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安浩
引言:在中学阶段的教学中,高考是重要的教学指向标,教学中对于教学结构、教学重点的调整都需要根据高考中的考试内容以及考试的要求来进行。因此,作文重要性日益突出的状况下,广大教师对于作文教学进行重新的审视以及研究。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审视教学的问题、教学的现状以及教学的发展方向,进行具体的改革策略的应用。
1.中学作文教学中缺乏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视 在初中阶段的作文教学中,需要应用学生小学阶段的学习与积累,在文章的内容机构上进一步的复杂化与精确化。在高中阶段的作文写作中,文章的复杂性进一步的提升。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对于教学之间的衔接问题没有深入的思考,认为高中阶段的作文仅仅是在字数上的增加。事实上,高中作文中需要涵盖的内容,可以参考于高中的语文课本,无论是必修的内容还是选修的内容中,其中构成的丰富性是不言而明的。这能够说明,在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仅需要面对学生的语言文字丰富化的问题,还需要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以及人文素养,并且通过文章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与学生的现实状况,对于人文素养的提升进行思考。
2.作文教学的应试目的过强 在中学阶段的作文教学中,教师所使用的范文、模板等,多是以考试的范文为主,因此在教学中应试性的意识较强,那么学生的作文学习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进行考试,这会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的程度上丧失。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增强,而非仅仅是面对于考试的能力。作文的分值增高,表示在高考中对于学生的主观表达能力具有了更多的重视,学生需要以实际的能力去面对考试[1]。
1.重视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无论是在历史的发展中,还是个人素质的提高过程中,一蹴而就的局面都是不可能出现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从综合性的角度引导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而非是就考试的一个方面进行综合的训练。此外,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文化认知,教师可以与地理教师以及历史教师进行合作,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地理、历史的内容进行贯彻,使得学生能够充分的感受到文学学习中的真实性,从而加深情感的体验感受[2]。在这样的学习引导中,中学生能够从自我的角度感受阅读中的内容,从而形成自我的体验与自我的情感,长此以往将会对于语文的学习产生学科的情感。学科情感的作用甚至要大于学科的兴趣,学生能够通过学科情感的指引不断进行学习的深入探究。
2.读写结合全面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更为文化创新的有力工具。学习能力的养成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知识理解,更可以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文化、文明的热爱,建立起主动学习的意识。思考是人类心灵活动的有效方式,它是在语言传递的基础之上,语言思维控制之下开展的思想层面的高级语言表现形式。思考可以令学生的语言表达更具指向性,语义表达更加明确,加深对语言词汇和语法的理解,使其语句表达的通顺,条理清晰,逻辑合理,养成基本的语言思维。
利用读写结合的模式,全面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仅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文章的分析,还需要引导学生品读作者在思维层面的巧妙谋篇布局,连接学生的自身体验,将课文中的情感内容投射在学生身上,提升学生对语言的品读和感悟能力。这个过程具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应用情境的创制以及基本的文学理论,为学生营建这样的学习氛围。为了能够使得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够受到正确的引导,教师需要将一些文学理论的内容在课堂上进行简述。例如,在学习我国古典文学的过程中,尤其是古代诗歌的内容,教师就可以将“诗教”以及“兴观群怨”等理论向学生进行传输,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够脱离对于文字表面内容的思考,延伸到与作者的交流过程中。
3.在教学中轻化应试的目的性 目的性较强的作文教学,在具体的课程表现形式上以及课程的具体内容,呈现出了大同小异的局面,因此学生的学习难以得到真正的提升。教师需要跳脱出应试性教学目的的桎梏,多一些提升学生真正表达能力的教学。例如,在教学中范文的选择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目的进行选择,并不局限于标准作文。在引导学生进行文章结构的构建时,可以选择科科普论文,在引导学生加强情感表达时,应用名家的诗歌以及散文,甚至是古代文学中的作品。
中学阶段个体的生理发育逐步成熟,心理发展转而成为了学生发展的重点。所以中学阶段,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中学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注重训练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思辨性的思维能力,当学生获得这些能力以后,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判断力必然会有所提高,这些能力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会引导他们积累大量的经典文化常识、美词佳句[3]。
结束语:高考改革,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需要长期的学习、积累,所以,教师与家长需积极配合,共同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充分发挥“高考指挥棒”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