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姝妤
摘 要: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主要是以分析解读作家作品为主。受到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大部分都采用“满堂灌”的形式教学,这样不仅使课堂教学枯燥无味,还大大限制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发展。反而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逻辑思维能力发展。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改变这种现状,应采用新型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开展课堂教学,才能符合新课程的标准。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一、教师要明确深什么是主体性教学
主体性教师把学生作为活动的对象进行教学。具体是指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充分发挥和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得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究、学会合作和创新。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和提出质疑,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在课堂上要和学生多进行沟通和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手脑并用能力。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一人讲解,让学生机械地听,反而压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明白学生主体性的真正意义,要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领者。那么,教师应该怎样突出学生的主体特征呢?
教师要保持平和心态,营造和谐氛围。教师的责任是传授知识,学生的责任是学习知识。两者之间的主要阵地就是课堂。教师和学生之间要形成一种默契的关系,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轻松教学、学生轻松学习。要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是教师直接把学生推上主体地位。而是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懂得引导学生。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点拨。同时,在开展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态度很重要,如果一堂课下来,教师总是一脸严肃,那么课堂的气氛会变得死气沉沉,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也会变得胆怯,即使有什么想法,也不敢说出来。反之,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做到和颜悦色,时刻保持平和的心态,给班级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那么,学生听课的时候会感到非常轻松,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思维和想象力不受到任何的限制,可以随时表达想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所以说,教师要保持平和的心态,营造良好的和谐氛围,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教师在教学具体实施中,要讲究主体教学的灵活性
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要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乐此不疲。
(一)散文诗歌教学法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和散文的兴趣,让学生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我认为在以学生为主的教学中,教师在讲解新课文的时候,应该先从作者进行讲解,讲解作者基本信息、作者写文章的背景和心情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充分了解作者之后,慢慢体会作者的情感,跟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有助于学生快速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在学习散文的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句子。或者舒缓、深沉、或者急促、豪迈。根据文字的内容和情感合理使用感情色彩朗讀和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语言美,并能够很好地领会意境,从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每个班集体,学生的阅读能力程度不一,教师要区别对待。对于阅读能力差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鼓励,让他们多阅读和朗读,提高其阅读能力。所谓:“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让学生多朗读。也可以组织课上讨论的方法,学习一篇课文,教师可以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按规定的时间阅读之后,再让学生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回答问题。经过小组讨论,学生互相交换意见和想法,最后达成统一,由教师检验答案。这样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文言文教学
新课程的目标要求: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要善于借助于工具书,利用字典查询生字和新词语,并做好注解。很多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阅读能力较差,他们在阅读的时候也不是很流畅。因此,在学习文言文时,教师先让学生读熟,再进行抽查。在讲解文言文的时候,教师可以把难以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写到黑板上重点讲解,把一些词语加上注解。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也使得学生在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得以提高。
总之,以上方法的具体实施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性的语文教学,彻底改变“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并且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人,实现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林青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3(1):124.
[2]陈淼瑞.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如何诱发、引导和维护学生的学习注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3):22-23.
[3]张俊霞.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J].中小学教育,2016(12).
编辑 冯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