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根据部编版低段语文教材中的识字要求,论述识字课文的类型、编排特点,以及教学的有效策略,从而达成让学生有识字愿望、能够主动识字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低段 识字课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1A-0004-04
识字写字是低段教学的重点。在部编版低段语文教材中出现了6个单元的集中识字板块。集中识字板块的教材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纯识字,如《天地人》《日月水火》,只由汉字和插图构成;一类是将要求学会的生字放置于词串、韵文、儿歌等教学文本中,有明确的识字任务,内容丰富,具有文化价值。本文所指的识字课文,指的是第二类识字教材。
一、识字课文的主要分类
根据不同的识字方式,小学低段的识字课文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一)现代儿歌识字课文
这一类课文由“词串+儿歌”或一首儿歌组成主要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儿歌,在一定的语境中识记生字。儿歌节奏明快,浅显易懂,音韵协调,容易受到学生欢迎。而词语的串联不仅韵味十足,而且富有生趣,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使学生在识字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有用的词语和构词方法。
例如,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7课《操场上》是一篇“词串+儿歌”的识字课文,文中出现了两组词串:“打球、拔河、拍皮球”“跳高、跑步、踢足球”。这两组词都与学生的课间生活紧密结合,读起来十分顺口且好记。仔细读来,不难发现第一组词语都是与“扌”有关的生字,而第二组都是与足字旁有关的生字。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两组词语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发现了“字的意思与偏旁有关”这一识字的方法。
(二)传统文化识字课文
汉字本身是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的源头,一笔一画都承载着中华文明厚重的底蕴与价值。古代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四大造字方法为低段识字教学提供了识字方法依据。如识字课文《日月明》告诉了我们会意字识字的方法,《“贝”的故事》生动呈现了汉字演变的过程。识字课文中还引入了对子、古诗、三字经。如《人之初》《姓氏歌》《对韵歌》等,它们来源于《三字经》《百家姓》《笠翁对韵》。通过学习文本,学生既能在识字过程中习得形声字识字、韵语识字等方法,又在以识字为重点的层面上关注了中国传统文化,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一举两得。
(三)分类识字课文
低段的识字课文更为注重识字方法的习得,在文中渗透了多种识字的方法。如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口耳目》中,课文以图片的形式介绍了中国汉字的一个典型字类——象形字,让学生在观察字形、比较实物的过程中快速地掌握生字。又如,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日月明》中,课文以“日月明,鱼羊鲜,小大尖,小土尘”这样的儿歌形式,渗透了会意字的识字方法。《动物儿歌》《操场上》《树之歌》揭示形声字形旁表意的构字特点。而在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姓氏歌》中,课文则别出新裁以你问我答的形式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向学生介绍了“熟字加一加”的识字方法。另外还有一种根据一个字族编写的诗文,它“因字创文,创文识字”,如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小青蛙》就是典型的字族文,它揭示形声字声旁表音的构字特点。这些识字课文,教学目标明确,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利用它捕捉生字大海里众多的“鱼”。另外,还有字理识字课文,如《“贝”的故事》;生活识字课文,如《中国美食》等。
二、识字课文的编排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喜欢学习汉字,学习独立识字。”也就是说,在低段的語文学习中,学生的识字更多地应当指向于习得识字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方法来识字。而识字课文恰巧成为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生字沟通联系的一座桥梁。一方面,它不仅将生字的学习融入具体可以感知的文本中,更重要的是给予了学生充分自主识字的机会,给学生的识字铺平了道路,夯实了基础;另一方面,它虽然短小精悍,却“五脏俱全”,蕴含着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
