地循环播放,反而会起到反作用。如今国家颁布的广播操一般都会配以口令版和纯音乐两个版本。通常情况下,大部分学校为了省事都会选择其中的一个版本来播放,另一个版本就放在那儿束之高阁。在长期循环播放中,学生的听觉会麻木,在重复练习中感到习以为常,从而降低练习的兴趣,影响练习的质量。

二、课间操的重要作用

课间操是学生每天必须参加的一项体育活动,是学生紧张学习之余的一种积极性休息,同时也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综合反映。课间操锻炼能够塑造健美的形体,增强体质,提高综合素养。规范的、长期的课间操锻炼,在人体形体方面会产生明显的效应,能使人举止优雅,落落大方。由于课间操动作练习同时伴有特定音乐,长期锻炼能够使人的身体素质(包括力量、耐力、柔韧、协调、灵敏、反应等)得到提高,动作节奏感强。

课间操活动的开展不是一种形式,而是把体育健身寓于快乐之中,把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起来,把休闲与锻炼结合起来,把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结合起来。为此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参与中产生满足感,逐步培养其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同时促使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1.课间操锻炼能够消除神经系统疲劳,提高学习效率。经过第一、二节文化课的学习,学生神经高度集中,大脑处于紧张状态,中枢神经系统必然产生疲劳。课间操锻炼可以加速血液循环,向大脑输送更多的氧气,使大脑得到积极性休息,从而消除神经系统的疲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课间操锻炼有卫生保健的作用。经过两节课的教学活动,教室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会加大,而课间操活动能够使学生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并享受到日光的照射。上课时,坐姿比较单一,如静坐、伏案写字等容易使学生产生身体的局部疲劳,课间操锻炼能加快新陈代谢,迅速消除疲劳。进行课间操活动时,人的活动空间扩大,可以调节用眼方式(如视距、视野、角度、色彩变化等),对眼睛具有保健作用。

3.课间操锻炼能够提高心理调节功能,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质。课间操锻炼属于团队活动,有集体活动的氛围,不少同学在此环境下能够提高肢体语言的表达能力,并能提高人与人、个人与群体交流沟通的能力,从而达到举止得体,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进而提高社会适应性。营造良好的课间操气氛,充分利用学校的广播、板报、墙报、壁画、电视等宣传体育知识和课间操的意义,并向学生提供适合课间操特点的小型体育娱乐器材,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熏陶。

三、古乐的推崇原因

古人区分音乐的好坏,主要以周代的音乐为摹本。在《论语·卫灵公第十五》中,孔子道:“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聲淫,佞人殆。”在孔子看来,历法方面要遵循夏朝的传统,而礼乐则要以周朝作为范本。“韶”“武”这样的音乐也就成了后世音乐的“经典”,可以加以效仿沿用。《论语》中记载孔子在齐听到了韶乐,三个月感觉不到肉的滋味,不禁发出了“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的感慨。刘勰同样也深受孔子及儒家思想影响,必然评价后世音乐时以此为标准,凡是中和舒缓的音乐就是值得提倡的,凡是容易引起人们的情感和心绪波动的音乐就被归类到“郑声”之列,刘勰的目的同样也是要端正人们对于音乐的态度,从而选择正确的音乐,雅颂各得其所。学者萧涤非认为“乐在先秦,乃所以为治,非所以为娱”。在其著作中,他阐述了两条理由。其一,致乐以治心,用音乐来教化滋养人的人格心灵。其二,致乐以化民,也就是把音乐当做改变社会不良风俗的工具。而孔子也认为人的休养开始于诗,建立于礼,完成于乐。由此可见。乐在儒家思想中并非只是听听那么简单,而是有着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作用。

四、古乐的极致意境

每一种中国古典乐器都有属于自己的极致意境。比如同样属于月夜,箫和二胡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内涵。箫管下极致的月色是凄清、凄迷的,而二胡下的极致却是凄怆、凄恻的。箫中的月色被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演绎得淋漓尽致。至今扬州瘦西湖仍有二十四桥景区,只可惜如今的瘦西湖的夜晚早已被霓虹灯装扮得五彩斑斓,已难觅那“二分无赖”的月色了。二胡下的月色是永远属于《二泉映月》的。一声道白,一声叹息,一声无奈,为惠泉旖旎的传说中加进了丝丝苦涩,就连那天下极品的惠泉水也一下子变得难以下咽,断尽人肠。无论是否懂得那曲子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那莫名的哀伤却是永恒的。

参考文献:

[1]吴萍,关于古乐的意境研究[J].学周刊,2011.

[2]张国英,课间操与学习效率提高的关系探究[J].现代教育,2013.

猜你喜欢
相互融合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分析
企业党建与公司治理的融合
医学影像博物馆教育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相融合的实践探索
阳光体育运动与学校体育教学之关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