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困生心理问题梳理与干预

2019-04-23 09:01莫颖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9年4期
关键词:干预心理问题学困生

莫颖

[摘 要]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全个性,提升全体学生综合素养。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学困生是现代“教育病理”最突出的表现。解决学困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是现代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内在要求。教师要从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着手,进行把握,对学困生心理问题进行梳理、干预,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学困生;心理问题 ;干预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2-0092-02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经说过:“从长远来看,把学困生转变成才远比培养一个优秀学生更有意义。”所谓的学困生是指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学困生在班级中是普遍存在的,教师要高度重视。学困生教育的成败关系到教育的均衡化,关系到教育公平,更关系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要想转化学困生,教师要深入探究学生学困的成因,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能整体把握。

一、设定适合目标,提振学生学习信心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强调指出:“学生成功的学习一门学科与学习目标的制定有较高相关,那些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动机强的学生学得更好更快。”因此,开展学习活动之前,教师必须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对学习不感兴趣、课堂反应迟缓、注意力不集中这些都是学困生的表现。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但究其根本是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因此,教师必须为学困生设定清晰明确的学习目标。学困生学习基础较差,缺乏自信心,教师在制定目标时,必须契合学困生学力基础。

三年级某班两极分化严重,优等生越来越优秀,学困生一点也不学习,且学困生所占比例较多,严重影响着班级的进步。针对这一现状,教师调查发现,班级内的学困生并非一入学就不学习,只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学习没有跟上,这一部分学困生的智力都是很正常的。教师将这部分学生集中起来,给他们制定了两个小小的目标:每节课抽出十分钟的时间,专注地做一件事;每天掌握一个学科知识点。教师制定的这两个目标都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需要设置的,经过一定的努力,学生都能完成,有一定的科学性。学困生明确了目标,再学习时就显得积极主动了。

小学阶段是学生综合素养形成的重要阶段。在给学生设置学习目标时,教师不能一味贪多求全,追求完整,必须综合考量各种因素,设计适合学困生实际需要的简易目标。少而精的目标,学生能够轻松达到,学习自信心自然大大增强。

二、推进学科融合,调动学生灵动思维

学科融合是现代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学科融合是在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打破学科之间的边界,将知识融为一体,多门学科共同参与,相互渗透、交叉活动。学科内容不同,讲授方法不一样,对学生能力的促进作用也是不同的。学科融合是教育教学发展的趋势,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一般来说,学困生偏科也是比较严重的,对感兴趣的科目,他们学习兴致高涨,不感兴趣的科目,就会产生畏难心理。教师要巧妙借助学科融合,促使学生均衡发展。

为了帮助学困生,班主任将班级内需要重点辅导的学困生名单罗列出来,然后召集各个学科教师,开了一个班级协商会,着重讨论如何解决学困生学习困难的问题。之后每个学科教师在授课时,都会设计多元化的问题,供学生选择,引导全体学生参与进来,并将选择的主动权交给学困生,让这一部分学生先选择。学生一般都选择简单的问题回答。成功解決了简单问题,学困生学习热情被激活,自然愿意更多地参与学习活动。小学阶段学科内容比较丰富,既有培养人文素养的语文学科,也有培养逻辑思维的数学学科,还有培养科学精神的科学学科。在学科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困生进行教育,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变化,及时利用学科知识矫正学生消极心理,真正实现学科之间有机融合。

学科教学中,教师要有融合意识,重点关注学困生的学习需要,设置适合学困生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启动思维,生成创新精神。如果所有的学科教师都能关注学困生,适时给予他们学习方法上的指导、点拨,学生的思维自然更加灵动,认知更加清晰。

三、展开平等沟通,打通学生思想掣肘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术的顶峰——即师生间心灵交往的和谐境界。”师生之间有效沟通是构建和谐课堂的有力保障。教师必须转变思维认知,更新教育观念,以生为本,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解决他们心理上存在的问题,拉近彼此的距离。在具体操作时,教师要由讲授者变为倾听者,尊重学生需要,做他们的朋友。大部分学困生成绩偏低,思想认知滞后,缺乏上进心和学习的动力,他们普遍认为学习没有意义,将学习看成是一种负担。针对学困生思想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教师必须与他们进行平等沟通和交流,突破学生思维局限,打通学生思想掣肘,让他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从中发现趣味因子。

二年级某班的小华是班里的学困生,对于学习,他总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在为人处世上,他做得也不够好,经常和同学闹矛盾,这对他的全面健康成长是不利的。教师决定对他进行全面的了解。教师从小华同学那了解到,小华家境殷实,父母在外做生意,对他管教较少,也给他灌输了学习无用的思想,父母希望小华长大以后接他们的班,帮助家里管理生意。教师了解清楚后,找到李华,给他出了一道数学题。显然,小华不会做。教师顺势与他交流,并用一些生动的案例讲述了知识的重要性。小华感受颇深,思想认知逐渐转变。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不能因为学困生学习成绩差就忽视他们,他们也是班级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正确引导学困生,走出思想桎梏。没有沟通就没有教育。在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才能找到突破口,对学生进行积极、正面的教育,也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目的。小学生都喜欢被夸赞,学困生也不例外,他们更渴望被教师关注、赞扬。教师紧紧把握住学困生的这一心理需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将其放大,这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是极大的。

四、升级技能训练,塑造学生核心素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学困生也是这样,教师不能只顾传授理论知识,还要设置适当的训练,让学生边实践边学习,获得更深刻的体验。一般来说,课堂中的实践训练,中等生和优等生是主角,教师更加关注这两类群体,学困生虽然参与其中,但他们的作用和价值显然没有发挥出来。这与新课改促进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一次语文课上,教师设置了一个角色演绎的小游戏。以前这样的活动学困生虽然参加,但发挥的作用极小。这次教师转变了教学策略,让小组内的优等生转到幕后,学困生作为主角闪亮登场。每个小组必须选出一名学困生参与到表演中。这样的要求促使学困生不得不积极准备。部分学困生理论知识学习能力不强,但他们的表现欲望强,演绎能力也很强,课堂教学效果自然是值得期待的。教师巧妙借助小游戏,对学生进行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表演能力、组织能力、思维能力都得到快速提升。

学困生学习习惯差,掌握的学习方法较少,领会知识的速度较慢,教师要针对学困生这一特点,投放练习题。做题时,教师可以设立小组,进行一对一的帮扶,优等生帮助中等生,中等生帮助学困生,营造良好班级学习氛围,形成良性循环,同时对帮扶小组进行考核、评价。学困生在实践中,习得了知识,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及时总结经验,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改正。

学困生是基础教育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部分。要想成功转化学困生,教师要正确认识学困生这个问题,承认差别,彰显个性,必须对学困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探究,在理解的基础上认同内化,选准突破口,采取恰当的方法进行干预,让学困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更加高效,开发学困生潜能,促进其人格的健全发展。

(责编 韦淑红)

猜你喜欢
干预心理问题学困生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关注学生的心灵花园
大学生心理危机防范快速反应机制研究
积极想象在音乐治疗中的运用研究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