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莉萍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是阅读的引导者,学生是阅读的实施者,书本是阅读的内容,通过书本阅读可以实现学生与教师的双向互动,而不是依靠教师对阅读文章的分析来代替学生对文章的阅读感受。笔者针对如何有效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进行探究,以供同仁参考。
一、以情促情法
在现行的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情感或深沉或细腻的文章,在教学这一类课文时,笔者总是在课前反复诵读,然后在教学时有感情地朗读给学生听,有时自己实在不能把握的情感,便会让学生听名家的朗读,从而调动学生情感。
如在教学《慈母情深》时,笔者先范读课文,让自己进入角色,把一位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中省吃俭用给“我”一元五角钱买课外书的故事展现在学生面前,表现了慈母对孩子的情深。课文《慈母情深》的时代背景远离现在学生生活的时代,所以在教学时,笔者用幻灯片展示了相应的文章片段,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激发他们的情感。教师在教学时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在回忆中捕捉自己母爱的镜头,引领学生触摸文本,走进文本。
二、“轻描淡写”法
文本的厚重处往往需要浓墨重彩,然而反其道而行之,故意藏掖,有时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文中五壮士为什么要跳崖,意义在哪里?这种价值取向问题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深度的。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难点,教师要先对学生的心理做出一个大致的预估:有的学生私下会想,为什么五壮士不投降呢,白白牺牲多可惜呀!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并认同这一价值观,教师可以在处理这一教学问题时采用连环追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步步深入,从而引发一场思维交锋。
教师问:“子弹打尽了,石头砸完了,陷入绝境时,五壮士怎样和敌人作战?”
学生甲说:“拿机枪砸向敌人,跟他们拼了。”
学生乙说:“假装投降,再想办法甩掉敌人。”
教师说:“哟,你和老师想一块去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嘛!大家同意这个观点吗?”
思索片刻,有学生举手了。
学生甲说:“我不同意这个观点,敌人发现被引上四面是绝壁的狼牙山,又没发现主力部队和群众,一定会气急败坏,不会放过五壮士的。”
学生乙说:“五壮士不会投降的,他们把敌人引向绝壁,自己也没打算活着下山。”
学生丙说:“五壮士会想,不能投降,不能向敌人屈服!不然敌人会更加狂妄自大,欺负我们中国人。”
教师说:“听了你们的意见,老师现在和大家的观点保持一致了,五壮士英勇跳崖不是白白牺牲,而是……”
…………
如此设计,学生的思路被打开,爱国情感被强烈激发,这种认识的高度正是思维交锋的結果。通过思想碰撞、融合,文本的价值取向终于得到了大家一致的认同,从而成功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扰乱视线”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有时需要重新认定现成的结论。这时候,教师可以提出混淆是非的问题,培养学生维护真理的意识,教师越是“搅和”,学生便越想澄清,如此训练,会大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中彩那天》时,笔者曾提出这样的问题:“父亲把彩票上的标记轻轻地擦掉一些,他在想些什么?面对如此豪华的奔驰汽车,父亲确实想把它留下来,如果你是那位父亲,如果你是以一人之力承担起家庭责任的父亲,你会想些什么?”
学生甲说:“我不能独吞这个大奖,因为我的孩子们在看着我,我不能不讲诚信,我要让孩子知道:人穷不能志短啊!”
学生乙说:“虽然我放弃了这辆轿车,可是我却拥有友谊、朋友,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啊!”
以上的设计巧妙地引导学生以思辨的方式学习全文,促使学生将得到的语言文字信息转化为语言,既锻炼了创新思维,又丰富了对话体验。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为了让课堂氛围活跃起来,教师要让学生畅所欲言,敢于争辩、敢于思考,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分析、表达,在思辨中领悟课文的主旨,让语文能力得到真正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西省瑞金市井冈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