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活立意 增进历史理解

2019-04-25 02:51浙江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9年2期
关键词:史观报刊建构

浙江

在高三历史教学中,学生经常反映复习课很枯燥,不断背诵的同时也在不断忘记。这种机械记忆,究其原因,本质在于学生对史事的不理解。历史理解是指“将对史事的简单记忆和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情感取向和理性认识”,只有学生对史事感同身受、真正理解,才能更好地理顺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读懂历史。基于此,笔者尝试从社会生活视角建构教学立意,以增进学生的历史理解,进而转变“死记硬背”的历史学习方式。

一、“社会生活立意”的内涵

教学立意是指教师在研读课标、学情、教材的基础上,以史观为指导而确立的教学主题或线索。社会生活立意,即是在历史教学中,以社会史观为指导,从符合时代气息的小事着手而建构的教学立意。其中,史观是学生认识历史的视角,是理解过去的思想模型,也是教学立意的内在灵魂,因此教学立意的确立需要史观来指导。教学立意的核心概念,是在史观指导下简洁而全面地阐明历史内容及主题思想,是建构教学立意的核心基础。在历史教学中,教学立意先于教学目标,高于教学设计。其关系如下:

二、“社会生活立意”的确立

1.以“课标”、学情、教材为基础

“课标”、学情与教材是进行教学立意的基础。《顺乎世界之潮流》一课,是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中的第一课,课标内容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教材以林则徐、魏源“睁眼看世界”;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人要求维新变法;孙中山、章太炎、邹容等人追求民主共和等史实进行呈现。简单的史实堆砌很难达到教学指导意见中“感受林则徐等有识之士敢于面对现实、冲破藩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开拓精神和创新勇气”“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的进程”的要求。因此,笔者在复习这一节课的时候,尝试从时代背景下的大众社会生活的视角进行教学立意,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历史进程。

2.以社会史观为指导

关注大众生活,是社会史观的重要视角。报刊是一种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具有很强的生活性和时代性。在互联网还没有出现的中国近代时期,报纸的作用更加明显,时人关注时事往往见诸报端。据统计,1815—1915年中国出版了近2 000种中文报刊。这些报刊在内容上反映了近代中国从最初向西方学习到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创建民国的全部过程。近代报刊的发展轨迹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基本吻合。一定程度上,近代报刊的发展史便是一部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史。因此,《顺乎世界之潮流》一课以近代报刊的发展为切入点,以社会生活史观为指导进行教学立意,透过对近代中国报刊的发展演变,展现近代中国的时代诉求,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进程。

3.在核心概念的基础上确立教学立意

以此为基础,笔者将本课的核心概念确立为:透过近代报刊的发展看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以社会史观为指导,进而将本课的教学立意建构为:19世纪初,西方为了改变中国人的西洋观而在华办报,成为近代中国报刊的发端,报刊中所介绍的世界地理知识等成为林则徐、魏源等人了解世界的素材,充当了近代国人“睁眼看世界”的工具;19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为了宣传维新思想,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纷纷创办报刊宣传主张,出现了国人办报的第一个高潮;20世纪初,随着维新变法失败,民族危机加深,孙中山、章太炎等人办报立说,宣传革命,以报刊为阵地,在与立宪派的争辩中使民主共和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旨在透过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演变,看到近代中国社会的时代诉求,进而使学生体会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进程。

三、“社会生活立意”的作用

1.从社会演变中感知整体脉络

社会史观是从社会生活的角度观察历史,并从中着重分析社会问题,更加关注与平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小事。从社会生活视角建构历史教学,可以将历史故事生活化,有助于学生建构历史学习内容的知识体系,进而加深学生对历史学习内容的理解。如在《顺乎世界之潮流》一课的导入中,教师可呈现如下史料启发学生思考,同时引导学生建构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整体脉络。

材料据统计,鸦片战争前,在中国土地上出版的近代报刊共计22种,其中外文20种,中文2种,都是外国人创办的。

从1877年到1894年的18年间,中文近代报刊新出72种,三分之二以上为外国人所办。1895年至1898年,主要是1897年和1898年两年,中国人新办报刊达94种,分布于20多个城镇。

在清政权最后的十多年时间里,国内新出中外文近代报刊1 773种,约占晚清国内近代报刊总数的78%。

——据谷长岭《清代报刊的发展轨迹和总体状况》整理

通过材料,可以看到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大体经历了鸦片战争前后、甲午战争前后、20世纪初等几个时期,而这几个时期恰恰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几个阶段相吻合,教师可借此启发学生思考这几个时期报刊取得快速发展的原因,从而有利于帮助学生建构本课的整体知识网络。

2.在生活情境中加深历史理解

从社会生活视角建构历史教学,可以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使历史复习更加鲜活。将大众化、生活化的小事作为主线,引导学生以小见大,能够更好地还原历史现场,进而帮助学生从社会生活中见到时代诉求,转变“死记硬背”的历史学习方式,在情境体验中探究历史。如在《顺乎世界之潮流》一课中复习“维新变法思想”这一知识点时,可通过以下材料,帮助学生感知当时的社会风貌。

材料一

表1

材料二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表2

围绕以上材料设计以下问题:

(1)从材料一的报刊名称中可以看出当时国人怎样的时代诉求?

(2)根据材料二,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这一时期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3)通过材料三中表格所列信息,归纳这一时期的具体主张?

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从材料一的报刊名称中看到变法自强、开启民智、实业救国等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时代呼声。同时结合甲午战败对中国的影响,可以理解材料二1895年后出现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的原因,即这一时期的中国人认识到了想要救亡图存,只学习器物是不够的,更要变法维新,学习西方的制度。从材料三里面所刊文章的内容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思潮是要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教师需引导学生在对报刊名称及宗旨的理解中体会维新思潮,进而加深学生对维新变法思想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3.在溯本正源中澄清历史事实

在历史学习中,澄清历史事实是历史理解的基础。然而在教材中,一些结论性表述的背景往往没有交待清楚,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如对《顺乎世界之潮流》一课中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对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这句话的理解,就需要知道“传统心态”是什么?林则徐和魏源又是如何挑战的?

材料一

表3

材料二

表4

——据姚琦《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与百年社会变迁》整理

基于材料,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东西洋考》为了“清除中国人那种高傲和唯我独尊的民族意识”中,看到中国人的传统心态是“依然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说明了中国人对西方的态度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由蔑夷而转为向西方学习,因而可以说这是对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

社会生活史观视角下的教学立意,有助于增进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探寻符合时代气息的时代故事,筛选出符合教学内容且便于学生理解的“小事”,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中感受历史、理解历史。

猜你喜欢
史观报刊建构
树立正确党史观的三个维度:目标·方法·价值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百强报刊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小学生必读》再次入选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百种优秀报刊
深蓝要办“重建中华史观公投”
浅谈新史观与唯物史观的关系
建构游戏玩不够
在“门”字内加字可以组成新的字,试着填填下面的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