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瑛
【摘要】本文针对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学段中的识字写字教学现状,提出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与编者对话,理解编者意图;与学生对话,立足儿童认知;与汉字对话,感受构字方法;与课文对话,感知识字文化等建议,从而让学生快乐地识字。
【关键词】统编教材 快乐 识字 对话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1A-0105-02
在小学语文第一学段中,识字写字是教学重点。从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上、下册中都安排两个独立识字单元可以看出,编者非常重视识字方法的渗透,希望教师能进行识字方法的指导。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不少教师忽略了这一点,仍是新瓶装旧酒,方法单一,因而对学生理解汉字、亲近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笔者认为,识字写字教学也有一定的规律,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体现编者意图,更要结合学生特点和实际,促使学生快乐识字。
一、与编者对话,理解编者意图
教材是课标精神的具体体现。在统编版教材中,识字教学内容虽然简单,但是教师仍要研究教材,并与编者深度对话,力争做到教学简约而不简单。在统编版一年级语文教材中,共有四个单元18篇识字课文,涉及的策略有儿歌识字、看图识字、象形识字、归类识字、蒙学识字等。教师只有与编者充分对话,精准把握课文中所涉及的具体识字策略与方法,并结合实际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才有可能让快乐识字教学顺利开展。
同样都是识字内容,由于汉字结构等不同,编者在编撰过程中,所采用的学习策略也是不同的,其意图是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促使学生主动识字。比如,蒙学识字,编者意图是通过故事、视频、画面等方式助力学生理解汉字,并且从中渗透相关文化。又如,象形识字,编者主要是想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图画、象形文字与现代汉字之间的联系,在理解中助力识字,感受汉字背后的文化;再如,儿歌识字,编者意图借助儿歌韵律节奏,让学生在朗读中识字和巩固,以及感受汉字的韵律美,等等。因此,教师在教學中应从教材编者的角度思考,明确识字多样化的目的在于:在识字知识与能力上,通过多种方式,由扶到放引导学生从中了解汉字构造,帮助学生尽快学会自主识字;在文化传承上,引导学生从中感知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他们对汉字的热爱。教师只有与编者进行对话,才能准确把握编者意图,并尽可能根据教材要求渗透识字教学方法,以便让学生在识字中接受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与学生对话,立足儿童认知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学习的主人是学生。对于识字教学来说,也是如此。虽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了解到的仅仅是某个汉字,但是如果教师能抓住低年段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引导其以某个汉字为中心,学习其他汉字、词语,乃至相关联的事物,识字效果就会事半功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自顾自讲解,而是要充分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认字识字基础,以及结合其认知规律,通过教学设计促使学生主动调动多种感官,多元化识字。
比如,统编版语文第二册《春夏秋冬》一课的识字重点是雨字头与“霜”字。雨字头是新偏旁,属于教学难点。如果直接讲解,则显得较为枯燥,学生也不容易理解。但是,如果我们结合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这一实际,让其说说“霜”与什么有关,大多学生必然会想到与“水”或“雨”有关。然后,教师再通过微课的形式,呈现“霜”字的甲骨文,以及演示“霜”字的变化过程,就能让学生形象地理解“霜”字上面部分与“雨”有关、从音符“相”,并自然而然地展开联想,以及与“雪”字进行比较和区分。最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爱玩的特性,以“霜”字为中心,开展“找朋友”的组词游戏,让学生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生字知识。从学生参与游戏的效果来看,学生不仅读准了字音,理解了字义,而且还学会了运用。
以上教学中,教师以“霜”字为中心,结合小学生善于联想的特点,从中穿插自主认识、字义理解、归类识字、组词运用,等等,教学过程生动有趣,教学效果良好。
三、与汉字对话,感受构字方法
汉字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同样也是音、形、义三合一的文字。相比其他文字,汉字有自己的构造方法与规律。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与汉字对话,通过分析汉字构造方法,结合相近汉字音、形、义的比较,或者同一汉字在不同语境中的比较,从中发现“这一类”汉字之间的共性与个性,继而搭建平台,采取相对活泼的教学策略,在彰显汉字趣味的同时,也能让课堂教学有趣味。
从汉字构造角度来看,汉字所用字符一般有音符、形符和记号三种。形符,即象形字,古汉字中的独体字大多是这一类。由独体字组成合体字,其中独体字往往充当形符和音符。跟汉字意义有联系的字符是形符,而与汉字读音有联系的是音符,两者都没有联系的则是记号(即已经失去表音和表意作用,纯粹成为记号的字,像汉字“寻”“帚”的部首“ヨ”,既不表音,也不表义,纯粹属于记号)。
在汉字构造中某些字符属于哪一类,具体还要视情况而定。比如“山”“火”,如果不考虑其演变过程,就形体而言,属于记号,但在合体字“汕”“伙”中与读音有联系,属于音符,而在合体字“峰”“烧”中则与意义有关,属于形符合体字;而其在合体字中究竟属于什么字符,还要结合具体情况而定。如统编版语文第二册《小青蛙》一课有五个生字,分别是“清、晴、睛、情、请”。根据汉字构造规律,我们可以围绕“青”这一音符进行组合识字,让学生读准字音,再通过不同形符,帮助他们区分生字意义。其中“清”字形符是三点水,与水有关;“晴”字形符是“日”,与太阳有关;“睛”是“目”,与眼睛有关……借助形符理解字义,学生很快就能读准五个生字读音,了解其字义。
四、与课文对话,感知识字文化
认识生字的最好方法是把其置于一定的语言环境之中。就教材中的单篇课文而言,往往采取一种识字策略,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识字,我们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穿插不同的识字策略。如果教师不注重研究课文,单纯用一种方法,必然无法把握文本精神,更无法体现识字方法的独特性。就单篇课文的识字教学而言,笔者认为,教师应该以某一种识字方法为主,从中渗透其他识字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善于与课文对话,把握方法的内在联系和契合性,引导学生从中感知不同的识字文化。
例如,部编版第二册识字课文《古对今》,属于传统的蒙学识字内容,出自《笠翁对韵》一书。其中有三个汉字,即“暮”“朝”“晨”,都带有同一个义符“日”。从对应的甲骨文来看,“暮”字中,“日”字从草丛里落下去,而“朝”字中“日”却还躲在草丛里,至于“晨”字中“日”已经跑到最上面,人们已经起来劳作。该篇蒙学识字主要是借助我国传统经典文化,让学生通过诵读识字,而对于那些有难度的、同一声旁或者形旁的生字,则可以借助字符表义,渗透归类识字。因此,教师要针对本课中三个汉字在不同语句中的呈现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识字。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抓住这三个汉字的共性特点,适当重组教学内容,通过围绕“日”字的意义进行拓展,渗透其他识字方法;通过借助相应的甲骨文字形,引导学生观察,在唤醒学生生活经验的同时,也帮助他们进行趣味识字。如有可能,我们还可以用多媒体呈现这三个字的字形演变过程,或者形象演示相应的甲骨文内涵,从而有助于学生形象地理解这些生字,以及了解我国汉字的构造特点和文化。
总而言之,要想让学生快乐地识字写字,需要教师充分把握编者意图,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结合汉字的构造规律,引导学生在丰富多样的识字方法下不断丰富识字量,以及提升识字能力。
(责编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