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冰 李艳
摘 要:创新创业课程资源建设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环,文章从高校对创新创业课程资源建设的意义出发,结合高校创新创业课程资源建设的实际情况,剖析创新创业课程资源建设存在的不足,并从建设目标、建设原则、建设内容、建设途径及推进措施等方面提出进一步完善高校创新创业课程资源建设的对策,旨在为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创新创业;课程资源;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9)12-0053-02
科学合理地建设创新创业课程既是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课项赛孵转”一体化育人体系的基础,又是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的根本。因此,如何构建创新创业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跨学科教育协同发展的课程体系,成为高校推进教育改革、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关注的核心要点。
一、高校创新创业课程资源建设的意义
(一)创新创业课程资源建设是高校服务国家与
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
2010年教育部文件《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里面,强调要突出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与完善[1]。习总书记和李总理也在不同的地方强调必须极力推进创新人才培养,要求相关部门制定实施更加积极的创业政策,进一步提高大众创新创业兴趣。所以高校培养创新创业方面的优质人才能为国家及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二)创新创业课程资源建设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增强其竞争力的需要
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实践,其内涵是通过基本理论的学习和实操能力的训练,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塑造学生创新创业的品格,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适应社会的能力[2]。
(三)创新创业课程资源建设是完善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国际化”等高校人才
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托
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具有科学研究水平、服务社会能力、國际化视野的人才,在全民创新创业的背景下,创新创业课程资源建设是高等学校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实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学校落实党和国家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壮举[3]。
二、高校创新创业课程资源建设的问题
(一)建设目标滞后
目前,有些高校在创新创业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存在人才培养目标仍沿用陈旧思想,培养目标的设计不能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课程设置只注重表面问题,不注重课程内涵;课程学分设置偏重于理论学分,忽视实践学分的教学要求等问题。
(二)建设内容不够精心完整
许多高校的教学模式基本上都是将课程设置为通识选修课或专业任意选修课,参与学习的学生人数有限,没能有效地将学科专业特点与创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没有考虑到各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金课”数量少,“水课”数量多,共享程度低,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三)建设规划不够明确清晰
目前,国内很多的学校都设计了创新创业课程模块体系,但是一些学校并没有很好地将创新创业课程与通识选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跨学科模块课程进行融合,所以在一定层度上桎梏了学生创新创业的综合能力、就业择业的专业技能的培育[4]。
三、高校创新创业课程资源建设的对策
(一)厘清建设目标
创新创业类课程建设的目标就是要不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实践,重点解决“学生不断增加的创新创业知识需要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资源不平衡不充分的学习资源矛盾”,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加丰富、有效、针对性强的创新创业课程资源。
(二)明确建设原则
创新创业类课程整体建设要求,应围绕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进行设计,包括批判性思维、创造性解决问题、跨学科学习、团队精神与团队协作、领导力与决策力、信息素养、国际化素养、伦理与社会责任感、职场通用能力与就业价值观、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创业知识与创业技能,每门课程应有若干内容的体现。创新创业类课程的建设原则按照“四符合”原则实施,课程至少应符合以下原则之一。
1.符合“面向全体、基于专业、分类培养、强化实践”的“融入式”创新创业教育基本理念要求。在课程建设上应着重考虑授课对象的群体性和差异性、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和量化,课程教学内容围绕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知识、素质与能力进行设计。
2.符合新时代的科技发展趋势和商业发展模式要
求。围绕专业技术前沿、科技发展趋势和新商业模式进行设置,着重体现课程的时代前沿性、科学性、普适性和应用性。
3.符合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结构要求。围绕教学目标,在授课内容上应体现多学科专业知识复合,在授课团队上鼓励组建多元化教学团队,在授课对象上应满足学生跨专业、跨学科学习需求。
