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从学习走向创造

2019-04-25 00:08柳小梅
江苏教育研究 2019年7期
关键词:学习情境情境教学小学数学

柳小梅

摘要:情境教学中的数学学习情境所具有的情感性、探究性、活动性、开放性、美感性等特质对儿童的创造力发展有着积极的助力作用。情感性特质有助于儿童创造动机的激发,探究性特质有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活动性特质有助于创造能力的训练,美感性特质有助于创造人格的形成,开放性特质有助于创造环境的培育。

关键词:情境教学;学习情境;小学数学;创造力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2A-0096-05

作为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学科,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表明科学、有效的创造性教学可以极大地加速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小学是儿童创造力有实质性发展的阶段,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是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一目标应该有效地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中。教育家李吉林和她的数学研究团队所构建、实践的数学情境教育,以其独特的优势为数学教育如何促进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开掘了一条有效的路径。情境教学中的学习情境以情、真、美、思为特点,其具有的情感性、探究性、活动性、开放性、美感性等特质对儿童的创造力发展有着积极的助力作用。

一、情感性特质,有助于儿童创造动机的激发

动机在创造活动中具有发动的作用,具有导向的作用,还具有维持和强化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丰富情感参与的场合易催生创造行为。数学情境教育以“情”為纽带,充分发挥情感的动力、强化、调节、感染等功能,让热烈的情绪伴随儿童的学习,在真情交融中,激发儿童的创造动机。

(一)内部动机:情境中的兴趣、好奇心、求知欲

心理学家艾曼贝尔将创造动机分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并通过研究发现:与外在动机相比,内在动机更有助于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和提高。情境教学中的教师倾注真情的肯定、表扬、鼓励能激发儿童创造的外部动机,但更注重培养儿童对学习、学科本身的兴趣,激发儿童创造的内在动机。教师通过多种策略,创设生动有趣的数学探究情境,通过提出数学问题、设置悬念、揭示矛盾等办法,引导学生探求“是什么”,寻求“为什么”,让儿童处于“愤悱”之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情境教学营造的情感场中,儿童敢于质疑,自信表达、自由创造,思维处于最佳状态。他们思考主动、思维活跃,令人意外的智慧的火花不断迸发,并燃烧、升腾,从而产生逾越障碍的力,进而越过障碍,获得创造的快乐。情感活动参与了认知活动,这种心理驱动正是儿童潜在创造力变成现实创造活动的重要通道。

(二)成就动机:教师的真情期待

人本主义者认为,儿童的自我感觉极大地影响着他们能否成为敢于怀疑、具有创造力的学习者。罗森塔尔在其研究中发现了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即教师期望对学生创造力会产生影响。情境教育中的教师信任儿童,对儿童的未来倾注期待,在教师满怀真情地期待中,儿童感受到来自权威的信任、尊重、期望和鼓励。当儿童与接纳、支持他们的成人互动交流时,他们会把自己视为有能力、有价值的人。希望获得别人的肯定、尊重,这种需要是一种成就动机。当儿童产生了希望通过自我实现来满足需要时,他的创造动机就被激发起来了。

二、探究性特质,有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思维活动,在这种思维活动中,创造者以求新为追求,通过想象和直觉,将已有知识信息中的感性和理性因素加以重建、组合、提炼和升华。创造思维是整个创造活动的实质与核心,人的创造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造思维能力的强弱。数学是最适合培养创造思维的学科之一,教学中突出探究性,营造探究氛围,鼓励求异,诱导变通,突破常规,拓宽思路,能给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留下的空间。

(一)鼓励求异,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多种形式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因为其契合了创造性思维具有联想迅速,提出解决问题方案多等特点,情境数学教学中教师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诱导学生的求异意识。对学生在思维过程中表现出的求异因素及时肯定,在学生欲寻异解而不能时,则细心点拨。学生在享受发散思维乐趣的同时渐渐生成自觉的求异意识从而逐渐发展为稳定的心理倾向,思维的发散能力也日趋增强。

(二)突出变式,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创造性思维不受传统的单一的思想观念限制,思路开阔,能灵活突破“定向”“系统”“规范”“模式”的束缚,提出更多的设想和思路。对小学生而言,就是在课堂学习和作业中,遇到具体的问题能够跳出老师和数学书上的思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分析。数学情境教学在重视学生夯实基本学习方法的基础上,还注重引导学生实行变通。当学生思维受阻时,引导学生利用寻求突破,寻找新问题与已有经验的连接路径,通过原型基础上的转化、假设、倒推,多角度多方向不断尝试,最终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丰富途径,培养思维的流畅性

