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见文
摘要:对于初中数学学习而言,反思是指中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过程进行再思考与再审视,主要发生在学生主体内部,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虽然说,反思的主体指向学生本人,客体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但是教师在反思活动中同样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初中数学;反思能力;教师作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强调了学与思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说明了学习的过程必然要伴随着思考,只有不断地思考才能够认识事物本质,巩固所学知识,掌握经验技能。以初中数学为例,荷兰的著名数学大师弗赖登塔尔认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通过反思才能使学生的现实世界数学化。没有反思,学生的理解就不可能从一个水平升华到更高的水平。”因此,反思在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中显得尤为重要。学生要立足于自我批判的处境,对所学知识涉及到的理念、方法、思路、策略等进行深度思考和发现总结。但现实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很少能做到自主反思,甚至对反思知之甚少。从课题《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反思意识培养研究》调查表明,我校参与课题研究班级的学生:41%的不反思,33%的很少反思,26%的则是说不清楚反思什么。这组数据告诉我们,现如今的学生其实很难主动培养起反思性学习的意识,无法达到新课标中提出的“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这一要求。这个时候,就需要由教师来充当引导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诱导以及培养学生形成反思性学习的意识。
1 课前预习,创设反思机会
课前预习作为学习过程的首要环节,对于学生初涉教学内容、掌握知识要点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尤其是对于数学学习而言,数学本身是一门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推理性的学科,如果学生在上课前对于老师所讲的知识没有一个概念上的整体了解,那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会显得十分吃力。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计划,设计适当的预习内容,让学生在上课前通过自学教材,初步感受即将学习的知识点。
课前预习的意义在于,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首先对新知识有了一个理念上的把握,不至于在课堂上对新知识产生陌生感和畏惧感。其次就是学生在预习时,会遇到自己不理解的问题,这个时候他会对自己不理解的知识设疑,或者通过自行思考解决问题,或者留到课堂上待老师讲解。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便得到了很好的配合,往往能收获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通过课前预习创设反思机会也是尊重学生学习主体性的一个表现,既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又为良好的课堂教学创造了条件。最重要的是,学生可以通过课前预习形成初步的反思意识,领会反思性学习的精髓所在,在反思中设想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如此,便能在教学过程中快速掌握知识重难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深化学习效果。
2 课堂设疑,设置反思情境
新的教育改革要求,在课堂教学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公。虽说如此,但教师仍然在课堂上扮演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教师是一个引领者、督促者、解惑者。正所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对于初中数学而言,很多知识点光是倚靠学生自主学习是不可能全部掌握的,所以必要的时候,还是得由教师通过课堂讲学的方式将数学知识点传授给学生。
数学是一门金三角式的学科,位于最底层的、也最基础的是概念、性质、定理等知识,如果基础打不好,学生很难应用概念知识和框架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无疑是最重要的。但是,学习数学决不能停留在表面意义上的了解,如果学生只是单纯地理解概念定理,但却不会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这样的学习结果往往只是徒劳。所以,在进行数学概念性学习的过程中注重训练反思能力,对于了解、掌握概念知识,学会举一反三,并且将理论运用到模型建构和问题解决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地去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呢?首先,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教学情境,设置适当难度的问题,给学生留出反思空间,引导学生主动反思,使学生在思考问题、发现结论、反思结论的过程中建构起反思性学习的意识。例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时,教师提问“等腰三角形的高为腰长的一半,那顶角是多少度?”通过提出这一问题,引领学生去思考问题,学生通过分析思考之后得出了答案为30度。但是这一答案,忽视了钝角等腰三角形的情况,教师因此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答案,在反思过后得出另一个150度的答案,这一个过程就是反思活动中的“再发现”与“再审视”。比起教师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有助于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记忆,反思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从而深化所学知识。
3 课后作业,留有反思空间
记忆曲线图表明,人的记忆是一条从低到高,然后下落,最后达到平稳的曲线。用记忆效果解释这一现象,即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记忆程度是从记得清楚,到记不清楚,最后趋向于记忆稳固。这一记忆特点要求我们学习时要反复记忆知识点,反复巩固课堂上的所学知识。而对于数学学习来说,课后的知识点记忆不仅仅是对概念定义的熟记,而是要将概念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因此,课后作业变成了一种重要的巩固知识手段。课后作业作为学习过程中一个检查测评环节,利于教师有效评断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概念知识,是否能够将所学知识具体运用到解决问题中。
而对于学生来说,课后作业还是一个进行反思性活动的有效手段。从教学实践来看,很多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教师讲解已经能够理解知识点,但是这种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的意义理解,一旦碰到实际问题,就不会解决。又或是,当碰到不同类型的题目时,经常不知道要用什么定理去解决,很容易陷入困境当中。所以,教师应当根据课堂教学进度以及学生掌握情况适度、合理地安排课后作业,作业难度适中,不宜过难或过易,分量也要适中,题目设计最好要具有针对性。在完成课后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会對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做出一个及时、准确的判断,并且反思自己未能掌握到的知识,提醒自己去完善这部分缺失。例如在教学全等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就应合理控制作业难度,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不仅能发现自身知识层面存在的不足,如对“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三角形全等”一判定定理记忆不牢固,也能发现自身解题思路存在的问题,通过自身解答与标准答案的对比进行反思,在今后及时改正这些问题。
4 考后总结,督促学生反思
考试是对学生近期学习状况的检验,既能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能考察其解题思维的好坏,在考试后教师应及时将试卷下发,将本次考试的大致状况通报给学生,并利用一节课时间完整地评讲试卷,告诉学生其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督促学生在今后对其规避。同时也应在总结课上留给学生一定反思的时间,让其观察自己的试卷并分析自己错在哪里、该不该错等等,鼓励学生相互交流以互相起到警示作用。在总结课过后教师应让学生写出卷面分析,并提醒其在今后不要犯类似的错误,以使其反思发挥最大功效。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启发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堂参与、课后作业这三个环节中形成反思性学习意识,在自主反思、批判的过程中深化对数学知识所涉及到的思路、方法、策略的认识、掌握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玉英.培养学生的数学反思意识[J].吉林教育,2015(09).
[2] 张平.让反思成为数学学习的习惯[J].基础教育论坛,2014(13).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5年黔南州基础教育科研立项课题“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反思意识培养研究”(编号:2015B064)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西藏拉孜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