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
【摘 要】整本书的阅读,所教授的内容,应该抓住优秀文本的整体部分,也就是說“打蛇要打七寸”,即文章的重点要害,牵一发而动全身。由片段到全文,由部分到整体,在关键处进行逐一突破,层层递进,循循善诱。选择优秀读物,适应学生身心发展,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对整本书阅读进行指导,能够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发展语言,锻炼思维模式,形成丰富的体验。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阅读能力;阅读特质;学生实际;文本语言特点
历史长河中,思想迸发。从我国的“仁爱”到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以人为本”思想无不突出了“人文”二字。而语文学科的两大基本属性——人文性和工具性,也决定了语文学科是远区别于其他学科的。
“听说读写”的能力是语文最基本的素养。如果说发挥出语文的人文性是最终目的,那么“听说读写”则是最基本的工具性了。“读写”是“听说”的目的,且以“听说”为基础,相辅相成。
因此,“读”作为中间衔接的关键环节,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早在1941年,叶圣陶对“读整本的书”,作了专门论述,明确提出“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的主张。
一、把握“石头”的品质
人们常说“好玉没有明眼人,也不过是一块普通的石头”,确实如此。就像赌石,一刀下去精准与否,就决定你是否“赌”成功。而对于教学而言,不是赌局,却要有他们一样敏锐的眼光,把握“整块石头”,仔细端详,耐心揣摩。余光中老师也曾说过一句话:“当你的情人已经改名为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因此,确立教什么是我们“教的内容”的重点。
文本的解读首先必须得正确。如何才是正确?有人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读者对文本的解读并不一样。是的,根据读者的智力以及其他外部环境的作用,确实会有不同的个性化感受。但是,作为教者,我们对文本的把握要具有整体性,不可有片面性。如果解读文本时只“见树”却不“见林”,那么肯定是支离破碎的,解读的只是只言片语。对整本或者整篇的文本来讲,并不和谐,我们应该做到的是对整体的把握,对整本书整体目标的确定,每个文本关系的掌握以及各部分的均匀和平衡。
综上,整本书的阅读,所教授的内容,应该抓住优秀文本的整体部分,也就是说“打蛇要打七寸”,即文章的重点要害,牵一发而动全身。由片段到全文,由部分到整体,在关键处进行逐一突破,层层递进,循循善诱。
二、创设适合这块“石头”的“抛物线”
重方法策略:教师除了要教给学生知识、技能,还应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教会学生学习,使他们能够不断地获取新知识。做到离开了老师,离开了课堂,也依然能促进自身的发展。俗话说“授人以读不如授人以渔”,叶圣陶也说过:“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善教善导,主动发展。”教师教任何功课(不仅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怎么叫用不着“讲”用不着“教”?学生入了门,上了路,他们能在繁复的事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就用不着给“讲”给“教”了?这是多么好的境界啊!
可否自始即不多讲,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提问不能答,指点不开窍,然后畅讲,印入更深。
以此课为例,学生确实是去读了,那么效果如何?显而易见,知识点全部讲解清楚,达到教学目标,但能够说“读”得好吗?这节课达到了提高阅读能力品质的要求吗?韩军老师也曾上过这一课,其中一环节是:
杜甫“愁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是战乱,是国难。)从哪句诗可以知道?这句诗怎么解释?(艰难苦恨使得我的头上满是白发了。)
那么“苦”,你觉得是什么意思?(艰苦、痛苦。)是的,从语法上解释的过去,老师还有一个更好的解释,苦,是极度的意思。大家比较一下,哪个更好?(更能表现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出力,可惜——(年老多病。)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心急如焚。)正因如此才——“繁霜鬓”。(心有余而力不足。)
从语法上面有发现些更好的道理来吗?(动宾结构。)是的,语法结构上相互对应,词也一一对应,“新”“苦”都为副词。
再思考:“艰苦”仅是国家苦吗?
生:作者个人苦,年老体弱,浑身是病,颠沛流离,怕是活不长了,有可能是在回想自己艰苦的一生。
有道理!国家与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忧国忧民又忧身……杜甫无论穷达都要兼济天下啊!
三、“抛中”之后呢
课程的性质、阅读的特性、文体的特点、学生的实质,这四点不能分割,融为一体,更不可偏向某一方面,这四个方面使得学生的阅读内容更为具体划分。
六个层次的语文阅读能力系统理论中,“伸展”是指在理解篇章表层意义的基础上,找出隐含信息,推断深层含义。
再比如所《草房子》中出现过这样一句:“纯净的月光照着大河,照着油麻地小学的师生们,也照着世界上一个最英俊的少年……”“这里的最英俊的少年指的是谁?”学生们很容易一下子就想到相貌独特的“秃鹤”。再提问“你心目中最英俊的少年还有谁?”一下子将这张“网”衍射整本书。刚刚已经说过,“阅读”是打开语文之路的“开门石”。我认为,要想提高阅读品质,还得将“阅读”进行延伸。再提问:“生活中有没有你心目中最英俊的少年呢?”由课内“伸展”到课外及生活中去。怎么去做呢?如:可以设计读书报告单,帮助学生把握课外整本书阅读时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1]王荣生.阅读教学教什么[M].华东大学出版社,201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