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晓
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我国国民收入普遍提高,互联网金融交易便捷且频繁,如何管理财务考验国民的“财商”。所谓“财商”(Financial Quotient,简称“FQ”),是指一个人创造、支配、运用财富的智慧和能力。由于人一生的活动都离不开钱财,因而财商与智商、情商一样,是人的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财商源于从小获得的教育、熏陶和历练。然而,长期以来,国人受儒家重义轻利思想以及小农经济的影响,对钱财及钱财带来的商业行为一直抱以轻视的态度,理财教育无从谈起,随着社会竞争压力日益增大,学校、家长更是将教育重心放在智育、技艺培养上,忽视了理财等生活能力的培养。许多专家认为,8岁左右是孩子的“理财敏感期”,此时的他们开始对赚钱、交易感兴趣,会和同伴互换玩具等。可见,基础教育阶段是开展理财教育的好时机,在中小学阶段给孩子上堂财商课可以为孩子理财素养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学校应将理财知识渗透到数学、思品等学科教学中,帮助孩子掌握基本的理财知识。学校应将教科书中与理财相关的内容进行梳理,系统、有计划地开展理财教育。数学学科,低、中年级教学算术后,教师便可以让孩子练习记录家庭每天的开支情况,包括工资收入、劳务收入、日用品花销、水电费、教育支出等,月底汇总了解家庭每月收支状况,明白钱财是通过辛勤工作、投资理财得来的,从而初步形成理性消费的意识。到了高年级,教师可以在理财知识方面增加购物的正确步骤,即“做预算—购物—记账”,增加做预算、存款策略、记账能力的考查,让孩子学会量入为出。教师也可以组织孩子进行小课题研究,如开展“打折的秘密”课外实践,引导孩子总结丰富的折扣形式,发现那些折扣背后的秘密,明白可以通过理性的思考和折算避免不必要的花销。思品学科教师则要着重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和理财观,讲清货币、资产、利息、利率、所得税、负债、通货膨胀等词汇的含义,介绍股票、基金、债券、外汇等,还可让孩子讨论通过支付宝“扫一扫”付款、共享单车的押金等与货币职能的关系,与鲜活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其次,学校应开发与理财相关的系列校本课程,开展校园趣味理财活动,帮助孩子在实践活动中提高理财技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分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校本课程灵活机动,非常适合补充国家课程理财教学不足这一空缺。学校在开发校本理财课程时应考虑中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力水平,根据学生学龄由浅入深地编排理财知识,做到与学生生活实践相结合,保持与当前经济生活的一致性,保证内容的趣味性和形式的多样化。学校可根据学生财经素养以及理财本身的知识范围,将理财课程系统化,划分若干学习模块,并设定校本理财课程的总目标及细化各年段下每个模块的学习目标,围绕目标设置生动有趣的理财主题。“家庭欢乐游旅行计划”主题,让孩子在家长、教师的协助下策划一次旅行,在出行前进行旅行经费预算,根据经费情况选择旅行路线、食宿、交通方式,研究怎样才能玩得又开心又省钱;“‘小聪明管理压岁钱”主题,让孩子将压岁钱存进自己的银行账户,这些压岁钱或用来有计划地购买文具及课外读物,或存起来作为自己发展兴趣爱好的基金,或拿出一部分捐给贫困家庭的孩子;“旧物改造交易会”主题,让孩子将旧物改造成新物件并在商品交易会上出售,从而对商品如何定价、定价是否合理有基本的判断能力……学校开发校本理财课程,开展校园趣味理财活动,让孩子在亲身体验中树立理财意识。
最后,学校应转变家长的育儿理念,发挥家长在理财教育方面的正向作用。许多家长未曾告诉孩子真实的家庭经济状况,出于对孩子的爱一味给孩子最好的物质条件,而且事事包办,导致孩子缺少基本的消费指导和正常的消费体验。学校应通过家长会等方式,引导家长转变理念,认识到正确的金钱观和理财意识是陪伴孩子一生的财富,并让家長交流一些培养孩子理财能力的方法。例如,家长要恰当地给予孩子生活费,既不吝啬也不浪费,指导孩子有计划地花销,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假期让孩子参加各类劳动,体验工作的不易,锻炼孩子吃苦耐劳的品质;当孩子吵着要父母购买一些玩具时,家长要不断教导孩子区分“需要”与“想要”的差异,必要时用一些游戏来辅助教导孩子,让孩子明白维持生活正常运作所需的衣食住行费用是必须支出的,需要为之保留预算;在“双十一”等“购物节”理性消费,以免造成孩子的冲动购物行为。
总之,学校上好财商课对于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事半功倍的效力。孩子形成正确的金钱观,掌握一定的理财方法,不仅可以远离拜金、奢侈的不良风气,还有利于建立责任感和感恩意识,懂得如何通过合法的劳动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开展财商教育不仅惠及孩子,也会惠及国家和民族。
(责编 刘小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