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灿
现代教育越来越注重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提倡让学生通过探索和思考主动学习知识,而非在教师的直接传授下被动接收知识。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探究学习的能力,否则教师一旦放手让学生进行独立学习,学生很有可能会陷入不知从何下手的迷茫之中,既浪费了学习时间,又得不到应有的提升。基于此,对于初中阶段的化学教学而言,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多角度切入,给学生提供不同程度的指导,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因此,本文从以下四方面入手来对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策略进行探究。
在初中阶段,学生刚刚接触化学,对这一学科充满了未知和好奇,教师需要抓住这一时机,通过多种趣味性的教学策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此一来,在主观意识的影响下,学生的化学学习主动性会得到提升,而教师则可以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探究自主性,提升学生的探究意识。
例如,在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中的物质变化进行教学时,由于这是学生正式进行化学学习的第一课,所以笔者采用的是趣味性的探究教学方式,希望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对化学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具体来说,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笔者提前准备了一些教具,如玩具模型、发霉的面包等。学生对课堂上出现玩具模型感到非常新奇,笔者告诉学生玩具模型与化学教学有关,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在此情况下,笔者让学生自由阅读教材中关于物理变化的内容,并思考这部分内容如何在玩具模型上体现。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致很高,效率也不错。如有学生说把玩具模型拆开发生的是物理变化,因为拆开之后各部分都没有生成新的物质。由此可见,学生在探究中掌握了物理变化的精髓。所以,教师应当从兴趣的角度入手,提升学生的探究自主性。
合作可以有效提升探究学习的效率。在探究学习的初始阶段,学生的适应能力不同,呈现出来的学习效率自然也不同。在合作过程中,集合大家的力量,不仅能提升探究学习的效率,而且还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思路,进而帮助学生扩展化学学习的思维,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中的物理性质进行教学时,这部分涉及的零散知识点比较多,而且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所以,笔者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具体来说,物质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等方面的内容,对于这些内容学生不能仅停留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学生需要对其掌握透彻,而合作可以帮助学生达到这一学习要求。如,对于物质的熔点和溶解性有一学生产生了误解,他认为溶解性强的物质熔点低,其他学生很快对他的错误认知进行了纠正。这就是合作探究学习的优势所在,可以让学生及时发现错误并纠正错误,这不论是对出现错误的学生,还是对于纠正错误的学生,都是一种提升。所以,教师要注重合作探究。
实验是化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内容。然而这里所说的实验并不仅仅指的是需要在化学实验室中完成的实验。生活中处处都有化学的踪迹,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时可以与生活进行结合,让学生能够自主进行一些简单的与生活相关的实验探究。如此一来,可以给学生带来不同的探究体验,也可以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中的蜡烛及其燃烧进行教学时,因为课堂教学的限制,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笔者采用的是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具体来说,笔者在这节课的教学开始之前让学生在家中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探究学习,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实际的动手操作和观察,并将自己的发现进行记录。为了提升学生的探究学习效率,笔者提醒学生从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要点出发进行探究。
从人类发展的角度而言,应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化学理论知识和化学应用之间并不是直接等价的,还需要进行一定的转化和提升。因此,教师在进行理论教学时也不能忽略应用教学。也就是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理论的角度来探究应用的范畴。如此一来,既能提升探究的广阔性,又能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在对《水的净化》进行教学时,在课堂上学生学到了多种关于水的净化的知识,但是这些知识究竟在生活、生产中如何应用,学生脑海中还没有清晰明确的认知。因此,笔者让学生在课后利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将生活中产生的污水进行净化。这是一个从理论知识到生活实际应用的过渡,可以切实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很多,而教师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这样一来,学生的化学素养和综合素质都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