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凤华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网络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是每位中学生都应该具备的能力。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根据环境,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不断摸索和总结经验,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进而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总体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适应时代的要求。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一、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充实自己
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到来和不断实施,素质教育的发展推动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应该不断地给自己充电,用知识来武装自己,使自己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才能在教学中应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才能不断地向学生介绍信息技术的最新动态和发展前景。只有教师的专业知识足够丰富,对学生才有吸引力,也才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如果教师的专业知识不够丰富,有时候学生问的问题,还需要课下翻看资料或者在课堂上照本宣科,这样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对信息技术的兴趣,还会让学生觉得教师不太专业,从心底也会对教师的教学有所不满。反之,如果教师的专业知识非常好,学生就会从心底对教师有所钦佩,也会尊重自己的老师,课上也愿意听讲,也会尽力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也让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这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师应巧妙设计教学任务,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认真研究教材内容,课下认真备课,多查阅相关资料,巧妙地设计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设计得有目的、有计划,科学合理。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重点和难点的突破。在教学设计中,要渗透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备课的时候,可以设置一些学生学习任务,在课堂上,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去学习和操作,可以让学生掌握真正的学习主动权。通过学生自学和互相讨论,最后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可以走下讲台,在课堂上起到引导的作用,发现学生哪些地方操作得不正确时,可以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并加以改正。引导学生有步骤和有计划地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让学生锻炼了操作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三、教师应坚持“教师起指导和引导作用,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
传统的教学模式大部分都是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学生只是机械地听,采用“填鸭式”和“满堂灌”的形式,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死板、无趣,还大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没有主动权,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这样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低下。教师要改变这样的教学模式,开启新的教学方法。要彻底摆脱传统教学的束缚和应试教育的影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自己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自主学习,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可以获得小小的成就感,让学生多思考、多分析,做到精讲多练。坚持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充分体现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指导者,促进课堂教学效果向着良好的一方面发展。
四、教师应把枯燥的理论讲得轻松风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选择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这样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容易。也能拉近知识跟生活的距离,使得课堂教学内容更实用些。教师安排课程的时候,尽量把枯燥的课程讲解得生动、有趣些,以提高课堂气氛和激发学生兴趣为主,尽量使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来讲解,可以多用比喻和生动有趣的故事进行展开,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例如:早晨闹钟响起,会给我们传递什么样的信息。我们课下走过食堂,飘来浓浓的香味,又给我们传递什么样的信息等。这样的生活实例,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還使得课堂教学变得非常轻松和愉悦。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无处不在,便对这门课程有了更多的兴趣。
五、教师应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升教师自身的魅力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非常重要。教师上课要面带微笑,要积极乐观地去面对一切。教师要做到和蔼可亲和平易近人,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在课堂上,要让学生积极踊跃地发言,让学生大胆发言,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善于思考的能力。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轻松、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在课堂上时刻散发着光环,爱学生、尊重学生,以自己的职业魅力去感染身边的每位学生,赢得学生的尊重。学生喜欢老师,自然也会听他的课,也会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
总之,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要根据教学环境,注重知识的综合学习,不断丰富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不断摸索和总结经验,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总体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适应时代的需要,才能为我国培养更多的信息技术专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文娟.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探索[J].教苑杂坛,2012(6).
[2]何立群.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要贴近生活[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3(8).
[3]高俊伟.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指导[J].考试周刊,2013(9).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立项课题 ([2017]GHB1252)《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