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虾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数学教学回归生活是必然的趋势。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大多数教师只是单单在进行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数学与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可有机结合,促使教学资源更加多元化,来辅助为学生创设适宜教学情境,更好地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致力于促成学以致用,彰显数学学习的魅力。
关键词:生活化;初中数学;平面几何
数学知识中难免会存在一些抽象知识,若光靠教师生硬讲解,学生很难将知识的内容理解透彻,更别说予以灵活运用了,教学效果与质量略显低下。刚好,实际生活案例作为教学素材有机地渗透到教学活动中,为原先的教学内容增添与赋予新的内涵,教师在组织几何教学时,就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1];踏入课堂教学,学生会感到对新知识不再有“陌生感”,愿意发挥能动性,与他人进行主动交流,教师可逐步引领学生深入探究几何知识的奥秘,促进教学目的的达成实现。
一、贴近生活角度,体验拼贴乐趣
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数学的哲理,数学中也蕴含了诸多的生活气息,等待着我们挖掘发现与综合运用。教师的教学应基于启发性教学原则,出发去仔细研究课本内容,把握住教学的大方向,努力从学生的生活接触面中,寻找能够与数学的知识点契合的范畴内容,将富有生活氛围的趣味元素与数学知识串联起来带入课堂教学中,逐步帮助学生构建生活化的数学知识模型。如在讲解“三角形内角与平分线”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将这一问题探究的主动权交赋给学生,学生可自主通过画、折、切等方法,来探究分析角平分线是如何产生的,在头脑中构建起浅意识的角平分线的概念,与之建立起熟悉感,便于之后的深入理解与实际应用。
二、创设生活情境,富有多元内涵
概念的形成要经历两大阶段,即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无论是站在哪一阶段上,都可注视到概念是客观存在的,存在于现实的世界中。因而,为了加深学生对几何概念的理解,教师不防直接创设生活情境,来进一步引发起学生对概念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学习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愿意形成端正的态度去与老师一同携手去研究数学知识的奥秘。几何物像在生活中几乎到处都是,刚好可以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目光与注意力,例如:在讲解圆这一概念时,教师可先面向学生提问: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圆形?有学生提到“轮胎”,之后教师便可结合学生回答,继续问道若将轮胎变为长方形、或是三角形、或是椭圆等其他几何形状,那小轿车还能够正常行驶吗?为什么圆形在滚动的时候会忽高忽低呢?用这层层递接式问题与任务,来驱动学生去向外发散思维,调集脑海中的知识与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方法又可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新型的现代化设备予以诞生,如:多媒体影像设备,它具有先进性、直观形象性等,在教学中,教师也可把这些先进化的教学手段引入到教学中,辅助于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例如:在讲解《平面直角坐标系》时,若直接向学生讲解关系,学生往往很难理解,笔者在实践中有想到,可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切入提前剪辑好的电影院入场的片段,四周的人都在根据票面上的“几排几座”的信息,来寻找自己的观看位置,也恰好这个生活实例就与我们今天要探究的知识有关,情境的创设与构建使得学生一下子明白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内涵,寻得了数学学习的乐趣所在。
三、知识实际应用,拓宽学习天地
学习数学的目的是要将数学应用于实际,只有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才能真正实现其学习的价值,正所谓学以致用,这是教师所为之向往的教学效果[2]。初中数学若是远离了生活化教学,则会让学生的学习受阻,这是切不可取的。学生跨入初中阶段学习后,头脑中已经累积了部分知识内容,已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式,有着自己主观概念与意识,教师若是一直再让学生机械式地做作业,长期下去学生容易对学生学习产生厌烦之感,十分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故而教师更应该探寻知识与生活间的密切联系,努力为学生创造富有实践性的习题,以及文字语言与结合图形的符号语言的互译题。
四、贴心关注学生,教学评估反思
每個学生都有着独有的个性特点,他们之间的知识学习能力、思维发散能力都会有略微的差异,教师的教学是面向全体的学生,故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行为习惯与情绪变化,教学的展开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论教师在讲解平面几何的知识内容时,还是其他内容时,都应该先是让学生去观察与感知、后结合实际生活案例,为其内容增添趣味性,引领学生走入预设情境中,身临其境去体验,与发表自身的观念想法,教师在课中与课后都要及时总结与调整,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总而言之,构建起初中平面几何知识与生活化教学的模式十分有必要的,通过图形、概念、作图等方面切入,运用实际生活案例辅助为教学服务,引领学生向外发散思维,促使学生深刻掌握知识内容,懂得将之灵活运用在现实生活之中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
参考文献:
[1]李伟.浅论生活化教学让初中数学平面几何教学更精彩[J].中国校外教育,2017(36):89.
[2]邱乙忠.数学生活化,让初中数学教学更精彩[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1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