4.符合“课项赛孵转”一体化的学习成果应用导向。鼓励学生搭建团队,将学习成果应用到“互联网+”等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活动中,对特别优秀的成果着力实施培育与孵化。
(三)明细建设内容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可分为基础类课程、拓展类课程和专业类课程三个层次,其各层次课程从开设数量与知识能力培养方面形成递进关系,在课程教学内容深度与广度上形成相互衔接、支撑与关联。其中基础类课程可以看作金字塔的底部,拓展类课程可以看作金字塔的中部,专业类课程可以看作金字塔的顶部。
1.基础类课程。以学校必修课程“创业基础”,通识选修课程“SIYB创业培训”“大学生KAB创业培训”“创业实战训练”等建设为主线,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启发学生的创业意识,使学生了解创新创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与基本流程,达成创新创业教育的普适性教学目标。
2.素质提升与能力拓展类课程。以学校通识选修平台“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模块资源建设为主线,充分调动全校各专业教学资源和整合优课联盟、超星尔雅、智慧树、蓝墨等云平台课程资源,面向有创新创业想法的学生,设立一系列有关创新创业素质提高与能力培养的课程。此类课程是基础类课程的知识、素质、能力培养的延伸和细化,例如创新创业项目构思与设计、团队组建与管理、创业计划书撰写与项目路演、创新创业模拟实践等,达成创新创业教育素质提升与能力拓展的教学目标。
3.基于专业的创新创业类课程。以各学院专业选修平台资源建设为主线,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学术科研创新、科研成果转移转化、产权与技术服务对接应用的经验优势,结合学科专业新时代下的技术前沿和产业趋势,面向专业学生和部分有志趣的跨专业学生,开设基于专业的创新创业类课程。此类课程紧密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施“课项赛孵转”一体化育人教学模式,着重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鼓励各专业对该类课程进行有效设计,形成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专业拓展新方向且课程上下衔接、跨学科专业的若干课程群组。
(四)确定建设途径及推进措施
创新创业类课程建设途径包括改造、新增、引进三类。改造课程是指以“金课”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为目标,对陈旧课程进行改造,最终实现课程教学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的课程变革。新增课程是指增设一批符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的课程。引进课程资源可整合优课联盟、超星尔雅、智慧树、蓝墨等云平臺课程资源进行建设,多门课程间具有相互衔接、能够形成专项能力的若干课程群组,可按照学校专修、辅修、双学位等多种形式集中开设。
对于“基础类课程”,一是在保证“创业基础”“SIYB创业培训”“大学生KAB创业培训”“创业实战训练”等创业教育基础课程师资队伍稳定的基础上,做好教师梯队建设,搭建好平台,每年选派基础条件较好,个人能力较强,热爱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参加创业师资类培训,在取得培训师资格后,逐步培养使其走上讲台。二是做好基础类课程教师提升计划,按照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规律,明确培养目标,通过组织教师集体备课、轮训、研讨会等方式,互通信息,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对于“素质提升与能力拓展类课程”,一是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国内外最新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情况,顶层设计部分课程,面向全校选聘任课教师,在教师首次授课时考虑一次性给予授课教师一定的课程建设经费,并在教学工作量计算时考虑政策倾斜,以保证课程质量。二是要注重课程更新,落实好“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对不符合该教学理念的课程及时淘汰更新。
对于“基于专业的创新创业类课程”,一是在符合创新创业时代要求的基础上,以学生创新创业培养成效为导向,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为目标,充分发挥各教学单位在教学过程中的自主性,创新创业教育主管部门要采用多种鼓励措施积极支持各教学单位开设专业创新创业类课程。保证在每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至少设置五到八门该类课程,或者两个课程群。二是创新创业教育主管部门做好相应的课程检查评估工作,对于不符合要求的课程进行及时淘汰更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 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Z].教办〔2010〕3号.
[2]徐雁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 2016,(23).
[3]王存扣.全过程融入 体系化建设——南京理工大学创新 创业课程建设探讨与实践[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3).
[4]刘洋.双创”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现状与 对策探析[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
收稿日期:2019-05-20
作者简介:王冰(1980—),男,黑龙江密山人,黑龙江大学创业教育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教学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黑龙江大学办学研究项目“基于新工科指标维度的黑龙江大学创新创业资源建设”(BY1808);黑龙江大学新世纪教学改革项目“基于校企合作的跨境新商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2019C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