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梅 李方顺
摘要:基于历史的传承和新时代教育方针、课程标准精神,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进行了“儒家文化校本化的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改革项目实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创设学习情境,建构课程模型,精选学习内容,注重项目评价,设计了儒家“经典阅读”“圣贤研究”“专题研习”“文化体验”“文化思辨”“文化传扬”六个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树形”课程模型,对应形成了“六个一”的核心任务。
关键词:儒家文化;校本化;语文学习任务群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2A-0032-05
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始于1822年的钟吾书院,在悠久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学校文化。在继往开来的思索中,学校进行了“儒家文化校本化的语文学习任务群建设”实验,努力探索儒家文化校本化传承和弘扬的新路径,使“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成为师生的文化自觉。2017年,该项目入选为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
一、“儒家文化校本化的语文学习任务群建设”提出的背景
1.基于历史的传承
马陵中学是一所有着近二百年历史的老校,其前身钟吾书院传播儒学,教化民众,是宿迁文脉的发端。清末,西学东渐,废书院兴学堂。钟吾学堂首任堂长卢翰荫先生提出“养正为先,体学并举”的办学宗旨。《易经》云:“蒙以养正,圣功也。”“养正为先”,强调把“培养方正品行”“教会人正确学习、生活”摆在教育的首位。“体学并举” 追求“体”和“学”的双轮驱动,双翼齐飞,体现了儒家学用结合、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纵观学校近二百年办学历史,儒家文化是学校文化之根。“养正为先,体学并举”这一学校文化是对儒家文化的校本化践行。“养正”文化和“体学”课程已成为学校闪亮的名片。
2.基于新时代教育思想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四个方面,确定了“增强文化自信,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课程目标,首次提出了“学习任务群”的课程内容。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文化应得到重点继承和弘扬。基于历史的传承,基于新时代的教育方针和课标精神,马陵中学以语文学科为主体进行了“儒家文化校本化的语文学习任务群建设”研究。
二、“儒家文化校本化的语文学习任务群建设”的理念追求
国家课程方案为学校课程实施指明了目标和路径。“儒家文化校本化的语文学习任务群建设”要实现“增强人文底蕴”“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弘扬民族精神”的课程目标,也必须重构课程结构和内容,变革课程实施的方式。
“儒家文化校本化的语文学习任务群建设” 的设计理念是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追求语文学科育人价值的回归;以校本化为特色,尝试课程与学校文化的融合;以儒家文化为载体,探索传统文化融入学生当下生活的路径;以任务群的方式重构课程内容,以基于任务的主题活动变革课程的实施方式。
“养正为先,体学并举”既是学校核心文化,也是本教改实验项目的实施目标。“正”是建设目标,通过本项目建设“养浩然正气”,引领师生精神成长,培养合格的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本项目建设,让学生体会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和人文精神,从而“理解、认同、热爱儒家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爱校爱国,继承、弘扬儒家文化。
“养”与“体学并举”是本项目建设的重要方法路径。“养”不是灌输而是滋养,不求速效,关注可持续,不尚强行,追求过程的愉悦。“养”,注重生态、和谐,强调生本,让学生站在课程的中央。“体学并举”提倡入境、浸润、诵读、体验、参与和传扬,坚持学用结合,知行合一。
三、“儒家文化校本化的语文学习任务群建设”的实施路径
1.创设学习情境
2014年学校迁入新校区。新校区在设计的过程中注重体现儒家文化理念和百年书院文化传承,建设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儒家文化广场、儒家文化庭院、儒家文化长廊等校园景观,让物型景观彰显学校“养正”文化元素。“养正楼”“知行楼”体现了学校办学宗旨;“里仁路”勉励学生以仁德之心修己安人;“正德路”“明德路”期勉学子正德厚生、止于至善……2015年学校“儒家文化经典课程基地”获批为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项目,建成了养正文化广场等情境景观和儒学馆等课程平台,添置了大量儒家文化典籍及相关多媒体影像资料。独具匠心的环境创设和情境场馆建设,让师生临儒境,沐儒风,践儒行。为“儒家文化校本化的语学习任务群建设”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构建课程模型
学校秉承“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在儒家文化校本化的路径探索中,设计“儒家经典阅读”“儒家文化体验”“儒家圣贤研究”“儒家专题研习”“儒家文化思辨”“儒家文化传扬”六个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树形”课程模型。任务群的核心任务可以概括为六个“一”,每个“一”又由基于核心任务的若干具体的主题活动构成。
每个学习任务群都有各自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和学习情境,六个“一”既各自独立又互为补充,追求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综合提升。在实践过程中注重提炼“养正”等校本化元素,通过经典浸润、文化传承和基于任务群的语文实践,实现项目建设的枝繁叶茂,实现师生的精神丰满和智慧提升。
3. 精选学习内容
高一年级每学期安排16課时,主要进行“经典阅读”“圣贤研究”和“文化体验”三个任务群的学习,以阅读和体验为主。高二年级每学期安排16课时,在阅读基础上注重研讨和思辨,进行“专题研习”“文化辩论”两个任务群的学习,以项目学习和实践活动为主。高三年级第一学期安排6课时,组织学生到社区进行“文化传扬”的实践活动。具体安排见表1:
“儒家文化校本化的学习任务群建设”突出“任务”“实践”导向,学习的形式由过去的知识传授为主转为以任务为导向,以实践为载体,积极探索通过“体验学习”“合作学习”“项目学习”等形式开展学习。
以高二“儒家专题研讨”任务群为例。本任务群要求通过微型专题研讨,促进师生深度阅读。学生根据感兴趣的问题,梳理儒家文化经典中的文学和文化知识等内容,利用校内外资源筛选获取相关资料,形成有论据支撑的观点,形成小论文等成果。“研究一个问题”是这一任务群的核心任务,“形成小论文”或“制作研究汇报课件,在一定范围内汇报研究成果”是学生需要完成的最终项目成果。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将最终项目分解成有层次、有梯度的任务序列,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指引,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圆满完成任务。我们首先要求学生先确定研究内容,根据兴趣自选研究方向,并成立学习小组。教师也提供了一些研究主题,如儒家文化中的“养正”思想研究,《论语》《孟子》中文化常识研究,孔子的教学方法、教育思想研究,儒家仁爱思想研究,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对比研究等。