(一)识字性
识字课文存在于低段语文教材中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识字。文本的存在是以识字为构架的。课文中展示了丰富多样的识字方式,有看图识字、现代儿歌识字、传统蒙学识字、字理识字、生活识字等。这些丰富多样的识字方法,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提高识字效率,同时有助于学生积累识字方法,为今后自主识字做准备。
(二)生活性
识字课文保护儿童的天性,关注儿童的现代生活,做好幼小衔接。如《小书包》《操场上》所描述的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拍手歌》描述的是儿童的游戏生活;《中国美食》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由于课文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因而易于激起学生共鸣,以及引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三)文化性
识字课文的文化性具有多重含义,其中一点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少识字课文中都提到了中国的传统美德,如尊敬长辈、团结他人等;也有一些识字课文讲述了传统的文明礼仪,如“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还有一些识字课文则体现了古代哲学观、思想观或中国的民俗文化,如《金木水火土》《传统节日》等。这些识字课文还教给学生不少的自然知识,拓宽了学生的眼界。这些带有浓重文化的情感与精神当然不能被舍弃。在识字能力与文化感受的结合中,学生不仅能够扩充自己的识字量,同时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更重要的是能够唤起内心深处对于汉字的喜爱之情,激起主动学习汉字的强烈愿望。
三、识字课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识字课文是学生进行识字的载体,主要为学生识字服务。因此,这一类课文的教学不能与阅读教学混淆,教学中要注意结合教材内容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关注课文的识字价值
低段语文教材主要以识字写字为重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凸显课文的识字功能,利用文本载体,以多种形式的识字教学活动进行识字教学。
1.借语境,巧识字
识字课文为了降低学生的识字难度,都是借助儿歌、韵文来编排的。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文本的识字价值,巧妙地引导学生在语境中识字。在语境中识字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步:第一步,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第二步,圈画文中生字并读正确,借助读课文检测认读生字的字音是否正确,若不正确需正音。第三步,借助课文,再现生字,理解字义。第四步,巩固生字,检测生字掌握情况,把生字放在新的语境中,巩固识记。
如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口耳目》的教学中,一位教师结合文本中的句子进行“坐”字的教学:
(1)读句子“站如松,坐如钟”,做到字字读正确。
(2)从句中提取生字“站、坐”,认读生字,注意平翘舌音。
(3)字理识字,展示“坐”字的演变,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坐”字是两个“人”相对而坐于“土炕”上。
(4)看图理解意思,强化良好的举止礼仪。找找课文插图中的人物,谁“站如松”、谁“坐如钟”?简单介绍京剧里的人物包拯,引导学生说复现句子,包拯——坐如钟,正直善良的人——坐如钟,小朋友们也要——坐如钟。
2.找规律,学方法
仔细研读课文,我们会发现很多识字课文里藏着汉字的一些构字规律或识字方法,如《日月明》是会意字识字,《小青蛙》揭示形声字声旁表音的构字特点,《动物儿歌》《操场上》《树之歌》揭示形声字形旁表意的构字特點。在教学中,教师要借助文本,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方法。
教学一年级下册识字单元第5课《动物儿歌》一课时,本课中有6个带有虫字旁的生字,都是左形右声,左边的虫字旁表意,右边的部件表音。有教师是这样教学的:
(师出示蜻蜓的图片)
师:这是什么?谁来说说怎么记住“蜻蜓”这两个字?
生1:“蜻蜓”是昆虫,所以它是虫字旁。
生2:右边是“青”和“廷”,它们和“蜻蜓”的读音相同。
师:这两个字左边都是虫字旁。带有虫字旁的都是古人眼中的虫子,右边表示这个字的读音。小朋友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那么你也能用同样的方法记一记“蚂蚁”“蜘蛛”这些字吗?