流畅性即思维时左右逢源,畅通无阻,具有由此及彼的联动性。这种联动的顺利进行要以认知能力、知识基础作保证,即以理解知识的准确性、深刻性和概括性为前提。数学情境教学中,教师运用多种形式,创设情境,实现思维多方向的联动。一是纵向思考,执果寻因。二是逆向思考,由某一数学知识向与之相反的其他数学知识的逆联想。三是横向思考,联想到与其相似或相关的事物或能联想到导致某一结果的诸多原因。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三、活动性特质,有助于创造能力的训练

创造能力是在丰富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爱迪生说过,“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才能是必要的,但仅仅有才能还不够,训练和练习是非常重要的。情境数学所倡导的训练不是“题海大战”,不是纯粹的单项习题式训练,而是能力的训练。培养能力的最佳途径也在活动中。数学情境教育,以儿童活动为途径,强调把儿童的能力训练与学习内容、思维发展相结合,与生活应用相结合,强调把学生教“活”的同时,务必要讲究“实”。

(一)注重儿童与数学符号互动,发展思维

数学情境教学始终坚持把数学能力训练与发展思维相结合,创设智慧的、富有情趣的情境,将知识的系统性,活动的操作性,学习的愉悦性融为一体,让知识与情境相互依存,让儿童与数学符号互动。如将思维的敏捷性训练融合在计算教学中,将思维的形象性拓展融合在图形与几何的概念形成中,将思维的广阔性渗透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将思维的严谨性培养融合在定理公式的推导探究中。再通过形式多样的情境活动展开现场操作、模拟操作、符号性趣味操作,学生的思维能力伴随着活动中热烈的情绪、丰富的场景不断提升,直觉思维也在其中得到充分发展。

(二)注重活动与生活世界联通,培养能力

把数学训练与活动、生活相结合,意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应用能力。根据斯腾伯格和鲁巴特的创造力理论,在智力成分中对创造力起关键作用的是综合能力、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情境数学主张将数学与儿童的现实生活相联系,把儿童生活于其中的这个世界、社会、时代的素材融入数学学习中,创设具有生活味的数学问题情境,帮助儿童提出问题,学会分析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复合经验。儿童学用结合、以用促学、学以致用,活动成为“学”与“用”的桥梁。情境数学还有意识地设计安排让儿童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进行综合性的数学实践活动。如:学习了比例的知识后,到大自然中测量大树的高度。在复杂的环境中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选择有用的数据,综合运用学过的方法进行计算,在团队协作中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这一实践情境中的过程完成了选择性编码、选择性联合、选择性比较,综合能力、分析能力、应用能力都得到了有效地锻炼。

四、美感性特质:有助于创造人格的形成

创造人格是一种构成创造力基本驱动因素的个性心理品质,它决定着个体人格活动,同时也决定着个体的自主精神。创造力強的人一般具有好奇心强,反应灵敏,思维严密,好独立思考,知识面广,信念坚定等个性特征。而在这诸多因素中,“能产生驱动、粘合作用的,便是美”。

李吉林认为:美,是教育的磁石。儿童的天性爱美,在美的场景中,境能唤情,情思协动,愉悦感让儿童的思维积极展开,自由欢畅,这样的审美场景是创新的种子发芽和催生的沃土。情境数学追求教学的美,通过美的形式、美的内容、美的语言,构建一个多向折射的“审美心理场”,在美中激趣、美中启智、美中冶情、美中育德。让儿童感受美、理解美、热情地创造美,在审美愉悦中培养创造人格。

数学的美是一种理性的美,但小学生往往难以直接感知到数学抽象的美,数学的符号学习对感性优先的儿童来说是一种自然的压迫,这两者的矛盾必然会让儿童痛苦。解决矛盾的方式,在席勒看来,那就是通过满足儿童的“游戏冲动”来来消弥理性压迫力。情境让符号学习的抽象,通过“审美变形”,重新回到人类熟悉的情境化学习场景和通道中去。情境数学借情之力,以境为介,进行美的转化、分解,将抽象的数学美转化成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的意境融入儿童的数学学习,让儿童看见那“崭新的、纯美的真理的境界”,感受到数学独特的美,激发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如在四年级学习三角形时教学生做雪花。其实,这就是现代数学中的KOCH曲线,但传递到小学生这儿需要进行“美的转化”。先画一个等边三角形,把每条边平均分成3份,以中间的一段为底边,向外再画一个等边三角形,并擦去它的底边。像这样再画两次,就得到了这个美丽的图案。类似地,还可以在数学课上带领儿童得到很多奇妙、漂亮的分形图形。这些图形直观性强,色彩绚烂丰富,不仅能让小学生强烈地感受到数学的美和神奇,还能唤起他们内心深处对数学的好奇和向往。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创造精神的源泉,是创造性人才个性品质的首要特征。在丘成桐教授(菲尔兹奖获得者)看来,“培养好奇心是科学创新的最重要的一环”。

