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中课程中,语文学科占据重要位置,语文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和文学素养,而诗歌鉴赏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改大环境下,我国对审美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因此在高中课程中,如何有效开展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是当前教师需注重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仅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策略
我国诗歌发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以其独特的美感和创作手法成为古今文学作品中的璀璨明珠。诗歌鉴赏在高中语文课程中占据一定的比重,无论是在高考还是语文日常教学中,诗歌鉴赏都尤为重要,目前,我国的教育制度还保留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导致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教学模式过于死板生硬,学生在未深刻了解诗歌创作背景、作者信息的情况下被动接受学习,使学生失掉了学习兴趣,降低了学习质量,因此,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教学方法需要创新[1]。
一、教師要摒弃传统教学观念,领悟新课改要求
语文课程主要为了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文学素养。诗歌鉴赏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般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传授诗歌知识,导致学生刻板被动地接受,这种教学方式不仅降低了学生学习兴趣,也会导致教学质量逐渐下滑。
在新课改中,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创造能力等,因此教师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要详细了解教材资料,注重不同诗歌年代之间的关系,摒弃传统教学,敢于创新,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课堂教学,从而吸引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2]。
二、详细了解作者简介和诗歌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和诗歌创作背景是诗歌鉴赏的基础条件。每篇诗歌都和作者的人生经历、政治抱负、创作背景密不可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详细了解作者简介和诗歌创作背景,以便于在学习诗歌时有一定的基础认识。
比如,陆游的《鹊桥仙·华灯纵博》,教师在授课之前,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详细了解陆游的性情和人生经历,再结合所写诗歌进行总结归纳。陆游这篇《鹊桥仙·华灯纵博》写于边塞,主要描述了陆游在宦海沉浮中不被重用的情景,陆游真切地体会到了社会的现实,才会在《鹊桥仙》这篇诗词中写出“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州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来抒发自己对天子的不满和郁郁不得志的情感。再比如,辛弃疾的《鹧鸪天·送人》,教师适当引导学生通过诗词标题猜测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以及创作背景,这篇诗词主要运用景物烘托、比拟和对照的写作手法,详细表达了依依惜别的深情,当时辛弃疾在仕途上已经历了不少挫折,从“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诗词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人生仕途艰难的无奈,此诗词虽然是送别之作,但更多地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深沉感慨。经过提前预习了解作者情况和诗歌创作背景,学生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作者经历和思想内容更容易掌握[3]。
三、解读诗题,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诗歌题目通常都会表述出诗歌的主要内容,对学习鉴赏诗歌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比如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是送别诗,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送别诗;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和孟浩然的《过故人庄》都属于山水田园诗;王昌龄的《从军行》和高适的《燕歌行》都属于边塞诗词,这些诗词从题目中可大致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其中《渡荆门送别》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主要讲述的是和友人分别时的留恋、不舍和伤感的愁绪,表达的是依依惜别的情感;《归园田居》和《过故人庄》主要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从军行》和《燕歌行》主要以边塞战争为背景,抒写战士勇于杀敌、建功立业的豪情,揭露当时官兵之间的矛盾以及政治制度的黑暗。因此,在鉴赏诗歌时应首先从诗歌题目入手,通过题目分析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为下一步的诗歌鉴赏奠定良好的基础[4]。
四、朗读感受诗歌,深化理解内涵
朗读是学习诗歌的重要环节之一,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有在反复朗读中,才能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和诗歌内涵。教师在诗歌教学之前,应当引导学生多聆听名家配音,然后进行模仿朗读,在朗读中,让学生亲身感受不同诗人之间的情感宣泄,在感情上与诗人产生共鸣,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表达的是悲伤情感,杜甫的“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表达的是喜悦之情,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表达的是愤怒之情。只有在朗读中,学生才能体会到诗歌中的意境和韵味,教师可以针对诗歌设立一些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理解诗歌内涵,并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反复阅读,细细品味诗歌情感[5]。
总之,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教师只有结合学生自身特点、认知规律以及不同年代诗歌之间的联系,立足诗歌本身,详细解剖诗人情感和创作背景,培养学生的判断、创作、朗读能力,才能够强化高中生语文诗歌鉴赏能力,提高诗歌鉴赏教学水平。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不仅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成败,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教育部门理应重视。
参考文献:
[1]宋正福.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探究[J].江西教育,2017(18):23-24.
[2]姚敏.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教学策略探讨[J].文理导航(上旬),2016(10):16.
[3]张晓蕾.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6.
[4]杨梅新.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6(5):54.
[5]俞永飞.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策略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5(34):146.
作者简介:杨立槐(1977.11—),男,甘肃省会宁县,语文教学,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五中学。
编辑 刘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