生3:它们都是虫字旁的,都是昆虫。
生4:我认识“马”,我就知道蚂这个字的读音了。
……
师:这一节课我们学习的生字,它们都是一边表示它的意义,另一边表示它的读音。
以上教学环节中,教师以“蜻蜓”为例,引导学生初步发现这两个字的特点,借此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后几个带虫字旁的生字,从而发现这一类形声字的共同特点。
(二)关注课文的语用价值
识字教学主要集中在字的音、形、义三方面。而在识字课文中,除了能够集中地认识生字的音和形,更有文本提供的语用环境,能帮助学生有效地了解字的意义,以及学会在具体的语境中运用,最终识记生字。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渠道帮助学生理解字词的含义。
1.悟字知意,感受汉字之美
汉字是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让学生从小了解汉字,热爱中国文字,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课文中,一些象形字、会意字凝聚了丰富的汉字文化,教师可以抓住这个根基,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感受汉字之美。
如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日月明》,有教师进行了如下教学:
(微课出示“日”和“月”,以及展示日、月从图像变为字的过程)
师:谁来说说这两个字表示什么事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生:“日”表示太阳,“月”表示月亮,它们都会发光。
师:白天,太阳给世界带来了光明;夜晚,月亮给大地带来了光明。
(微课演示“日”和“月”结合在一起)
师(导学):看,光芒四射的太阳和皎洁的月亮走到了一起,组成了“明”,意思也合在了一起。想想“明”是什么意思?
生:光明、明亮的意思。
师:读读下面三句儿歌,猜一猜“男、尖、尘”的意思。
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用动画吸引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汉字,带领学生再次感受象形字描摹事物的特点,为学习会意字做好铺垫。紧接着,引导学生通过看字源、想字义,在比较联系中明白会意字的构字特点以及“明”的意义来源,激发了学生学习会意字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一学、猜一猜的过程中感受了会意字的字义特点,感受到中华民族创造会意字的智慧。
2.学“字”致用,感受运用之法
文章的行文结构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点,需要教师在平时课堂中默默地渗透相关知识。对于低段学生而言,理解表达方式是比较困难的。然而,通过朗读,学生却能运用语感体会作者表达上的用意,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关注字词的细微变化,让学生感受作者表达时的独特风格和语言特点。识字课文在行文中往往含有一些必须掌握的语文知识,如反义词、量词等,相较于只是枯燥地向学生解释这一教学手段,笔者认为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可能更为高效。
例如,一年级上册第5单元《大小多少》一课中,出现了大量的量词,这些量词有些意思相近,但不可以混用。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巧妙地引导学生体会量词的妙用呢?在执教这一课时,一位教师将“堆、群”这两个容易搞错的量词放在了一起,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学习:
师:数很多的鸭子时我们一般用“群”作为数量词,用“群”作为数量词告诉了我们什么?
生1:数量很多的时候用。
生2:还要能够聚在一起。
师:那么数杏子时用什么量词呢?(生答“堆”)
师:如果老师把“堆”换成“群”,行吗?请你读一读,比一比。
(出示:一群杏子,一堆鸭子)
生3:不可以,杏子比较小,鸭子比较大。
生4:杏子是吃的,鸭子是活的,不能调。
师:看来,小朋友读了以后发现了这两个量词不可以对调。“群”是形容动物或是人的,“堆”是用来形容食物的。
其实,这两个量词对于低段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因为他们对于量词并没有具体的概念,但教师在执教时通过调换量词以及反复地读一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比和感受。在语感的驱使下,学生读着读着就发现两个量词适用的范围是不一样的,不可以混用,感受到了运用量词时要准确。
(三)关注课文的文化价值
在识字课文中,我们除了要完成识字教学的任务,还要自觉承担起课文所承载的传承中华文化使命的任务。所以,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识字课文的文化价值。
1.读文生情,感受传统文学文化之美
在小学语文第一学段中,诵读是不可或缺的一种方法。识字课文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可以掌握生字,感受到语言的音韵之美,以及了解传统文学的独特表达形式。如在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对韵歌》中,有一位教师利用师生合作对读的方式展开教学:
师:云对什么?
生:云对雨。
师:雪对什么?
生:雪对风。
师:花对什么?
生:花对树。
师:鸟对什么?
生:鸟对虫。
师:山清对什么?
生:山清对水秀。
师:柳绿对什么?