在研究的问题确定后,指导学生围绕选题确定阅读书目,通过网络、图书馆查找相关文献资料;然后运用检视阅读,挑选出需要仔细阅读的章节;接着展开主题阅读,仔细阅读书单中的重要章节,进行分析对比,学习小组内展开交流和专题讨论,就儒家文化的历史价值和局限、继承和传扬的意义等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通过撰写言之成理、言之有据的小论文等方式分享心得收获。学校组织小论文评比,开设书院讲坛,给学生提供展示研究成果的平台。
4.注重评价引领
六大任务群调动了听、说、读、写全面参与,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走向实践,走向生活。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主题阅读、比较阅读、专题学习、项目学习等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传统的评价方式已不能适应本项目研究的需要了。项目组依据任务群的特点,在活动中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广泛、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注重在真实的语文学习任务情境中对学生进行评价。
六个“一”设置了“编辑一本书”等六大核心任务,每一个“一”又设计若干主题活动,注重考查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认真阅读、积极参与、勤于思考的学习态度,善于合作、懂得鉴赏、批判创新等学习能力。评价中注重对学生六大任务群学习过程的记录和考查,积累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各类资料,收集学生发展的过程性成果,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
五、“儒家文化校本化的语文学习任务群建设”的实践成果
1.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
项目的实施让学生的阅读广度、阅读深度、阅读鉴赏和分享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六大学习任务群的实施贯穿“养正为先,体学并举”的办学宗旨,以生为本,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与儒家文化有了体验式的亲密接触,切身感受了传统文化智慧,使学生善思考、会合作、乐表达,能鉴赏,核心素养得到了看得见的提升。
“儒家经典阅读”核心任务是指导每位学生编辑一本属于自己的《儒家经典语录集》。完成此项任务需事先进行大量的阅读,既要读原著也需阅读相关的解读、评论性的文字。在编辑语录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写一句话评论或鉴赏性文字,注重读思写结合,让学生说出了自己的理解。“儒家圣贤研究”重点研究一位儒家圣贤,阅读与之相关的书籍文献,体会先贤的思想精髓,并以讲座的形式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提升了学生理解、鉴赏和表达能力。“儒家专题研讨”引导学生围绕研讨主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和拓展对儒家文化的理解。“儒家文化思辨”则引导学生用历史的视角和发展的眼光辩证地审视儒家文化,多角度思考和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儒家文化体验”“儒家文化传扬”两个任务群,注重知行合一,让传统文化走进现代生活,向社会、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项目实施以来,图书馆、儒家经典资料室多了学生埋头苦读的身影;书院讲坛、儒学馆成了学生谈经论道、展露才情的大舞台;儒家经典诵读比赛、辩论赛、课本剧、成人礼、读书节、社区调查等活动在潜移默化中锻炼了学生的关键能力,促进了学生的精神成长。学生更是加深了对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认同、热爱,激发了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转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
教师对儒家文化有发自内心的意会和喜爱,对儒家文化有深入、独到的理解,是推进六大任务群实施的重要保证。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阅读和研究已成为教师的文化自觉。学校通过讲座、研讨、沙龙、读书会等多种方式拓宽教师专业视域,提升专业素养,促进教师理解经典、驾驭课程能力的提升。项目组成员有多篇研究论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核心期刊发表。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观倡导多年,但受应试教育和学科本位等思想影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管理模式还没有根本改变。项目组树立“让学生走进课程中央”的理念,六个“一”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任务驱动引导学生广泛而深度地参与学习,通过阅读、感悟、体验、实践,把儒家文化基因融入学生学习、生活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教育。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理念产生了较大转变,以任务为导向,以实践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已逐渐成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共识。本项目的实施对学校课堂教学改革也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3.丰富了学校课程内容,塑造了学校气质灵魂
近年来,学校致力于探索优秀传统文化校本化的教育实践路径,努力寻找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传统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契合点与共振点,通过个性化实施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逐步建成了特色鲜明的“体学”课程体系。本项目的实施对“新课程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教育中落地生根,学校如何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并规划好课程体系”等问题做出了精彩解答。
在做好本教改项目的同时,学校立足“养正”文化,建成了“儒家文化经典”和“‘五心养正心理健康教育”两个省级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项目,且均被评为优秀项目;成功申报一个省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养正为先,体学并举”高中生成长筑基工程;开发了《脉远流长——儒家文化读本》《中国书院文化》《百年马陵》等校本教材,优质特色课程资源不断丰富。以“儒家文化校本化的语文学习任务群建设”为代表的学校“体学”课程体系已成为学校塑造气质、言说灵魂的重要方式。
“儒家文化校本化的语文学习任务群建设”不是机械地传承,而是更好地面向未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将传统文化的精髓浸润到学生的生命血液里,為学生的未来筑基。但校本化课程的课时保证,整本书阅读、项目学习等新学习形式的设计,科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实施等,仍需教育专家、教育同行的指导引领,并不断思考与实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7:7.
责任编辑:李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