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世富
学习汉字、学习语文、传承传统文化三者也是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的。学好汉字是学好语文的重要前提。文字学习的三个阶段:认识字,理解字,了解字。识字教学的最终的目的就是了解字,不仅了解文字本身,更了解文字背后蕴藏的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识字就是要让文字从平面走向立体,从单薄走向厚重。在运用古文字助学资源进行识字教学的同时,引入相关的传统经典语句、片段、文章等,有助于增进学生对文字的认识,加深文字学习的深度,促进个人文化底蕴的积累。
汉字字义虽然在不断演变,但其中有些字义随着历史发展一直保持不变,其字义现今仍然广泛流传,为人们所熟悉。以这些字为出发点,将含有这类字字义的传统经典语句引入教学,作为学生传统文化学习的入门,丰富学生传统文化积累,是一种贴合学生学力水平的教学方式。具体说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以句引字,潜移默化 将理解较为容易的经典文句作为识字的导入素材,设置闯关模式,让学生猜一猜句中文字的意思。如“拔”战国时期的郭店简中“善建者不拔”中意为“拔出”,因此在学习“拔”字的意思时出示:
力拔山兮气盖世。——《史记?项羽本纪》
学生猜一猜,这里的拔的意思是什么,由于知道拔的常用意思,你一言我一语很简单就猜出“拔”是拔出的意思,此时再出示:
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孟子?尽心上》让学生同样猜一猜拔的意思,进而猜一猜文句的意思。这样一步步,学生不仅巩固了字义更是不知不觉中就学到了两句古文。
2.以字带句,丰富积累 如“宝”字最初指的是“藏贝、玉于室内之意”在叔父丁簋中就有“珍贵”的字义,一直流传到现在。在学完这一字义后,可出示:
孟劳者,鲁之宝刀也。——《谷梁传》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李斯《谏逐客书》
这两句理解的难点就是宝的字义,而在此提示学生,宝在这两句中的意思是珍贵的,则两句古文意思就出来了即“孟劳是鲁国珍贵的刀”、“物品不出产在秦国,而宝贵的却很多”。这样在学会已有文字的基础上,以字带句,既减少了学生阅读的困难,又增加了学生传统文句的积累。
在“古今同义”前提下学习一些通俗易懂的经典语句,给学生学习学习传统文学作品打下了一定的根基。要更深入的了解和阅读更多的文学作品,遇到的文字字义很多与现今差异颇大,很难用现今的通方法去理解,因此需要相应的辅助资料去帮助理解,本文在下编的资料“古今异义,助力经典诗文”中收录了小学
常用字的难解字义,为解读传统经典作品提供便利。
1.助力难解字义 文字字义与现今差别较大,甚至毫无关联,这类文字在理解时若不知其古意,则理解起句意时会出现牛头不对马嘴的情形。如《詩.召南.鵲巢》中“百兩”一词出现颇多:百两御之、百两将之、百两成之。“两”现今通用字义有数目、双方、姓、质量或重量单位,若把这些字义放到文中去理解文句意思,无疑是不合适的。这其中“两”字与现今字义完全不同,两在此读辆,指的是百辆车乘;《穀梁傳.僖公四年》中“昭王南征不反”此处的反与“返”为古今字的区别,指的是昭王南征没有回来;《周禮.地官.均人》中“均人掌均地政”中政读征,征税之意。
2.助力难解词语 在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的词语都跟当下的语言和社会文化息息相关,尤其特定的语言意义,这些如没有相应的材料,很难通过语境去解读。如《詩.周南.桃夭》中“之子于歸,宜其室家”很多人和“宜其家室”混为一体,而“室家”在这里指的是家庭;《呂氏春秋.審應》中“寡人之在東宮之時”中東宫指的是太子;《孟子.梁惠王》下“國君進賢,如不得已”中“進賢”以为进用贤才。
3.助力经典文句 这一类文字字义与现今字义有一定的联系,比较生僻。如《逸周書.芮良夫》中“無道,左右臣妾乃違”“違”字意为背叛,与其常用义离开有一定的联系;《荀子.富國》“或厚或薄”中“厚”意为贵也是其常用义富有、殷实的引申义;《周禮.天官.大宰》“以八柄詔王馭羣臣……六曰奪,以馭其貧”中“夺”意不予也,与现今意义非常相似。
以此三类为助力,结合教学实际情况,有选择的将一些有深度,较难理解的作品引入课堂,增加课堂的文化深度。
结语:传统文化与汉字紧密相连,汉字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古文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