情境数学选择美的教学手段,把游戏、音乐、故事、表演等生动的形式融入数学情境,运用生动、准确的教学语言使数学教学本身成为一种艺术活动。富有美感的数学学习情境可以使儿童注意力集中,记忆力增强,更好地发展创造性思维。

情境数学还注重利用情境把学生带入数学美的境界,让学生重新回到数学知识、数学公式的发现历程中去,经历和重演这一过程,在再创作的过程中体会和感受数学发展中的思想和方法,数学文化中的精神和品格,在追求美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美的感悟中陶冶情操,激发创造精神。如利用相关数学史、数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面对现实、面对困难、尽己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思维的独立性、迎难而上的勇气及顽强的毅力;在数学思想方法中培养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

五、开放性特质:有助于创造环境的培育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罗杰斯曾指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两个条件。一个人的创造力依赖于他的个性、能力,更依赖于他的环境。数学情境突出开放性,其开放、自由、安全、和谐的教育环境是对儿童创造活动的有力支撑和支持。这种开放性主要体现在数学情境中学习内容的开放、学习空间的开放和人际关系的开放。

(一)开放的学习内容

情境数育以儿童—知识—社会三个维度建构。数学教学中,教师深刻理解教材蕴含的思维背景,对教材进行宽度上的拓展,深度上的挖掘。除此以外,情境数学将当下的社会时代的发展、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纳入数学学习的资源,拓宽学习的视野,把数学与生活相连,与儿童世界融通,对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开发、重组、补充,让知识“活化”成立体结构。

(二)开放的学习空间

培养儿童创造力的数学学习不应该是从课本到课本的简单活动。学习空间的开放需要建立开放性的课堂,需要打破传统课堂空间的狭隘,打破传统课堂的封闭。周围社会和自然的刺激物是多种多样的,这些多重刺激能够产生多样行为清单,成为激发儿童创造性的要素。情境数学重视在课堂上创设生活情境和模拟现实情境,除此以外,还注重拓宽学生学习的渠道和空间,如将大自然、社会街道中的素材用到数学学习中,带领学生走进社区,来到乡村,开展野外情境学习,为儿童丰富创造力发展的资源。

(三)开放的人际关系

学习是与他人、工具和物质世界互动的辩证的过程。学校中开放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

1.师生互动,支持创造

数学情境中的教师尊重儿童的个性,师生真情交融中,老师和学生形成亲、助、和的人际情境,课堂充溢着亲切和谐的氛围。教师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支持学生在课堂上自由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情感,为儿童的表达提供一种安全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这是对学生“观念”表达的支持;允许并鼓励不同的方法或途径,这是对学生“行为”表达的支持;为个体创造提供活动的机会,使其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展现。

2.同伴互动,合作交流

数学情境教学拥有开放的同伴关系。在这种群体关系中,同伴之间既有独立性、自由性,同时又有自然的、本真的交流,人的创造力长期在这种氛围下可以得到较大地促进和发展。研究表明,儿童的发展尤其是人格更加依赖于同伴的交往,同伴之间的热情互助、坦诚互动,同伴互相启迪潜在的智慧,形成可贵的友谊。友谊传递渠道带有积极的情绪色彩,使人印象深刻,经友谊传递的信息往往反应快,效能大。真正的友谊是个体精神的支柱、情感的依托,是个体进行创造活动的推动力。差异可以让交流和反思深入,新的观念得以产生。另外,交往中的竞争与合作,能激发人的交往动机,激活人的潜能。成功时的共同分享,相互激励,有助于激发新的创造热情;而失败或遇到挑战时的相互鼓励,也有助于产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这些都有助于创造力的开发。

责任编辑:赵赟

猜你喜欢
学习情境情境教学小学数学
刍议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探讨数学教学中学习情境的创设方法
基于工作过程的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实践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情境教学模式探究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英语情境教学中的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