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邀记者/孟佳韵
“这些年虽然遇到了很多困难,但看到当地的农民富起来,我和团队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浙江省突出贡献科技特派员、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所副所长蔡为明是一位科研人员,自己投资入股创办企业,作为浙江省第一批团队科技特派员,自2008年至今,用蔡为明自己的话说就是富裕了农民、成就了自己。
2008年,浙江省在个人科技特派员的基础上开始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以法人和团队的身份与地方结对,浙江省农科院与金华市武义县结对,蔡为明以第一批团队科技特派员身份,担任了该院派驻武义县的食用菌团队科技特派员首席专家。“我记得当时领导跟我说,这是省里确定的全新的一种科技特派员模式,希望我能去武义”,蔡为明回忆说,“第一反应当然是很兴奋的,我可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啊!而且,我自己也一直从事食用菌的科研与推广,自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以来,一直有团队成员担任个人科技特派员,有一定的相关工作经验,我还是很有信心能做好的。”
在浙江省武义县久丰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大棚里,整整齐齐码放着数千个菌棒,满棚的菌菇香气扑鼻。菇农陶建平感叹:“种了那么多年香菇,从没有这么轻松过。”
“我的背后其实是整个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支撑”,蔡为明对于“团队作战”在乡村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感触很深。随着乡村的日益发展,农民对科技的需求越来越多,科技特派员“单兵作战”往往会力不从心,团队科技特派员、法人科技特派员的优势就在于能够整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资源,统筹服务地方的优势产业。
浙江省武义县被誉为“中国香菇之乡”。当年,蔡为明带着团队到武义后,首先对当地的产业发展情况进行摸底,“那时的种菇方式还是很粗放的,菌棒的报废率很高,尤其是在灭菌环节,菇农们经常要几天几夜守着不睡觉,而且工作环境很艰苦,大部分菇农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
既然是全新的模式,自然要拿出全新的方法。经过一系列的调研、协商,蔡为明带领团队入股创办了武义创新食用菌有限公司,他说:“公司注册资金50万元,县里的食用菌推广站占股80%、我们团队5个人占股10%、园艺所公司占股10%。从个人腰包里出钱,虽然不多但以后如果有分红怎么算,而且毕竟我们都是科研单位在编人员,跟本单位的薪资有没有冲突,这些问题要是说心里没点七上八下那是不可能的。但改革嘛,总得有人先试先行,何况这对当地农民致富来说肯定是有帮助的,所以团队成员从来都没有一句异议”。
武义创新食用菌有限公司建立了专业化的菌棒生产线集中生产菌棒,把统一制好的菌棒直接交给菇农培养出菇,再将产品统一回收并进行品牌化运作。“这家公司直击传统种菇模式的痛点,突破了以往农户自产自用方式中存在的用工量大、生产效率低,成品率保障难、生产安全隐患大的产业升级瓶颈。”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科技特派员制度在武义县闯出了一条全新的路子。
菇农吴荣海每次见到蔡为明,笑意就忍不住从心底一直“爬”到脸上,因为通过蔡为明团队和武义创新食用菌有限公司,他家一年的菌菇产值就达到40多万元,利润有20多万元,他送货的小汽车就是用种菇赚来的钱买的。
“我当初到武义的时候,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菇农以后能‘穿着皮鞋采香菇,开着汽车卖香菇’。如今,这个愿望变成了现实。”蔡为明笑着告诉记者,这比赚多少钱都开心。如今,该公司已投资1000多万元建立了年产600万菌棒的生产线1条、30万棒规模的核心试验示范基地1个。通过示范作用,带动建成专业化菌棒生产线20多条,技术惠及全县90%以上的菇农。
