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深刻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有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全局观念和理性认知,引导学生积极进取,提高自身思想觉悟和综合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
【关键词】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当代大学生;现实意义
近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各项制度不断改革,同样的,社会现实矛盾越发凸显。社会矛盾决定了社会发展方向,而当代大学生更是承担着社会主义发展的重任。大学生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认识的深刻与否直接关系着学生自身未来发展、关系着国家未来发展。因此,深刻认识并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于当代大学生发展具有较大意义。[1]当前大学生主要关注的社会问题包含了社会利益分配、贪腐现象、社会安全、道德缺失等社会现实矛盾。同样,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着政治认知能力弱、心理承受能力差、责任意识淡薄等不足。对此,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社会教育,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矛盾变化的深刻把握,锻炼学生价值观念,锻炼学生意志。[2]
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我们党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和判断是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经历了三次社会主要矛盾的重新认识。1956年党的八大首次提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提出今后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人民生活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和即将实现的从温饱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的转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要论断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反映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作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大判断,是确定党和国家中心任务、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前提,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对大学生认知的影响
1、利益分配不公导致学生对社会的错误认知
利益分配问题是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改革开放前期,邓小平同志为提高我国整体经济水平,提出了“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并由富人带动穷人致富,实现整体生活水平提高”这一政策。沿海城市、中心城市先富裕起来,国家部分人富了起来。但是,纵观我国整体,仍有部分地区人们吃不饱,穿不暖。[3]利益分配不公,直接引发了社会矛盾,而大学生的片面认知,更是将贫富差异、道德缺失等认为是利益分配不公造成,直接导致大学生对诸多事件的错误认知。
2、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与实际消费水平的矛盾
一般情况下,居民消费水平由实际收入决定。自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人们收入情况大幅度提高,但是,人均生产总值却仍处于较低水平,归根结底,贫富差距较大是重要一方面。据相关人员调查,至2016年末,农村还存在将近4000万的贫困人口,城镇失业率达4.02%。精英教育的兴起、房贷的压力等,更是导致一部分人生活水平低下,社会矛盾凸显。[4]在该矛盾下,大學生认知错误直接导致了诸多大学生生活消极、学习消极,认为反正大学生的工资普遍低,学习优差都无所谓,影响了社会进步。
三、深刻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于当代大学生的现实意义
1、有效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全局观念
在认识并把握社会矛盾中,教师应加强教育,将学生思想引导至正确一面,使学生由好的一面看问题,以此提高大学生的人生观念与价值观念,提高大学生对国家政府的信任度,提高大学生对国家的向心力。以利益分配不均引发的社会矛盾变化为例,大学生自身冲动、对事物认知不全面,当学生真正看到不公平之处,拥护弱者,抵制强者是大多学生的反应。而在这一矛盾中,强者代表的是国家、政府以及诸多大企业管理者。对此,高校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为学生展现人们改革前与改革后的生活水平对比,让学生看到国家政策的正确一面。当学生深刻认识并把握利益不均这一矛盾变化,能够让学生真正由整体观察利益不均这一问题,并深刻认知到,只有不断提高国家整体经济利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才能够真正解决贫富不均问题;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全局观念,提高学生多方面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当学生以感恩的心态看问题时,能够有效带动身边人对矛盾的正确认知,以此辐射,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有效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理性认知
大学生群体是一个充满朝气的群体,却也因大学生理性认知的缺乏而充满了诸多不稳定、不理性的因素。当代大学生的优点在于易于接收新生事物、勇于尝试,而其缺点则是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低,当遭遇不公平待遇或者遇见不平等之事,总是会以自身角度出发,并固执己见,继而导致对社会、对国家的失望,甚至因此而产生消极观念。如:某大学生在大一阶段为奖学金非常努力,并于学期末拿到第一名。然而,在发放奖学金期间,教师却将名额给了班级第二名团支书,理由是团支书为班级贡献加分。该学生因此认为团支书背后有关系,而自己只是一名穷学生。在这一打击下,大学生认为反正得不到奖学金考好考差无所谓,并在后期越发颓废,彻底由班级第一成为倒数,影响了学生一生。实际上,此种现象不胜枚举,对此,高校教师应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大学生不畏挫折的精神,以此提高学生对社会的矛盾认知。相信,当学生深刻认知到社会矛盾变化后,当学生再次遭遇不公平,其表现则将截然不同。归根结底,深刻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能够提高学生的理性认知,让学生由正确一面看问题,并不断努力。
3、引导学生积极进取,促进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
与原先相比,现代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解放,人民的物质已经得到了初步满足,社会生产力已经不再供不应求,党的目标逐渐由原先的奔小康变成了全面小康,现在人们生活逐渐由传统的吃饱饭向多角度、多方面发展,不再局限于基本生活与文化的要求。然而,我国仍然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平衡,东西经济差距较大等现象。这一矛盾对大学生造成的影响较大,甚至于,众多大学生认为贪污腐败盛行,人与人关系越发冷漠等现象是因不平衡的发展引发,影响了社会和谐发展。针对此现象,若学生能够由正确方向观察并掌握矛盾变化,了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与人们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高的需求不符的主要原因,并从我做起,积极创业,发展当地经济,降低不平衡现象,降低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推动我国进步。由此可见,大学生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深刻认知并把握的重要性。
四、结语
综上,当代大学生因自身心理承受能力、社会认知程度、对好坏的辨别能力等的不足,当学生面对利益分配不均,贫富差距过大,社会物质的价格与收入水平间的差距等社会矛盾带来各种不良影响。对此,加强学生对社会矛盾变化的认知与掌握,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理性认知,引导学生向正确方向发展,推动国家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 苏超, 贾强, 李和滨等. 浅议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现实矛盾的整体认识[J]. 科教文汇, 2014(11)14-15.
[2] 师春祥. “中国梦”对于加强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意义[J]. 青春岁月, 2015(7)98.
[3] 安娜. 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北京交通大学. 2016(11)120.
[4] 赵晓丹. 新时期我国大学生管理中的矛盾与消解[J]. 雪莲, 2015(36)238-239.
【作者简介】
邓小红(1967—)女,汉族,广东汕头人,广州中医药大学副研究员,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