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获得发展

2019-04-23 09:01吴宏祥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9年4期
关键词:社会课堂发展

吴宏祥

[摘 要]人需要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锤炼才能获得发展,而社会是个大课堂,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可能。只有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对社会的良好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锻炼独立学习的能力,形成爱国情感,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关键词]学生;社会;课堂;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2-0042-02

社会是个大课堂,是一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教材”,能为学生提供比教科书更详尽、更感性、更生动、更富有人情味的鲜活学习素材。品德与社会课程反映的是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它本来就源于社会。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多彩的社会还给学生,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品德与社会》,这样才能提高他们认识社会的能力,使他们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对社会的良好态度

每个居民对自己家庭所属社区都有共同的“地缘感”,即一种情感、心理上的认同感,感受到我是这个社区中的一员。正如俗话说“异地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远亲不如近邻”,这是对社区认同感的一种鲜明表达。社区是社会的一部分,对社区有了认同感,对社会自然也会产生认同感。现在有些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心理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对社会的认同感,反而对社会充满了仇恨,认为社会遗弃了他们,周围的人对他们都不怀好意,所以对社会采取报复性的破坏行动,从而由小错不断发展到作大案、要案,最后走向不归路。因此,对青少年进行社会认同感的教育,促使他们对社会形成良好的态度非常重要。

例如,教学《快乐的邻里生活》时,教师布置学生进行社会调查:①举例说明:你家的衣、食、住、行和教育、娱乐等都是由谁提供的?②举例说明:如果你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谁来为你主持公道?③通过以上调查,你有什么感想?学生对这种社会调查很感兴趣,有的直接采访父母和亲戚,有的在父母的陪同下走访法院,有的几人组成一个采访组采访有关部门……在调查汇报会上,学生的发言言之有据,很有说服力。谈到调查后的感受时,大家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社会,因为离开了社会,我们寸步难行。在参与社会调查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对社会产生认同感,从而在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对社会的良好印象,这种良好的印象就是对社会的良好态度。

二、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感

如今商品经济大潮波及整個社会,也涌向学校,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考验,社会环境和学生心态都发生了变化,腐败现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没落的现象正困扰着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对这样的环境,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教育,赋予他们责任,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把完成每件事都当作一种责任。“走进生活,感受生活”是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只有让学生走出书本和教室,参加社会实践,才能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社会经验,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例如,教学《绿色小卫士》之后,教师带领部分学生走出校园去观察城区的环境卫生状况。学生来到马路上,一辆汽车“嘎……”的一声,在他们不远处紧急刹车,发出刺耳的声音,有的学生忍不住堵上了耳朵。这时“环境小顾问”生1介绍说:“噪声高于90分贝,会对人造成伤害,这就是噪声污染。”学生又来到东门汽车站附近的护城河边,看到一家饭店的下水道口,一股污水正向河里流去,河面上漂浮着各种颜色的垃圾袋、一次性饭盒、酒瓶、易拉罐等,并且河水已经发黑,发出一股股腥臭味,大家忍不住捂住了鼻子。“环境小顾问”生2继续介绍说:“河水受到污染,会毒死鱼虾,危害两岸居民的身体健康,破坏美好的环境。”接着,学生来到西门的水泥厂一侧,只见大烟囱向天空喷吐着浓烟,烟雾弥漫了半个天空。水泥厂附近的树木、房屋上都是一层灰。学生采访一位行人,行人介绍说:“每当粉碎机粉碎石料时,我们从这儿走过都要屏住呼吸,捂住口鼻。”“小顾问”生3指出:“人们呼吸这种污染了的空气,会引起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和肺癌等疾病。”摄影师把刚才一路上的所见所闻都拍摄了下来。回到学校,我们向全班同学放映了刚才的参观实录,大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纷纷对怎样让天空明净、河水清澈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最后,班委会根据大家的意见拟了一份面向全校师生的倡议书,号召大家行动起来,保护环境。

通过以上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了解了家乡环境的污染情况,既懂得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了环保意识,又使社会责任感得到了强化。

三、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锻炼独立学习的能力

传统的学习方式、教学模式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学生是配角,只能被动地在教师后面跟着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不能完全是教师的讲授,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去发现、体验和探究,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自己独立学习的能力。

例如,教学《逛商场》后,根据购物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假钞这一实际情况,教师留给学生这样的课后作业:“怎样区别真钞和假钞?课后去银行、邮局咨询一下或者查阅有关资料,并把完成作业的过程写下来。”在课上交流过程中,学生有的说他们几人组成采访小组,到银行采访了营业员;有的在父母陪同下到邮局储蓄柜台进行了咨询;有的以顾客身份去银行存款,借机询问如何识别假钞;也有的去商店买东西,顺便了解怎样识别假钞;还有个别学生因为不好意思向别人请教而没有完成任务,教师要求他们借鉴别人的方法去完成任务。

上述社会实践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独立学习,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把学生引向社会这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教会学生如何寻找问题的答案,锻炼了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

四、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培养爱国情感

热爱祖国是中华儿女共同的基本道德情感。千百年来,虽月转星移,沧海桑田,朝代更替,生命繁衍,但山河长青,祖国永存。爱国主义始终作为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被继承和不断发扬光大。爱国主义教育是对青少年教育的一个永恒主题,尤其是改革开放的今天,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让学生了解我们祖国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取得的伟大成就,懂得我们伟大祖国发展到今天这样繁荣富强来之不易,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献身祖国、为中华之振兴而奋斗的决心,我们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主题为“农村巨变家乡行”的社会实践活动。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全国9亿多人生活在农村。自小生活在城市里的学生,对农村并不太了解。学生来到蒋华镇三圩村采访了老农李伯伯,参观了苏北第一村“六圩村”和“少女之春”集团公司等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了解了农村的过去,也了解了农村今天的变化,他们看到了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楼房、一间间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工厂、一条条宽阔的柏油马路……再想想李伯伯介绍过去农村低矮的泥墙草房、昏暗的煤油灯、一日三顿都是稀饭加胡萝卜或山芋干等,今昔对比,感慨万千。回校后,学生对农村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展开了讨论。有的学生说:“如果我是农业部长,将大力推广使用各种农业现代化设备,引进更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粮食产量,带领农民早日奔向生活现代化。”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是改革开放的幸运儿,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富强。这里,学生为家乡的巨大变化而动情,在实践活动中油然而生爱家乡、爱国之情。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是教师的说教不能企及的。

自十八世纪启蒙运动以来,人们过分看重学科知识,忽略了学习者的经验知识,这种“精英文化”的单向灌输使得文本知识与生活实际割裂开来。因此,教育必须从理性主义哲学和主智主义教育主流思想的樊篱中走出来,应该让学生面向生活和社会,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广袤的空间。

(特约编辑 木 清)

猜你喜欢
社会课堂发展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