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丽欢
课堂提问太简单或过于浅显,没有任何思考的空间,学生只需要回答对或者错,是或者不是等,严重降低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设置问题的难度太低,比如提出一些较为简单的只是记忆性的知识,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出来,或者回答得有理有据,这并不能代表学生真正理解了,重难点不突出,就无法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逐渐使学生养成一种浅尝辄止的习惯。问题超过学生知识范围学生无法回答,有的教师认知到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性,于是用高难度的问题去激发学生的思维,这种错误的想法会使学生的自信心遭受挫败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问对象单一。很多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大多点选举手回答的学生,教师认为举手回答的学生是有准备的,因此积极配合学生满足学生的成就感。但是这样做的后果是善于表达的学生参与了课堂,而不善于表达的学生只是被动地听完课堂,久而久之,会有一部分学生失去回答问题的兴趣;有的教师忽视学生间的差异性,问题的难易与学生实际学习能力不符合,人为地制造了课堂障碍,影响教学有效性。
素质教育中要求教师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于是有很多教师就把课堂提问的量当作衡量一节课互动是否成功的标准。课堂中过多的问题让学生疲于应付,看似双方实现了沟通交流,但实际上这些问题并没有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启示,有的教师担心学生听不明白,频繁地提出重复的问题让学生作答,学生根本不需要思考,这种提问并没有多少有效意义。
小学阶段的学生因其身心发展还未成熟,他们更倾向于好动、注意力不集中与集中持续时间不长等特征,这些因素都会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产生影响,不利于学生听课效率与质量。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是非常必要的,需要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关注班级内学生的状况,针对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易走神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地提问,及时调整他们的学习状态。
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山行》古诗的学习中,教师针对班级内易走神或者从事其他活动的学生予以提问,一方面是给学生一个警示,另一方面也是了解学生一节课听到什么程度。教师可以针对古诗提问学生,本首诗中都涉及了哪些事物?学生会马上回归到所学课文当中,并积极思索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这样,虽然不能有效制止走神,但是也能够把学生拉回课堂,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小学教材内容包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但是小学生因各种元素影响,对教材中一些较为优质的课文很难深入理解和感悟,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及时对学生深入讲解,让学生明确课文中心思想,进而掌握课文内涵。教师要在课堂中,对教学重点以及难点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然后再给学生进行详细的解释,以此突出一节课中的难点和重点,并有效拓展学生思维。比如人教版《乌鸦喝水》的教学中,每个学生思考的角度不同,他们会对不能够喝水与喝到水存在不同的理解误区,而引起这样的答案差异就是课文要讲解的重点,教师应在课堂中及时抛出问题“乌鸦喝水的结果有几个”,让学生进行探讨,学生会根据自己的思维与想象回答该问题,那么教师要根据回答通过不同的层面解说答案的合理性。这样学生的思维会在课堂中不同程度地被拓展。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小学生记忆力相对较差,为了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从课内向课外延展。教师在一节课结束时给学生留下问题,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查找解决,有效地对所学知识进行了复习与巩固,而在这一系列自己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习惯,有效发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创造力的提升。例如,在学习《我家的小狗》一文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你身边最喜欢的动物是什么样子的呢?这样的提问让学生把知识的学习从课堂内延展到了生活中,学生会通过对身边动物的观察与课文对比,积累一定的写作经验与素材,使所学知识得到有效的复习与巩固,学生通过完成教师问题的答案去探索身边的事物,并仔细观察,学生主动性被积极带动起来,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课堂提问环节的有效性,是提升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思维的有效选择,也是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便于调整课堂教学的有力途径。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在课前做好精心备课,在课堂中巧妙设置提问环节,灵活多变运用提问方式,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提问在课堂中应用的价值,才能让教与学之间的有效互动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