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诵读向经典致敬

2019-04-26 03:05张俊
教育界·下旬 2019年2期
关键词:经典文学作品

张俊

【摘要】基于为语文课堂增质增效,为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高中经典诵读社团就有了必须承担的义务和责任。诵读社团就是要建构合理适宜的方式,将读者与经典作品之间的藩篱打通,让作品真正成为思想表达之所在,让诵读真正为诠释情感抒发所用。

【关键词】诵读社团;经典;文学作品;培养点

近年来,语文课堂教学存在一个难以破解的难点,那就是“语文教师始终没有走出传统教学的僵化思维,导致课堂的活动有余而活力不足。” 当然,全都责任归咎于语文教师是不科学的,而高中诵读社团就是基于学科建设的需要而建立的,它适应了学生综合素养和核心素养的形成,将经典文学作品和诵读巧妙结合起来,以学生社团的形式为语文课堂增值增效,为语言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基于这样的考量之下,高中经典诵读社团就有了必须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其培养的目的也开始清晰明朗起来。

一、与经典拥抱

面对没有任何经验借鉴的现状,作为实验探索,将经典作品与诵读结合构建高中社团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国内外经典作品,尤其是我国传统作品都几乎是一路吟诵过来的,较强的语音节奏是这些作品流传下来的重要的原因之一。高中诵读应该立足经典作品,围绕经典作品来打造,在社团组织的活动中,学生在与经典作品的碰撞下,更有助于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领悟。如果说课堂里的诵读是与经典对话,那么,社团诵读活动就是与经典作品拥抱。只有拥抱才能感受作品的“冷暖”,才能知道作品“胖瘦”。

二、與专业对接

学生诵读水平在语文课堂上的呈现基本上靠学生自己的诵读经历和个体悟性,教师能教给学生的诵读技巧非常有限。例如节奏停连、语速快慢等等,甚至有些语文教师的诵读功底无法应付语文课堂的教学,或有些教师空有诵读基本功但又语焉不详。而诵读社团的成立对语文课堂进行了必要的补充,学生在诵读社团能够学习到常规语文课堂学不到诵读技巧,语音训练配合发音训练等,对于基本功扎实的同学,还有形体和语态等专业化的训练。通过这些专业化训练,加上区别性量体裁衣制订训练计划,学生看到了自身的专业潜力,自信心自然倍增,从而提升了自身的诵读水平。

三、用感悟表达

一般性来说,语文课堂诵读环节侧重学生读得文从句顺即可,但是还想从学生身上攫取更大的诵读点就很困难了。究其原因,其实这主要是语文课堂更多是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灌输的,学生的诵读基本被所谓的“官方理解”所绑架,诵读都呈现出无病呻吟、情感泛滥之态,显然学生根本没有也无法去理解文本来诵读,而是毫无依据地胡乱选择感情,忸怩哦吟一番,让人哭笑不得。这种错误的表达是诵读的大忌,甚至比没有感情的诵读来得更加可怕,各种诵读大赛低分事件都由此而出,孩子们非但找不到自信,反而更加迷茫,很多不专业的老师胡乱指导应负主要责任,这对条件出众的孩子们来说打击是非常大的。诵读经典本身就应该“是一个潜滋暗长、积少成多、由量变到质变、由领悟到感悟的过程”。在社团专业化、单一化的培养氛围下,学生会主动去认识经典,进而独立诠释作品,这种情况很难在常规语文课堂中实现。

诵读追根溯源就是吟唱,学生学习诵读的过程实际就是学习吟唱的过程,诵读社团要建构合理适宜的方式,将读者与经典作品之间的藩篱打通,让作品真正成为思想表达之所在,让诵读真正为诠释情感抒发所用。

【参考文献】

[1] 朱嬉.创造力缺失:语文新课程实施中的核心问题[D]. 浙江师范大学,2010.

[2] 潘虹.小学语文经典诵读价值研究[D] .闽南师范大学,2013.

猜你喜欢
经典文学作品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初探文学作品诵读中意蕴表达构建路径
商业精神在唐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黑白色视觉特点及其在服装设计中应用探析
谈如何接近经典——以《论语》为中心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