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志群
【摘 要】近期,《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发布,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维度定义“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艺术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因此,我就音乐为切入点谈谈对青少年儿童审美情趣教育提出几点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核心素养;审美情趣;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3-0058-01
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艺术美就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情与美有着不解之缘,决定了基础教育的基本方式,即“以情感人,以美育人”。
一、更加强调音乐情感的体验
1.注重情景的创设。
一般而言,创设与教学内容相似或相同的情景进行教学的方法是直观的、形象的、整体的。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深化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任何一首音乐作品都带有情景的描绘,表演者、欣赏者都是由境入画、由画寓情。例如:声音作品《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联想到历代的英雄豪杰的情景。作品《乌苏里船歌》啊拉赫赫尼那......“表现出赫哲人民在乌苏里打鱼的情景”。钢琴曲《牧童短笛》以明快而又优美的旋律,表现出乐观自豪的心情,以及唤起我们队家乡的美好情感和遐想。第九册艺术教科书第二单元中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所根据音乐的结构内容,让学生体验音乐的情景和情感。综上所诉,每一首音乐作品都有特定的情景,不同乐曲包含着不同的时间、人物、地点、景物等视象。通过表演在自己的内心视觉屏幕上创造出并看到一切想象虚构,及一切特定的情景。
2.注重学生角色扮演与活动体验。
以动力源于学生的需要,并实现创作和再次创作的近远目标,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性质、内容及途径有着广泛的选择。教学的艺术和技巧,表现在对音乐感念,实际技能探索的引导,而非控制学生发现的方式和范围,更不是观点的强加。与之相应,课程目标的着眼点,也就不是学生对材料事实的认定和保持,而是音乐行为的发展。
二、更加在乎音乐情感的表现
根据生理学分析,情感是由皮下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的兴奋引起的,它一方面受到大脑皮层的指导和调节,一方面又直接影响到内脏器官的活动和腺体的内分泌功能。所以人的感情有变化时身体的各部位及器官都会产生联合反应。
1.更能体现从学习兴趣入手的重要性。
广泛的兴趣不仅可以激发人的情感,而且还可以深化人的情感。对于音乐的兴趣可以从音乐中获取情感体验,当时某一件事有浓厚興趣的时候心里肯定会产生一种冲动随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区完成它。例如:星儿合唱团是我们星海青少年宫品牌项目,每年都有一批孩子踊跃报名考核加入到优秀队伍里来,孩子们凭着一股热情追求自己的梦想。古今中外许多有成就的人都是有着广泛的兴趣的,有人说:“兴趣决定一切”,虽然这句话有点片面,但也足以说明兴趣对一切表现的重要性。例如:我国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在谈到自己的艺术人生的时候说:“只有兴趣才有目标,只有不断追求才能成功”。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更能体现它的再创造力。
通过中外音乐作品欣赏,启发学生创造性地进行音乐表现。因为创造性的发挥导致学习结果的多样性。在过去仅仅教会孩子唱好一首歌,这种单一的教学手段只会扼杀学生的创作精神。在音乐创造中教师要启发学生创造性地进行音乐表现,不要以“标准答案”的形式去束薄学生,不同的歌曲(乐曲)有不同理解。就以歌曲《沁园春.雪》为例,学生通过欣赏,可以想象出列代英豪在战火纷飞的场景,这也是符合歌曲的原意,但在教学过程中,欣赏完后要求用一系列动作来表现歌曲的情感时,学生们表现出自信、坚定和从容,有的优美舒展、有的刚劲豪迈、有的还活泼欢快,真正体现了不同的再创造精神。任何一个创造都是在情感的驱动下诞生的,又例如:冼星海在创作《黄河大合唱》这一伟大作品的时候,就是以深厚民族情怀,对日本帝国主义无比的愤慨之下,创作的这一伟大巨作;而通过我们有效的欣赏,从内心发出热爱中华民族的伟大情感,发出激动而又振奋的行动。
三、更能体现它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人的审美情趣
教育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课题组组长林崇德教授从素质教育改革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核心素养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功能,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教育视角的变化。他表示,核心素养已逐渐成为一套有系统规则、具有实践操作经验的、完整的育人目标体系,而现阶段核心素养培养亟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切实地在学校落地。音乐的创作、表演和欣赏构成了音乐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在每一个过程中都渗透着音乐的审美情感。首先是音乐创作中作品本身固有的审美情感,如: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如果聂耳对中华民族没有深厚的情感,没有对革命的深厚情感,没有对音乐的审美情感是不可能创作出这样伟大的作品。任何音乐作品,无论是歌曲还是乐曲,无论是大作品还是小作品,都是作曲家们真正情感的流露。正如音乐家巴赫所说的:如果一个音乐家要使别人激动,那他应该先使自己激动,把整个身心都投入到他想唤起的情感中去。其次是在音乐表演活动中获得审美情感,因为学生只是通过音乐欣赏,获得审美情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表演活动获得。在音乐活动中,审美情感始终在不断地深化之中,它是对音乐作品的再认识过程,必须在创造性地和反复地练习中加深对音乐审美情感的真正体验,达到培养人的目的。第三是在音乐欣赏中获得审美情感。音乐的创作与表演最终目的是为了给人欣赏,它始终伴随着审美情感的发展和变化,通过对音乐结构的深入感知得到深厚情感体验的重要因素,因为曲式的展现过程就是情感发展的过程。而恰恰这并不是简单的欣赏,它能唤起许多做人的道理,正所谓一首有效的赏析得到的是终生受益。使整个乐曲中体现了层次感和情绪上的对比,获得更丰富的审美情感体验和表现,只有通过这种情感的体验和表现,上升到培养人的审美情操。
总之,从义勇军进行曲到歌唱祖国,呼唤起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培养人的爱国情怀;从千古传唱品国粹到乡谣土韵和黄土情怀,畅想着民族的伟大精神,培养了民族自豪感;春日抒情到冬天礼赞,激发对大自然热爱和向往;从心灵的呼唤到世界有我更精彩,哪一个不是呼唤着每一个成长的心灵,做一个怎样的人。
参考文献
[1]艺术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艺术课程标准解读》.
[2]张凯著.《音乐心理学》.
[3]吴文漪著.《思维.情感与音乐教学》.
[4]刘沛著.《美国音乐教育概况》.
[5]张开军著.《音乐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
[6]﹝苏﹞康斯坦丁和﹝保﹞安盖诺夫等著.《音乐美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