生:柳绿对花红。
《对韵歌》,音韵优美,节奏鲜明,体现了汉语的韵律节奏美感。教师采用师生对读的方式,使学生读出文章的韵律,感受对子的韵味,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对汉字文化产生了浓厚的情感。
2.了解渊源,感受传统民俗文化之美
传统民俗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传统民俗文化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姓氏歌》取自《百家姓》。《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对姓氏进行了排列,而且句句押韵,因而被视为古代蒙学识字的经典之一。它对中国姓氏文化的传承,中国文化的认知等都起到了巨大作用。因此,在教学《姓氏歌》一课时,教师不可忽略课文的这些价值,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姓氏在血脉传承方面的意义,了解传统的姓氏文化,并引导学生将介绍姓氏的方法运用到人际交往之中。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这一课时,在谈话导入环节,就很好地将姓氏文化渗透在识字教学中:
师:小朋友们,杨老师姓杨,我爸爸姓杨,我爷爷姓杨,你们猜猜,我太爷爷姓——
生(全体):杨!
师:你们从中发现了一个什么秘密?
生1:你们都是姓杨的。
生2:你们家全都是跟爸爸姓同一个姓的。
师:你们发现了一个大秘密,了不起!我们班也有姓杨的小朋友,请起立!请告诉大家你爸爸、爷爷、太爷爷姓什么。
杨姓学生:他们都姓杨。
师:现在你们又发现了什么秘密?
生3:他们家族和老师的家族都姓杨。
师:是呀,我们的太爷爷都姓杨,曾太爷爷也姓杨,我们的祖宗都姓杨,说明在很多年前,我们有同一个祖先。姓氏代表了一个家族的血缘关系。
3.适当点拨,感受传统哲学观念之美
很多识字课文不仅具有识字的功能,还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如《金木水火土》的文化背景是《道德经》。“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体现了传统的世界观和哲学观,以“金木水火土”为代表的万物相克相生观念一直延续至今。教学时,教师就要悟到识字课文的这一层文化意念,在课堂上适当点拨,引导孩子初步明白其文化内涵。一位教师在课堂上渗透这一文化内涵时,是这样开展教学的:
师(依次板贴“金木水火土”的图片):小朋友,你们看看图片,想一想,“金木水火土”这五个生字宝宝,为什么这样排列?
生1:水能灭火,所以水排在火前面。
师:你真能干,给我们带来了启发。请看。(师在“金木水火土”下面依次贴上相应图片:斧头砍木头,土筑的大坝拦水,水灭火,火烧土)
生2:我明白了,斧头是金属,它能砍木头;水坝是用土筑的,能拦水;水能灭火;火能烧土。
生3:所以排成了“金木水火土”,不能调换。
师:小朋友们说得真好。这五个生字宝宝有一个共同的名称叫——五行。古人考虑到了它们之间相互害怕的关系,所以给它们排了队。
识字作为第一学段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一直以来为教师们所重视。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应巧妙地利用课文中蕴藏的丰富资源(如文本、图片、小游戏等),为识字类课文挑选最合适的方式方法,真正发挥这一类课文之于识字教学的真正作用。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也应当始终将识字放在首位,通过朗读、体会等多种形式,丰富学生的体验,开阔学生的视野,最终使学生能够产生识字的愿望并主动识字。
【参考文献】
[1]杨慧.看看,读读,玩玩,写写——苏教版语文第一册《识字5》教学建议[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学研究,2002(Z1)
[2]王启伦.体验,让识字如此美丽——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识字6》教学片断评析[J].新课程(小学版),2006(3)
[3]施民贵.識字教学的三重境界——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识字8》教学赏析[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3(4)
作者简介:蔡小红(1973— ),女,汉族,浙江江山人,小学高级教师;1991年9月参加工作,工作27年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所管理的班级多次荣获区级及以上优秀班集体荣誉称号;一直任教语文学科,荣获区级及以上课堂教学设计与比赛等奖项十余次;所撰写的论文发表和获奖十余篇;个人多次荣获区春蚕奖、优秀教师、事业家庭兼顾型教师等荣誉称号。现任杭州市滨文小学一年级语文教研组组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
(责编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