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积累 开渠引源

2019-04-26 03:05朱沁芳
教育界·下旬 2019年2期
关键词:积累习作情感

朱沁芳

【摘要】 刘勰精辟地阐明构成一篇文章的主要成分:一是文辞,二是情理。文辞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对口头语言、书面语言的掌握与运用,是文章的“纬”,来源于人的培养和学习。情理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文章的“径”,来源于人的生活。只有在学生对周围的某件事有心灵的共鸣,欲于表达时,平时积累的文辞,才会经过大脑的稍稍调遣一拥而上。欲于表达,刚好文辞呼出,下笔不就成了学生最大的乐趣吗?

【关键词】习作;语言;情感;积累

习作,这是个一直困扰师生的难题。学生碰到习作课就皱眉虎眼的,而教师呢,为了搞好习作教学,上下求索,异常艰辛。在课程改革的这面旗帜下,我们多么渴望能顺应孩子的天性和心理,让他们在快乐的习作课堂里尽情地抒发,那将会是多么神圣的殿堂啊。可是,在大多师生眼里,这似乎成了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境界。

一、调查和思考

纠病思源,学生为何这么畏惧习作呢?不久前,我做了一次调查。调查显示,65%的学生认为写作中最大的困扰是无事可写。问及最喜欢写哪类习作,仅有36.9%的学生选择写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我不禁发问,小学生生活在这个时代变迁的环境里,与小伙伴天天打着交道,为何会无事可写,无情可抒呢?继而,看到刘勰在他的名著《文心雕龙》中“情采”篇的阐述,感触颇深。他说道:“故情者文之径,辞者理之纬,径正而后纬成,理立而后辞畅,此文之本源也。”刘勰精辟地阐明构成一篇文章的主要成分:一是文辞,二是情理。文辞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对口头语言、书面语言的掌握、发展与运用,是文章的“纬”,来源于人的培养和学习。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说明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才可能文思泉涌,笔下生花。情理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文章的“径”,来源于人的生活。叶圣陶先生指出:“胸中不先有意思情感,单有一个题目,而要动笔写文章,我们有这样的动机吗?没有。既然没有意思、情感,写作的动机便无从发生。”因为只有学生对周围的某件事有心灵的共鸣,欲于表达时,平时积累的文辞,经过大脑的稍稍调遣便会一涌而上。欲于表达,刚好文辞呼出,下笔不就成了学生最大的乐趣吗?

二、探索和对策

1.注重文辞的积淀

(1)课内阅读重指导

课内阅读是在教师主导的情况下进行的,着重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对文章的感受能力,并与学生一起品悟阅读的方法。常见的方法有:对课题的质疑,对文章感兴趣的部分反复研读,如果有疑问要自己查找资料,或与老师、同学共同探讨,看到精妙的句子或有关知识点要动笔摘记等。课堂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对学生赏识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为课外阅读的有效积累打好基础。例如在教学《北大荒的秋天》第五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鉴赏“挺拔的高粱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像是在乐呵呵地演唱”中的“乐呵呵地演唱”。學生反复吟读,品悟出这短句的绝妙,理由是它把高粱描写得生动形象,读出来让人感觉快乐,作者又借此抒发了自己的感情,所谓一举多得。这个环节,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此后,学生就会把这种能力迁移到课外阅读中,从而更留心课外阅读中的大量精品,摘之背诵,有助于课外文辞的积累。

(2)课外阅读广积累

高速运转的信息社会,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化大背景,要求所有的语文教师都要形成大语文观。教科书教给学生的只是典型,要让学生接受更多的信息,积累更多的词汇,只有依靠大量的阅读。

A.创造阅读条件。要进行大量的阅读,首先要为学生创造条件。为此,我在班内设立了一个图书角,发动每个学生从家里拿来几本书与大家共享,并定期更换。每周安排两个课时去阅览室看书。另外,每天早晨轮流提供古诗和名言让学生吟诵。平时,我还在教室里准备一块信息板,时不时把一些成语、绝句、新闻热点、小知识写到上面,让学生自由摘记。这样,学生每天都有新鲜的“血液”注入。