1.蔡为明(左)在进行技术指导
2.蔡为明(右一)向浙江省委书记车俊(左二)介绍在阿克苏实施黑木耳产业帮扶的情况
如今,蔡为明团队通过技术支撑与扶持,在武义培育了食用菌专业合作社15家、家庭农场10家,年收入20万元以上的专业大户达到了23户,食用菌从脱贫产业变成了富民产业。“现在菇农的年龄层也明显改变了,不少年轻人都选择回家种菇,在互联网环境长大的他们更能适应市场,武义的香菇产业真正进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武义县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自从武义县被确定为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法人科技特派员结对服务对象以来,合作方式由单纯建基地、做示范、搞培训向联合攻关、协同创新、合作经营转变,真正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实现农民增产增收和高校改革发展的双赢共享。对此,浙江省科技厅副厅长曹新安说:“这几年的探索和实践表明,组团帮扶的作用很大,团队科技特派员已经成为上联高校和科研院所、下接乡镇和广大农户的纽带,打通了科技兴农的‘最后一公里’。”
“武义创新食用菌有限公司的基地在当地是没有围墙的,当初成立这家公司最大的初衷还是帮扶当地的农民,应该算是一家公益性质的企业,赚多少钱其实没在考虑范围里,毕竟我是国家培养的科研人员。”近年来,蔡为明团队通过食用菌区创服务中心平台累计推广应用食用菌新品种、新技术2亿多袋,新增效益超1亿元。通过优质香菇工厂化生产技术的创新突破,蔡为明团队建立了由企业负责菌棒生产、农户负责出菇管理的“1+N”生产经营方式,创建了亩产百吨香菇、百万元产值的“双百共富”模式,为助推香菇产业兴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当记者问及蔡为明的朋友圈为什么经常有在新疆的照片,这又让他打开了话匣子:“2017年的时候,省科技厅的一位援疆干部找到我,因为阿克苏地区有很多核桃、苹果的果树废弃枝条,希望我去新疆帮助当地发展食用菌产业。”
新疆路途遥远,再加上对当地的气候、水质、劳动力资源都不太清楚,蔡为民一开始也担心自己的专业知识不能应付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而且不知道当地的劳动力能否跟上,能不能接住这样的技术。
经过精心准备后,当年5月,蔡为明还是带着菌棒乘上了去阿克苏的飞机。“到了那儿,对当地的气候、水文、栽培原料资源等条件做了一个初步的研究,我觉得黑木耳更适合当地。”蔡为明说,黑木耳一方面管理上相对轻简,更容易让没有种植基础的农民上手;另一方面,黑木耳更符合当地老百姓的消费习惯,种出来的黑木耳当地就有市场,很快就能卖出去,能快速实现增收。“这样比较陌生的一个东西,还是要用最短的时间给予农民信心,不然后续的推广工作会很难的。”
蔡为明提出,将被当地称为四大果树的核桃、梨、红枣和苹果的枝条粉碎,用4种果树枝条木屑做成黑木耳菌包,筛选出适宜于阿克苏栽培条件的黑木耳优良品种,将培养好的菌包用于养殖黑木耳。“以往这些果树枝条因为没有用处,平日里就被直接烧掉,这样不仅浪费资源,还非常污染环境。”当年制作的6万棒菌棒,被农民们疯抢,“我记得当地一家贫困户因为家里上有老下有小,缺乏劳动力,生活比较艰难,种植了黑木耳后,他们一下就增收了一两万,那个高兴劲别提有多足了。”
“我们的目标是为当地每亩地增加产值1万元,省援疆指挥部和阿克苏地委规划未来发展1万亩黑木耳,实施科技援疆‘万亩亿元’工程,我们算是打响了第一块牌子。”蔡为明自豪地说道。该项目得到了浙江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浙江省委书记车俊,省委副书记、省长袁家军于2017年和2018年先后前往阿克苏地区考察了黑木耳产业。
“接下来,主要还是要把技术规程进行标准化、产业化、成熟化,今年春天预计在阿克苏地区要实现1000万棒的规模,让当地农民的收益再翻一番。”
几天后,蔡为民又将前往新疆,为今年春天菌棒的生产做一些前期准备工作。虽然每个月都要奔波在数千公里外的天山脚下,蔡为明却显得格外豁达:“新疆的风景特别漂亮,如果不是这个偶然的机会,我又怎么能领略到呢?”
〉蔡为明(右)在查看菌棒生长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