B.指导阅读方法。在学生有书读的情况下,要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就必须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教师要引导他们将课内掌握的方法迁移到课外阅读中,还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怎样有效地读好一本书。拿到一本书,首先得问自己,我想从中得到些什么?接着快速阅读目录,以获得一个概要。然后,不感兴趣的浏览,想读的内容反复诵读,在读中自悟,记住其中的要点、自己的感受以及好词佳句、名诗名言等,并把它们分门别类地摘抄在“拾宝本”上。读完后,在大脑中回顾一下书的内容,加深印象。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教师要反复地将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教给学生,直到学生掌握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C.提高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因为,阅读从某种层面上来讲,是一种枯燥的文化活动。所以,我们要在目的性教育的基础上,采用各种竞赛来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比如,我先组织学生进行了设计摘记本——“拾宝本”的竞赛,引起学生对摘记的重视及对“拾宝本”的喜爱。平时,定时检查学生的摘记情况,评出“小小鉴赏家”“小博士”等,并鼓励学生在课余相互留心,评出最爱读书的“小小读书郎”。加上教室里相呼应的布置,班级形成了一股勤读书、比读书的浓浓气氛。

(3)组织活动助升华

所有入耳入眼的东西,只有在创造性地吸收或灵活地运用时,才能真正上升为一个人内在的东西。所以,真正要学生将那些文字积累于心,就要组织学生将大脑那些积淀物创造性地运用出来。在每节语文课的头三分钟,我都采用“以文会友”(把自己平时课外读到的童话、诗歌、 名言、笑话等表演给同学看,展示自己的文学才华。)的形式让学生呈现自己的积累。有时让学生自由表演,有时让学生像点歌一样“点人点文”。“点人点文”能激励学生经常去复习曾经摘记的东西。我还利用中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古诗朗诵、辩论赛(可引用名言),或者进行集体写真(请一个学生做模特,其他同学用精彩的句子对他的外貌进行描写),还有成语大接龙……不断的实践,促进了学生语言的内化,不至于时间长后,以前付诸的努力都烟消云散。而且,表达时的那份成功感又一次促进学生去积累更多、更好的东西,以便下次有更好的表现。

2.注重情理的积累

(1)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受能力

要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首先要让学生关注生活,被生活中的美所陶醉,所吸引;对生活中的丑进行批判。可是,小学生的这种意识尚未成熟,所以,他们强烈的情感意识离不开教师的培养。首先,我们可以利用课堂教学來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陶冶他们追求“真”“善”“美”的思想情操,而且,要提升他们的情感体验。其实,习作的最高境界,是心灵的表白,情感的抒发。假想一下,一个感情匮乏的人,何以写出以情动人的文章来。在教学一系列优美的写景文章时,教师要创设美的情境,让学生在一个动人的气氛里陶冶自己的心灵。如教学《西湖》一文,我们可将青山绿水展现在孩子面前,再配上轻柔的音乐,来激起学生的对美的感受,在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其他事物的审美意识。同时,我们要引导他们将这种能力进行迁移运用。譬如,教学《小露珠》一文,学生感受到了小露珠的透明、闪亮、圆润,同时,他们从字里行间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在学生的眼里,大自然仿佛是个童话世界,这时教师可直接引导:“其实,在我们周围也有很多迷人的东西,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细心观察,就能发现。”于是,我布置学生去观察一处很平常但具有美感的东西。一触即发,学生找到很多美的事物,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情。其次,教师还可以和学生一起评议生活中的某个情景,让学生自由畅说,提高他们的评价能力。例如农忙时节,经常会有一捆捆稻子横卧公路,免费脱粒,我们就把这个现象引入课堂。学生热烈讨论,有对后果的大胆想象,有对自私者的严厉批评,有对自己的美好希望……更让我欣喜的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举出了许多不文明的社会现象。有了较强的感受能力,他们才能对生活产生感触,这感触就是习作的素材。

(2)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

其实,我们也在为孩子们叹息。如今,他们活动太少,写起习作来可谓“无米之炊”。因此,要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就要鼓励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切实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教师要与家长联系,引导家长消除“孩子参加各类活动会吃苦受委屈”的顾虑,及“只要读好书,一切无所谓”的片面观念,让孩子尽可能地经风雨,见世面,体验生活,积累生活素材。教师要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进入社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经常带学生出去参观,体验家乡的文化。在校内更要组织各种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为写作开启鲜活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笔者认为注重积累学生的语言材料和生活感悟是习作教学的支柱,因为,生活积累如土壤,语言积累似根基,有了肥沃的土壤和发达的根基,语文这棵大树才能枝繁叶茂,习作才能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蒋军晶.让孩子学会写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2]张庆.我的小学语文观[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3]叶圣陶.叶圣陶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积累习作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素材的积累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
情感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